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离去,旋又返回吴兴,柳恽却对他依然如故,这首诗是答柳恽的赠诗而作。 柳恽将有远行,遂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其中之一说:“夕宿飞狐关,晨登碛 砾坂。形为戎马倦,思遂征旗远。边城秋霰来,寒乡春风晩。始信陇雪轻,渐觉 寒云卷。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据诗意看,柳恽将赴远地,吴均这首诗就 是答他的此诗而作。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 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 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 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 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 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 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 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 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 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 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 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 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 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 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 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 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 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 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 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 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 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 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 之“催”字,都显然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 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 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 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 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 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广东省潮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曾一度离去,旋又返回吴兴,柳恽却对他依然如故,这首诗是答柳恽的赠诗而作。 柳恽将有远行,遂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其中之一说:“夕宿飞狐关,晨登碛 砾坂。形为戎马倦,思遂征旗远。边城秋霰来,寒乡春风晚。始信陇雪轻,渐觉 寒云卷。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据诗意看,柳恽将赴远地,吴均这首诗就 是答他的此诗而作。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 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 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 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 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 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 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 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 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 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 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 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 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 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 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 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 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 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 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 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 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 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 之“催”字,都显然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 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 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 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 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 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广东省潮州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2分) (2)颈联中“邀”“纳”二宇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2分)反衬手法。(衬托手法)(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 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 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⑤5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 疏帘请来的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分)溪声好像可 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1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欣赏(或喜爱之情)。(1 分)(意思对则可) 广东省广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林逋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②底处:何处。③枰:棋盘。④葑 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1)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 [2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四个或以上给2分。] (2)远远望去,暮色苍茫,昏暗树林里,寺院隐约闪现,犹如一幅画轴(画 面),幽深古朴:二块块零散的架田,就像棋盘上的一个个方格,宁静祥和:颔 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描绘岀素淡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漬幽 闲适生活(断绝尘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分析”各1分,“手法”各1分,“情感” 1分。] 广东省揭阳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 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2 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1)(2 分)反衬手法。(衬托手法)(1 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 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 反衬夜晚的清静。(1 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5 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 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 疏帘请来的一样。(1 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 分)溪声好像可 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1 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欣赏(或喜爱之情)。(1 分)(意思对则可) 广东省广州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 ④葑 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1)林间寺(古寺) 葑上田(架田) 独鸟 夕阳 寒烟 [2 分。答对两个给 1 分,答对四个或以上给 2 分。] (2)远远望去,暮色苍茫,昏暗树林里,寺院隐约闪现,犹如一幅画轴(画 面),幽深古朴;一块块零散的架田,就像棋盘上的一个个方格,宁静祥和;颔 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描绘出素淡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清幽 闲适生活(断绝尘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5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分析”各 1 分,“手法”各1分,“情感” 1分。] 广东省揭阳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7 分)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 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 分) (2)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参考答案](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答案】(1)“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答案:(2)“铿然”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 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 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每点 2分) 鉴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 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 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 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 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一一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 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 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 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 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 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 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 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 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 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 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 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 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 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 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 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 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 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 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 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 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 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广东省三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答案】(1) “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 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 分) 答案:(2)“铿然”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 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 分)联系前文对道路 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 分) (每点 2 分) 鉴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 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 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 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 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 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 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 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 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 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 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 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 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 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 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 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 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 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 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 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 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 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 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 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 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 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广东省三校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 (3分) (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 分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 《逍遥游》)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此 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 《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 (1)(3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2分)境界都是宁静 安谧的。(1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 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 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 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合诗句分析2分) 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1分)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 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 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 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 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 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 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 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 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 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 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 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 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 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 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 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 (3 分) (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 ,__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 《逍遥游》)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 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______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__,______。(陆游的 《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 (1)(3 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2 分)境界都是宁静 安谧的。(1 分) (2)(4 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1 分)白鹭屈曲着身 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 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 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合诗句分析 2 分) 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1 分) 杜甫 《漫成一首》赏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 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 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 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 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 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 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 尺” 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 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 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 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 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 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 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 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 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