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扮演剧本的任务;每组扮演的人数和形式不限,可利用PPT或短视频或自制道具等手段辅助:扮演时间每组约15分钟,地点为智慧实训室:展演前,将剧本、PPT和短视频等资料全部上传到手机学习通APP,方便全班共享学习资料。第四,效果评价。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方式,加入了组间互评,利用学习通APP设定评分比重,组间互评占比30%,教师评价占比70%,并制定了不同的评分标准。经过综合评价,每个小组得分均在90分以上,达到了预期学习效果。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先秦诸子的基本思想,并且有所拓展与发挥,而且他们的多种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均高于日常课堂之表现,还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与价值体验。最后,持续改进。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存在扮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完全进入状态等不足,由教师总结采用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优化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复习与思考】1.先秦诸子各家的理念与区别。2.中国早期知识人从巫史到士人的转变,3.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第五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学习目标】1.回忆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解释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2.分析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解释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3.叙述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4.分析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36
36 撰写扮演剧本的任务;每组扮演的人数和形式不限,可利用 PPT 或短视频或自 制道具等手段辅助;扮演时间每组约 15 分钟,地点为智慧实训室;展演前,将 剧本、PPT 和短视频等资料全部上传到手机学习通 APP,方便全班共享学习资料。 第四,效果评价。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方式,加入了组间互评,利用 学习通 APP 设定评分比重,组间互评占比 30%,教师评价占比 70%,并制定了不 同的评分标准。经过综合评价,每个小组得分均在 90 分以上,达到了预期学习 效果。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先秦诸子的基本思想,并且有所拓展与发挥,而且 他们的多种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小组合 作能力等均高于日常课堂之表现,还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与价值体验。 最后,持续改进。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存在扮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未 能完全进入状态等不足,由教师总结采用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 提出改进建议,优化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 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复习与思考】 1.先秦诸子各家的理念与区别。 2.中国早期知识人从巫史到士人的转变。 3.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第五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学习目标】 1.回忆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解释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2.分析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解释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3.叙述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4.分析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5.总结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课程内容】1.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2.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3.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4.佛教传入(含第五章佛教华化内容)和道教创立5.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重点、难点】1.重点: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2.难点: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讨论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详细讲解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汉承秦制的说法是否准确”,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老师启发学生去思考“汉承秦制的说法不够准确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老师引导并总结。2.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授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佛教和道教、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等内容。【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复习与思考】1.何谓“大一统”。2.汉文化如何继承秦文化与楚文化。3.经学的内涵及其内部冲突。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5.道教的文化渊源。【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37
37 5.总结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课程内容】 1.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2.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3.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4.佛教传入(含第五章佛教华化内容)和道教创立 5.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重点、难点】 1.重点: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经学与经今古 文之争;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2.难点: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讨论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 详细讲解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汉承秦制 的说法是否准确”,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老师启发学生去思考“汉承秦制的说 法不够准确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老师引导并总结。 2.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授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 形态、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佛教和道教、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等内容。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 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复习与思考】 1.何谓“大一统”。 2.汉文化如何继承秦文化与楚文化。 3.经学的内涵及其内部冲突。 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5.道教的文化渊源。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第六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学习目标】1.指明魏普之际的文化变革2.分析玄学与魏普风度3.分析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4.阐述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总结科举制度,文史自觉【课程内容】1.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2.玄学与魏晋风度3.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4.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科举制度,文史自觉【重点、难点】1.重点:玄学与魏普风度;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2.难点:玄学与魏晋风度;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故事教学法相结合讲解清楚魏普之际文化变革的背景,重点讲解玄学与魏普风度,对于魏晋名士(何宴、于弼、竹林七贤等)部分的讲解则以人物故事为主,通过何晏空谈与吃药(“五石散”),阮籍的青白眼、为酒蔑视权势等故事讲解来探讨魏晋名士内心的真实状态,同时将故事穿插到科举制度和文史自觉的内容讲解中。【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复习与思考】1.魏晋之际中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转变。2.何谓玄学,玄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3.举例说明何谓魏晋风度?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8
