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4.明朝时期的改革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 背景 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 措施 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 土地,改革税制 张居正 速瓦解 改革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 背景 影响 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 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 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统一北方 微思考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按照性质划 分,可以分为几类?其代表是什么?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 提示(1)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如商鞅变法等。 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苹,如范仲淹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 措施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冯太后 (3)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 改革 改革等。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影响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的发展 1.戊戌变法 措施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孝文帝 改革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 影响 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背景 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 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 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 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 背 的统一和安定 措施 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实行变法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 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 结果 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 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 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范仲淹 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措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 影响 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 改 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 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措施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王安石 2.清未新政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 必 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 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响 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 废止 措施 业等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影响 义的发展 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2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背景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 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 速瓦解 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 统一北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 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冯太后 改革 措施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影响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发展 孝文帝 改革 措施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影响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 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时期的变法与改革 背 景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 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 的统一和安定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 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改 革 范仲淹 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 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王安石 措 施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 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 措施 影 响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 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 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 废止 4.明朝时期的改革 背景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张居正 改革 措施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 土地,改革税制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 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 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微思考 1 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按照性质划 分,可以分为几类? 其代表是什么? 提示 (1)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如商鞅变法等。 (2)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范仲淹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 (3)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 改革等。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 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 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措施 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 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实行变法 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 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 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 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清末新政 目的 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措施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 业等 影响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21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3.民国时期的改革 续表 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时间2013年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 中共十 对全面深化改苹作出总部署、总动员 影响 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八届三 中全会 内容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微思考2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 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该观点是否具 革总目标 有合理性? 时间 2017年10月 提示具有合理性。一方面,清未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有利 于推动反专制的民主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清政府的专制 内容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 中共十 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 九大 利盏冲突越来越大。 党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成效 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 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形成 时间 2019年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 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 影响 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 中共十 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九届四 部署 中全会 内容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 目标 标志 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 5.改革开放的内容与认识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 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 好开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 振兴战略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 影响 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 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 改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 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 设的重要经验 发挥政府作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时间1978年12月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 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 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 放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内容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性决策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中共十八大后的改革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 时间2012年11月 中共 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十八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必由之路 内容 开放的目标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2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3.民国时期的改革 措施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影响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 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微思考 2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 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该观点是否具 有合理性? 提示 具有合理性。一方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有利 于推动反专制的民主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清政府的专制 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 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措施 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影响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 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 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标志 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 影响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 好开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 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 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 设的重要经验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性决策 4.中共十八大后的改革 中共 十八大 时间 2012年11月 内容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的目标 续表 中共十 八届三 中全会 时间 2013年 内容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 革总目标 中共十 九大 时间 2017年10月 内容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 党章 成效 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 形成 中共十 九届四 中全会 时间 2019年 内容 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 部署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 目标 5.改革开放的内容与认识 改 革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 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 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开 放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 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认 识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 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2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课堂·重难突破 一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续表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 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与子偕作。 相 —《诗经·秦风·无衣》 同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材料二孝文帝亲政后,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 点 核,把能否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内容之一,还 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满 打击贪官污吏,以澄清吏治。孝文帝选官用人,“先尽才 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学”。他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 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国之术,所以受到重 用,辅佐孝文帝打击豪强,使“远近畏之,豪右屏气”。迁 拓展延伸 都洛阳后,汉族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引起拓跋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部“国戚旧人”不满,孝文帝公开宣布:“苟有才能,何必拘 1.原则 族也!”于是中原地区的怀才之人纷纷投奔到北魏朝廷而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 “志竭其忠,才尽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会改革的洪流 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 之中。 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它们对社会 一摘编自尚志迈《评魏孝文帝的纳谏与用人》 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 问题探究 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 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 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原因。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 提示风气:从军或尚武。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 之道的特点。 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提示措施:重视官吏考核,整顿吏治。特点:任人唯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 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打破民族界限 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重用汉族官员)。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时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 核心归纳 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 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 侧重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 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易俗 学以致用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不 中取得优势地位 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同 目的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落后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状态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为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商鞅是臣子,改革方式是自下而 D.加速了民族交融 方式 答案B 孝文帝是最高统治者,改革方式是自上而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 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 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实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 23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材料一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 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孝文帝亲政后,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 核,把能否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内容之一,还 打击贪官污吏,以澄清吏治。孝文帝选官用人,“先尽才 学”。他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 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国之术,所以受到重 用,辅佐孝文帝打击豪强,使“远近畏之,豪右屏气”。迁 都洛阳后,汉族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引起拓跋 部“国戚旧人”不满,孝文帝公开宣布:“苟有才能,何必拘 族也!”于是中原地区的怀才之人纷纷投奔到北魏朝廷而 “志竭其忠,才尽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会改革的洪流 之中。 ———摘编自尚志迈《评魏孝文帝的纳谏与用人》 问题探究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 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 原因。 提示 风气:从军或尚武。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 之道的特点。 提示 措施:重视官吏考核,整顿吏治。特点:任人唯 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打破民族界限 (重用汉族官员)。 