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授课题目:核磁共振波谱法 教师姓名:高毅华 教师职称:讲师 教研室:仪器分析教研室 1
教案首页 第1次课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仪器分析 年级 专业、层次 授课教师 高毅华 职称讲师 课型(大、小) 小 学时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目的:理解核磁共振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以及核磁共振的产生: 了解核磁共振中的弛豫过程: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类型和仪器各主要部分的构 造及作用: 2.要求:理解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及其过程,了解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回顾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约10分钟 2.核磁共振的产生,约40分钟 3.弛豫过程,约15分钟 4.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约10分钟 5.小结,5分钟 教学重点: 核磁共振波谱产生及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核磁共振波谱产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2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分配 使用 1.回顾前面所学的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的分析原 Powerpoint制 15min 理后,引入核磁共振波谱法。 作的电子投影 通过对比紫外-可见、 课件 红外的工作原理,使学 生对核磁共振波谱法 2.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通过板书,加深 产生熟悉的感觉,消除 2.1核磁共振的产生 相关理论的印 核磁抽象、难学的意 原子核的组成:中子与质子的自旋与原子核 象 识。 的自旋关系 40min 原子核的磁矩:自旋量子数 磁旋比、角动量 阐明核磁的能级是如 不同原子核有不同的磁旋比 何产生的,核磁的能级 2.2能级分裂 简图 有何特点。 △E=2μB0 能级的分裂与原子核的种类和磁场强度有 以图示法解释术语 关。 2.3拉莫尔进动 核磁的共振吸收较为 经典力学的描述,比量子力学更为形象。 简图 抽象,通过与前面紫外 2.4共振吸收 吸收、红外吸收进行对 共振吸收需要满足的条件 比讲解 3.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 原子核的跃迁能级的低能态与紫外、红外有明 核磁共振的仪器结构 显的不同。存在饱和现象。 作简单介绍,对使用过 4.核磁共振波谱仪 程的注意事项也要略 组成、各部分的作用。连续波和傅立叶变换二 作介绍。 种不同原理的仪器。: 45 min 5.小结 5min 3
1.原子核的磁距 2.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分裂 3.拉莫尔进动 4.核磁共振的产生 5.能级的分布和弛豫过程 小结 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磁矩:磁旋比、角动量:能级分裂:拉莫尔进动:共振吸收 复习思 考题、 P2149.2;9.3;9.4;9.5 作业题 化学位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下次课 预习 要点 实施 情 析
教案首页 第2次课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仪器分析 年级 专业、层次 授课教师 高毅华 职称讲师 课型(大、小) 小课 学时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目的: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化学位移的产生和表示方法,熟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 素。掌握核磁共振谱的特征,熟悉常见质子的化学位移。 2.要求:掌握化学位移的产生和表示方法,熟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复习上次课内容,约10分钟 2.屏蔽效应,约15分钟: 3.化学位移的表示,约15分钟: 4.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约20分钟: 5.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约15分钟: 6.小结,5分钟 教学重点: 屏蔽效应,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教学难点: 屏蔽效应,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