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简要分析,3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 述1分) 北京市宣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 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 州郡的分界。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 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1)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 人 (人名)。(1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 之美的?(4分) (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 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 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参考答案] (1)杜甫(1分)(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基本常识的了解)(2)①与天帝居所相 接,山势高大雄奇;②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③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 仙境;④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⑤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 变。[(本题考査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4点,每 点1分。](3)(略)提示角度:①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 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②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 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③前文写山,尾联写水 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④尾联 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 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⑤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 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 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⑥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 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 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 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4分;表达,4分(达 到字数要求,1分;通顺、连贯、精彩,各1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 其说,可酌情赋分。 安徽省名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意思对即可) (手法,2 分。简要分析,3 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 1 分;整体语言表 述 1 分) 北京市宣武区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 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 州郡的分界。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 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⑴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 人 (人名)。(1 分) ⑵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 终南山 之美的?(4 分) ⑶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 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 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 180 字。(10 分) [参考答案] ⑴杜甫(1 分)(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基本常识的了解)⑵①与天帝居所相 接,山势高大雄奇;②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③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 仙境;④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⑤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 变。[(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 4 分,任选 4 点,每 点 1 分。] ⑶(略)提示角度:①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 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②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 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③前文写山,尾联写水、 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④尾联 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 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⑤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 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 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⑥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 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 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 评价)评分标准:本题 10 分。观点,2 分;阐发与分析,4 分;表达,4 分(达 到字数要求,1 分;通顺、连贯、精彩,各 1 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 其说,可酌情赋分。] 安徽省名校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8 分)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 慨。(4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 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分)《汴河曲》通 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分)若答 举例和对比只得2分。) 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 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 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 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 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 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分) (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分)唐人“掩 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 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分)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楼夕望招客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 慨。(4 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 分)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 分)希望晚唐统治 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 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 分)《汴河曲》通 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 分)若答 举例和对比只得 2 分。) 福建省福州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 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 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 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 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 分)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 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 分) [参考答案] (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 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 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 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 分) (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 分)唐人“掩 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 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 分) 福建省南安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来源:学科网]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 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 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 意境高妙。(答出比喻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 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 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 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 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2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泉州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 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l (1)(3分)答: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 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4分)答:“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 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 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 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 情 福建省枫亭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来源:学科网] 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 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 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 分) [参考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 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 意境高妙。(答出比喻 1 分,结合诗句解说 1 分,答出表达效果 1 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 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 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 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 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 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 ,亦可。 (说明看法,1 分;答对理由,2 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泉州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 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 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 分) [参考答案] (1)(3 分)答: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 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4 分)答: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 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 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 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 情。 福建省枫亭中学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 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 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 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分)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5、(6分)(1)(3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 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 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3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 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 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诗歌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 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 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 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 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 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 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 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 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 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 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岀锦绣华灿。“夜”和“晴”又 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 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 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 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 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 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 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 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 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 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 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 分)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5、(6 分)(1)(3 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 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 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3 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 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 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诗歌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 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 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 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 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 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 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 也只能象这样的 “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 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 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 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 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 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 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 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 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 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 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
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 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 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 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 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10届髙三上学期末试题分类汇编之六:古诗词鉴赏2 福建省漳州五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柳恽①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髙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岀门远行而作了《赠 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 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1)(2分)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 “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 冷的图景,(1分)。 (2)(4分)答:“侵”是“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1分)这 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 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 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1分) 诗歌《答柳恽》鉴赏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 山晓催轴③。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 【注释】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 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 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 亲历其地。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 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④原陆:髙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 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 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赏析】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粱天监初除长史, 和沈约共定新律,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
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 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 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 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 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10 届高三上学期末试题分类汇编之六:古诗词鉴赏 2 福建省漳州五校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柳恽① 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 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 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1)(2 分)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 “雾露”、“关山”等意象,(1 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 冷的图景,(1 分)。 (2) (4 分)答:“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1 分)这 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 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 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 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 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1 分) 诗歌《答柳恽》鉴赏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 山晓催轴③。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 【注释】①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 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 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 亲历其地。 ②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 ③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 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④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 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 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 【赏析】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粱天监初除长史, 和沈约共定新律,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