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攻坚阶段的战略任务,继续高举自主创 新旗帜,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 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原则,统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跨领域、 跨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以火炬计划为引领,结合重点新产 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资源,以国家高新区为核 心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拉 动全社会资源,力争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现 代服务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 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具体目标是: 第—,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显著扩 大,产业结构和布局显著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服务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和
— 6 — 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攻坚阶段的战略任务,继续高举自主创 新旗帜,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 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原则,统筹 86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跨领域、 跨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以火炬计划为引领,结合重点新产 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资源,以国家高新区为核 心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拉 动全社会资源,力争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现 代服务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 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具体目标是: 第一,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显著扩 大,产业结构和布局显著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服务业 GDP 占全国 GDP 的比重显著提高,万元 GDP 能耗和
排放显著下降。掌握-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批 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国家高新 区和产业集群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第二,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 创业支撑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之 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 发展迅速,实现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新增孵化毕业企业3万家, 服务企业总数超过50万家,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800 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国家高新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高新 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在全国的布局更加完善,形成 10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1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 基地。国家高新区GDP占全国GDP的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 国工业增加值的15%以上,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囗贸易额的20% 以上
— 7 — 排放显著下降。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一批 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国家高新 区和产业集群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第二,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 创业支撑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之一。 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 发展迅速,实现在孵企业超过 10 万家、新增孵化毕业企业 3 万家, 服务企业总数超过 50 万家,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 8000 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国家高新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高新 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在全国的布局更加完善,形成 10 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 100 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 基地。国家高新区 GDP 占全国 GDP 的 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 国工业增加值的 15%以上,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 20% 以上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新进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继续深化,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力度持续加大,政产学硏用合作 体系全面优化。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重大专项 列支间接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知识产 权、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 新突破,为新一轮自主创新探索具有示范性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 式,形成一系列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创新机制及支持政策。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若干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部署一批 前沿技术研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 合,优化配置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依托国家高髙新区打造战略性新 兴产业核心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节能环保、新·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
— 8 —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新进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继续深化,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力度持续加大,政产学研用合作 体系全面优化。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重大专项 列支间接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知识产 权、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 新突破,为新一轮自主创新探索具有示范性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 式,形成一系列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创新机制及支持政策。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若干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部署一批 前沿技术研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 合,优化配置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依托国家高新区打造战略性新 兴产业核心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
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六个重点产业,推进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 导体照明、清洁煤高效发电与转化等科技重点专项,重点发展白光 LED制备建筑节能、余热余能利用、节能高效膜过滤等核心技术, 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推动一批示范应用项目,快 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代移动通信、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宽带网 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科技重点专项,加强 超高亮度激光投影、集成电路设计、高端服务器、海量数据处理、 大型应用系统软件、卫星移动通信、全光网络、IPv6、智能感知与 交互、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多模式导航硬 件系统、智能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硏发,积极推进三网融 合,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 装备、工程机械装备、高端农业机械装夆、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
— 9 — 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六个重点产业,推进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 导体照明、清洁煤高效发电与转化等科技重点专项,重点发展白光 LED 制备、建筑节能、余热余能利用、节能高效膜过滤等核心技术, 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推动一批示范应用项目,快 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宽带网、 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科技重点专项,加强 超高亮度激光投影、集成电路设计、高端服务器、海量数据处理、 大型应用系统软件、卫星移动通信、全光网络、IPv6、智能感知与 交互、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多模式导航硬 件系统、智能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积极推进三网融 合,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 装备、工程机械装备、高端农业机械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
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等科 技重点专项,在微纳制造技术、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智能机器人 技术、系统控制技术制造服务技术等五个方向开展前沿及核心技 术攻关,突破高速列车谱系化、高速列车智能化、绿色制造技术、 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机器人模块化单元 产品、控制系统的安全防范与安全系统、RFID关键技术研发等, 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智能电 网和储能系统等,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智能电网、洁净煤 等科技重点专项。推进3-5兆瓦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部件产 业化,重点发展7-10MW大型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及制造、大 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等核心关键技 术。重点探索面向第四代核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二氧化碳 捕集与封存等新方向的前沿技术。加强应用新能源的先进适用技 术,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有序、规模化 发展
— 10 — 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等科 技重点专项,在微纳制造技术、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智能机器人 技术、系统控制技术、制造服务技术等五个方向开展前沿及核心技 术攻关,突破高速列车谱系化、高速列车智能化、绿色制造技术、 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机器人模块化单元 产品、控制系统的安全防范与安全系统、RFID 关键技术研发等, 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智能电 网和储能系统等,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智能电网、洁净煤 等科技重点专项。推进 3-5 兆瓦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部件产 业化,重点发展 7-10MW 大型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及制造、大 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等核心关键技 术。重点探索面向第四代核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二氧化碳 捕集与封存等新方向的前沿技术。加强应用新能源的先进适用技 术,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有序、规模化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