[解析] 同为拟人的手法,却因为诗人的感情不一样而塑造了不同的意象。艺术手法 的分析,不仅要分析用了什么手法,还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3.对诗歌中某一个词或某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 2005年的16套题目中,有11套题目涉及到对字、词、句的分析。分析诗 歌的“炼字”俗称分析“诗眼”,是要体悟某一用字的妙处。由此扩展到词语和 句子,既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也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 如天津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解析] 分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句子在一首诗中的作用,无非有两个方面, 是看结构上的作用,二是看内容上的作用,思维到位,答案就一定不会出漏洞。 [备考对策] 2006年“考纲”对诗歌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根据20042005年命题的 发展趋势,我对2006年的诗歌鉴赏训练的答题方法再做两点补充。 (1)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的理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分析写了哪些内容:二是分析写了几种 景物 ①分析写了哪些内容。在这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念不清楚,审 题的角度不对。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两句诗包括几个内容?
[解析] 同为拟人的手法,却因为诗人的感情不一样而塑造了不同的意象。艺术手法 的分析,不仅要分析用了什么手法,还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3. 对诗歌中某一个词或某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 2005 年的 16 套题目中,有 11 套题目涉及到对字、词、句的分析。分析诗 歌的“炼字”俗称分析“诗眼”,是要体悟某一用字的妙处。由此扩展到词语和 句子,既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也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 如天津卷第 16 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解析] 分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句子在一首诗中的作用,无非有两个方面,一 是看结构上的作用,二是看内容上的作用,思维到位,答案就一定不会出漏洞。 [备考对策] 2006 年“考纲”对诗歌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根据 2004~2005 年命题的 发展趋势,我对 2006 年的诗歌鉴赏训练的答题方法再做两点补充。 (1)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的理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分析写了哪些内容;二是分析写了几种 景物。 ①分析写了哪些内容。在这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念不清楚,审 题的角度不对。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两句诗包括几个内容?
从叙事作品的角度思考,它的内容当然离不开记叙的要素。那么,这两 句诗你就应该想到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环境”。角度找对了,问题 就不难解决。 200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 “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 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 春、凄凉之情。 这个命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即对诗歌中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 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写到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诗中的“自”和“空”。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 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作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 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 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 伤春、凄凉之情。 ②分析写了几种景物。在这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考不全面或者 是无从下手。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上面诗句写了哪些景物?
从叙事作品的角度思考,它的内容当然离不开记叙的要素。那么,这两 句诗你就应该想到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环境”。角度找对了,问题 就不难解决。 2005 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 “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 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 春、凄凉之情。 这个命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即对诗歌中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 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写到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诗中的“自”和“空”。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 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作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 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 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 伤春、凄凉之情。 ②分析写了几种景物。在这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考不全面或者 是无从下手。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上面诗句写了哪些景物?
乍一看,似乎无法下手,可是,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写景的角度无非 有三种,那就是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声、形、色诸方面。明白了这个思路, 你就可以大胆分析: 写动景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写静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写远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写近景的:鱼翔浅底 写形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写色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 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 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 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 景图。 这个题目的设置实际就是考查分析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命题人 惟恐考生乱了章法,所以告诉你:要从“动”“静”的角度来分析。 (2)对艺术手法的分析 艺术手法的分析着重要注意两种情况: ①对“诗眼”的分析 近几年的试卷上频繁涉及到。不少老师作了总结,诗眼主要应该是动词 和形容词,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如2004年全国卷Ⅱ第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乍一看,似乎无法下手,可是,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写景的角度无非 有三种,那就是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声、形、色诸方面。明白了这个思路, 你就可以大胆分析: 写动景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写静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写远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写近景的:鱼翔浅底。 写形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写色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 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 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 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 景图。 这个题目的设置实际就是考查分析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命题人 惟恐考生乱了章法,所以告诉你:要从“动” “静”的角度来分析。 (2)对艺术手法的分析 艺术手法的分析着重要注意两种情况: ①对“诗眼”的分析 近几年的试卷上频繁涉及到。不少老师作了总结,诗眼主要应该是动词 和形容词,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如 2004 年全国卷Ⅱ第 16 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用写声的词语来写色,用听觉感受来表达 视觉的感受,这样更能表现百花争相开放的活泼景象。 对“诗眼”的鉴赏,重视动词、形容词固然不错,但是拘泥于一种“模 式”有时候会觉得“黔驴技穷”,只有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做具体分 析,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具体作品中的字词句含义和作用。下面不妨列举一例说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哪个词用得好,为 什么? 参考答案: 枝”用得好。因为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 枝”先于众梅开放 更显示与众不同,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在这首诗中,如果一味盯动词、形容词,就会被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所害。 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应该注意总结规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用写声的词语来写色,用听觉感受来表达 视觉的感受,这样更能表现百花争相开放的活泼景象。 对“诗眼”的鉴赏,重视动词、形容词固然不错,但是拘泥于一种“模 式”有时候会觉得“黔驴技穷”,只有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做具体分 析,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具体作品中的字词句含义和作用。下面不妨列举一例说 明: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哪个词用得好,为 什么? 参考答案: “一枝”用得好。因为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一枝”先于众梅开放, 更显示与众不同,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在这首诗中,如果一味盯动词、形容词,就会被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所害。 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应该注意总结规律
古代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一些手法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后人所仿效。总结这些手法的表达思路,对我们的读与 写都是有意义的。 如:2005年全国卷Ⅱ第12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 分) 这里问的“怎样”,实际上就是这类诗歌突出的艺术特点。对于这一类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我以为有几点必不可少:想象,换位思考,以虚衬实,虚 实结合。上面的答案分析,应该从内容写起,带出艺术特点:作者要表达自己的 思家之情,不是从自己写起,而是想象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 人的场面,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达到了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效果,更能突出 作者的思家之情 再举一例说明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 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 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参考答案 诗人描写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
古代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一些手法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后人所仿效。总结这些手法的表达思路,对我们的读与 写都是有意义的。 如:2005 年全国卷Ⅱ第 12 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 1 分,画面描绘 2 分) 这里问的“怎样”,实际上就是这类诗歌突出的艺术特点。对于这一类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我以为有几点必不可少:想象,换位思考,以虚衬实,虚 实结合。上面的答案分析,应该从内容写起,带出艺术特点:作者要表达自己的 思家之情,不是从自己写起,而是想象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 人的场面,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达到了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效果,更能突出 作者的思家之情。 再举一例说明: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 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 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参考答案: 诗人描写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