核心归纳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不 同 点 侧重点 目的 方式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 易俗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 中取得优势地位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落后 状态 商鞅是臣子,改革方式是自下而上 孝文帝是最高统治者,改革方式是自上而下 续表 相 同 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满 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拓展延伸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 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 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它们对社会 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 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 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 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 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 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时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 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 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 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学以致用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为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民族交融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 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 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实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 23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 续表 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 都是在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的条件下,清政府 的封建化,两个改革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A 对政策进行的调整 项错误:C项符合商鞅变法,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排 相 都采取了关注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实力的举措 除:D项符合孝文帝改革,但不符合商鞅变法,排除。 二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 同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 点 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 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 都因没有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 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 对政治体制进行深刻变革而失败 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 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 拓展延伸 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 全面认识维新变法的特点和清未新政的历史作用 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1.维新变法的特点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 (1)从涉及的领域来看,上至上层建筑,下至经济基础, 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 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 (2)从波及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 见。”以奕動、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 民众之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 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新力量的薄弱。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 (4)从性质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问题探究 (5)从目的来看,其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来看,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 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法的共同之处。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提示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 2.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度改革。 (1)消极作用:①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人民群众生活更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 加贫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②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 ③某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条件。 实质。 (2)积极作用:①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 提示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 一步发展。②政治上,促进清末政权机构向现代政权机构转 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变。③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近代化教育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得到很大发展。 核心归纳 学以致用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 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 阶级 维新变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属性 清末新政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A.清政府的新政没有进步作用 维新变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B.立宪派与革命党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 目的 C.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历史必然 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镇压人民 不 D.改良与革命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的革命运动 同 答案C 点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 解析题千材料“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 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强调推翻清政 性质 想解放的潮流 府统治的必然性,故选C项:题千材料“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 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没有涉及新 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 政的内容和影响,排除A项:题千材科“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 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汇流”没有说明立宪派的目的是建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题干 材料“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不 是强调革命与改革的结合,而是强调革命的必然性,排除D项。 24
历 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配人教版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 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 的封建化,两个改革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 A 项错误;C项符合商鞅变法,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排 除;D项符合孝文帝改革,但不符合商鞅变法,排除。 二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 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 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 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 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 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 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 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 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 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 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 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 法的共同之处。 提示 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 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 实质。 提示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 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核心归纳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不 同 点 阶级 属性 目的 性质 维新变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清末新政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维新变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镇压人民 的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 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 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 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续表 相 同 点 都是在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的条件下,清政府 对政策进行的调整 都采取了关注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实力的举措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 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都因没有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 对政治体制进行深刻变革而失败 拓展延伸 全面认识维新变法的特点和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1.维新变法的特点 (1)从涉及的领域来看,上至上层建筑,下至经济基础, 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2)从波及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 民众之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 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来看,其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来看,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2.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1)消极作用:①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人民群众生活更 加贫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②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 ③某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条件。 (2)积极作用:①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 一步发展。②政治上,促进清末政权机构向现代政权机构转 变。③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近代化教育 得到很大发展。 学以致用 有学者认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 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 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清政府的新政没有进步作用 B.立宪派与革命党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 C.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历史必然 D.改良与革命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 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强调推翻清政 府统治的必然性,故选C项;题干材料“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 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没有涉及新 政的内容和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 汇流”没有说明立宪派的目的是建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题干 材料“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不 是强调革命与改革的结合,而是强调革命的必然性,排除D项。 24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答案A 解析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 一、选择题 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 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 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 “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雏度,故C项 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错误: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 A.打击贵族势力 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B.增强经济实力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 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 D.扩展秦国疆域 “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 答案B 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解析题干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 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招揽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的做法,是为了增强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 家,故C项错误:题千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 答案B 国耕地,并非侵占三晋土地,故D项错误。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采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 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 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 济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A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项:题 A加重人民的负担 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 B.实现了富国强兵 较,故排除D项。 C.使北宋走向衰亡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 D.加强了社会管控 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 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 答案A 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 答案B 争。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梁 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B 选项 论据 论证 项;“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题千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 王安石是江西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 观认识历史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籍官员,他的幕 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 6.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北洋政府基 僚多为江西、福 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1924 建籍官员 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 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政治重心迁到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 A.清末新政促进了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南方不久 求,必须改革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北宋中期积贫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积弱 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 专业化 王安石一生在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 答案A 南北多地为官 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解析根据题千干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 25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 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 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 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故 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招揽 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 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的做法,是为了增强 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故 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 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 国耕地,并非侵占三晋土地,故D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 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 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 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 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 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 争。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 ( ) 选项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 籍官员,他的幕 僚多为江西、福 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 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 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 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 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 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 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 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 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 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 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 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 “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 错误;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 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 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 “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 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采 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 济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 A 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项;题 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 较,故排除D项。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 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 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 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梁 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 B 项;“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 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 观认识历史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6.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北洋政府基 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1924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 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上述材料表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清末新政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样,都是只关注政治方面 D.清末新政如果认真实施,一定会推进中国的理性化与 专业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