38 第六章 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学习目标】 1.指明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2.分析玄学与魏晋风度 3.分析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4.阐述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5.总结科举制度,文史自觉 【课程内容】 1.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2.玄学与魏晋风度 3.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4.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5.科举制度,文史自觉 【重点、难点】 1. 重点:玄学与魏晋风度;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2.难点:玄学与魏晋风度;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故事教学法相结合 讲解清楚魏晋之际文化变革的背景,重点讲 解玄学与魏晋风度,对于魏晋名士(何宴、王弼、竹林七贤等)部分的讲解则 以人物故事为主,通过何晏空谈与吃药(“五石散”),阮籍的青白眼、为酒蔑视 权势等故事讲解来探讨魏晋名士内心的真实状态,同时将故事穿插到科举制度 和文史自觉的内容讲解中。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 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复习与思考】 1.魏晋之际中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转变。 2.何谓玄学,玄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3.举例说明何谓魏晋风度? 4.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5.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魏普南北朝时期是文史自觉的时代。【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第七章近古文化的定型【学习目标】1.分析唐中叶的文化转折2.分析与总结渗透禅机的新儒学一一理学3.阐述文化的雅化,俗文化的展开4.总结文官政治的确立,文化中心的南移【课程内容】1.唐中叶的文化转折2.渗透禅机的新儒学一一理学(含第八章理学的嬉变)3.文化的雅化,俗文化的展开4.文官政治的确立,文化中心的南移【重点、难点】1.重点:唐中叶的文化转折关键人物及思想:渗透禅机的新儒学一一理学(含第八章理学的嬉变);文化的雅化:俗文化的展开:文官政治的确立2.难点:渗透禅机的新儒学一一理学(含第八章理学的嬉变)【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故事教学法相结合讲解唐中叶的文化转折的背景及关键人物,重点讲解新儒学一一理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以及文官政治的特征和实际影响,文化中心的南移的原因。对于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题、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家的讲解多以故事的形式展开。2.比赛教学法文化的雅化一一宋诗、宋词、文人画、书院,采用全班分组比赛的方法进行,由老师组织,分类进行比赛,具体:老师出题目,各组抢答,答对即得分,每答对一次得10分,答错不得分也不扣分,各类项目得分的总分为各组的比赛成绩。最后,根据各组表现,老师给予不同的奖励。【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9
39 5.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史自觉的时代。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第七章 近古文化的定型 【学习目标】 1.分析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2.分析与总结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3.阐述文化的雅化,俗文化的展开 4.总结文官政治的确立,文化中心的南移 【课程内容】 1.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2.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含第八章理学的嬗变) 3.文化的雅化,俗文化的展开 4.文官政治的确立,文化中心的南移 【重点、难点】 1.重点:唐中叶的文化转折关键人物及思想;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含第八章理学的嬗变);文化的雅化;俗文化的展开;文官政治 的确立 2.难点: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含第八章理学的嬗变)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故事教学法相结合 讲解唐中叶的文化转折的背景及关键人物, 重点讲解新儒学——理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以及文官政治的特征和实际影响, 文化中心的南移的原因。对于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 渊、王守仁等理学家的讲解多以故事的形式展开。 2.比赛教学法 文化的雅化——宋诗、宋词、文人画、书院,采用全班分 组比赛的方法进行,由老师组织,分类进行比赛,具体:老师出题目,各组抢 答,答对即得分,每答对一次得 10 分,答错不得分也不扣分,各类项目得分的 总分为各组的比赛成绩。最后,根据各组表现,老师给予不同的奖励。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对于宋词等基础知识要有积累。【复习与思考】1.中国文化出现第三次转折的契机。2.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3.两宋文官政治的特征和实际影响。【学习资源】1.章节练习试题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第八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学习目标】1.解释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2.分析与总结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3.分析与总结元曲的兴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课程内容】1.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2.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3.元曲的兴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重点、难点】1.重点: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元曲的兴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难点: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讲解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的基本理论,结合具体案例,重点讲解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表现、元曲及四大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等内容,【学习要求】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复习与思考】1.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40
40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对于宋词等基础知识要有积累。 【复习与思考】 1.中国文化出现第三次转折的契机。 2.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 3.两宋文官政治的特征和实际影响。 【学习资源】 1.章节练习试题 2.利用学习通平台推荐相关学习资料 第八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学习目标】 1.解释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2.分析与总结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3.分析与总结元曲的兴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课程内容】 1.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2.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3.元曲的兴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重点、难点】 1.重点: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元曲的兴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2.难点: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 讲解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的基本理论,结合 具体案例,重点讲解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表现、元曲及四大家、领先世 界的科技成就等内容, 【学习要求】 1.提前预习,自觉查阅学习通上老师上传的辅助学习资料。 2.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 3.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题、章节测试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对于课堂存疑问题,既可向老师请教,又可与同学讨论,建议多查阅相 关资料,自主学习,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复习与思考】 1.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