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南师大附中 高2011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第1至l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1题为非选择题, 117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第Ⅱ卷规定的位置。 2.答第1至11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2至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书写在第Ⅱ卷试题卷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第I卷自己保留,以备评讲 第I卷(选择题共3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A.蒙头转向蒙昧无知蒙冤受屈蒙古 B.曲径通幽曲高和寡曲突徙薪曲直 C.漂洋过海漂洗衣裳作风漂浮漂亮 D.蔓菁遍野蔓草难除顺蔓摸瓜蔓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铮友唇枪舌剑原形毕露 B.诡秘座谈防危杜渐天随人愿 C.就绪璀璨殒身不恤九州风雷 D.装潢敲榨既往不咎禁若寒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里领导的作风亟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 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査反思。 B.学者何满子知识渊博,满而不溢。他的杂文,往往以小见大,浅中寓深,尖锐犀利 语中的,时有佳句照眼,耐人寻味。 C.李零在其新作中指岀,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
重庆西南师大附中 高 2011 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第 1 至 11 题为选择题,33 分;第 12 至 21 题为非选择题, 117 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第 II 卷规定的位置。 2.答第 1 至 11 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 12 至 21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书写在第 II 卷试题卷 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 II 卷一并交回。第 I 卷自己保留,以备评讲。 第 I 卷(选择题 共 33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 A.蒙.头转向 蒙.昧无知 蒙.冤受屈 蒙.古 B.曲.径通幽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曲.直 C.漂.洋过海 漂.洗衣裳 作风漂.浮 漂.亮 D.蔓.菁遍野 蔓.草难除 顺蔓.摸瓜 蔓.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精粹 铮友 唇枪舌剑 原形毕露 B.诡秘 座谈 防危杜渐 天随人愿 C.就绪 璀璨 殒身不恤 九州风雷 D.装潢 敲榨 既往不咎 禁若寒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这里领导的作风亟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 讳莫如深 ....,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学者何满子知识渊博,满而不溢 ....。他的杂文,往往以小见大,浅中寓深,尖锐犀利, 一语中的,时有佳句照眼,耐人寻味。 C.李零在其新作中指出,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 ....、拼命劝他
们改邪归正的人 D.国家大剧院选择剧目的标准是艺术性、经典性,所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风 格会依照欧洲话剧朴实规矩的风格,不会有载笑载言的花哨场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嫦娥一号”卫星首次拍摄的“中国第一幅月图”,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 里,面积相当于湖北省的三分之二 B.是司马迁,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 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名词,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得到了 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和理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B.电影《后天》的预言真的会成为现实么,持续的暴雪与全球变暖是否有关,全球气 候是否面临转型?种种问题,随着雪灾难的发生,逐一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C.花要开成蓝色,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花卉本身要有蓝色基因,使花青素类物质 的一种——花翠素合成;二是要有能够使花翠素显现出蓝色的条件。 D.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 养才能有“即兴”)。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 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 的七言。四言诗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 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 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 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 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
们改邪归正的人。 D.国家大剧院选择剧目的标准是艺术性、经典性,所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风 格会依照欧洲话剧朴实规矩的风格,不会有载笑载言 ....的花哨场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嫦娥一号”卫星首次拍摄的“中国第一幅月图”,图幅宽约 280 公里,长约 460 公 里,面积相当于湖北省的三分之二。 B.是司马迁,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 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名词,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得到了 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和理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B.电影《后天》的预言真的会成为现实么,持续的暴雪与全球变暖是否有关,全球气 候是否面临转型?种种问题,随着雪灾难的发生,逐一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C.花要开成蓝色,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花卉本身要有蓝色基因,使花青素类物质 的一种——花翠素合成;二是要有能够使花翠素显现出蓝色的条件。 D.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 养才能有“即兴”)。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6—8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 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 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 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 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 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 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 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
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怡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始也。体制—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鑪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 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 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 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 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 维持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 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 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 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 灵运之间
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 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 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 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 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 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 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 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 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 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 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 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 两个方面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 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 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 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o。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 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日:“石君及 四子皆二干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 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 仆诉如也。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 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 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 两个方面。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 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 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 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 辉煌。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9—11 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 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 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 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 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 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 仆 如也。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 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 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
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 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日: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 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万石君之谓邪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C.①若能从我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端庄有礼,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 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 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 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Ⅱ17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8分) 2.(1)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画横线部分断句。(2分)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 以为枕。土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 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
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 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 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 车驾。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其万石君之.谓邪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C.①若.能从我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端庄有礼,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 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 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 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 行”。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117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8 分) 12.(1) 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画横线部分断句。(2 分)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 以为枕。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