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的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 草集》等。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岀版第-本短篇小说集《草 原上》。翌年舂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 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 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曰》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 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 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 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ei)萧瑟( XIao se)陡壁(dau) 弥漫(m) 绯红(fei) 朦胧 ( menglong)泛滥(lan) 精辟(pi)炽热(dhi) 晨曦(XI) 室息(zhi) 天 穹( qIong)衣襟(jn) 俯瞰(kan) 无羁(j) 簇拥(cu)矗立(dh) 迸射 ( beng 酣睡(han) 黛色(dai) 4、互动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刘白羽的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 草集》等。1936 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 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 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 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 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 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 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 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 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 (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 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 (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 互动学习 1)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 8 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观察角度日出时节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景物特点 海涅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秋季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轮朝日。柔和明丽 刘白羽平视冬季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雄伟瑰丽3)分析课文第-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雄伟瑰丽 3)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一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 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 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拋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岀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岀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 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 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 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 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泰山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 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 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 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u)无餍(yan)醒豁〔huo)厚毳〔cui)雾霭(缸)溟濛(ming)飒飒(s)祈祷( qidao) 层累(li)蜿蜓( wanyan)驰骋( chicheng)涛澜(lan)四隅(yu)浮礁(jiao)海句力士(gou)无垠(yi n)横亘(gen)消翳(yi) 4、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释题: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全文共 8 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泰山日出》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 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 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 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 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 访问前夕,泰戈尔热ˆ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岀ˆ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 的敬仰的感情凊,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 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刻的句子,指岀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拋溅、上冲、迸射、冲破、飞 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 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 皘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岀屠格涅夫关于日岀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岀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 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淸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ˆ肃穆的欢悅ν。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 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 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 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 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 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 4 页。 好处 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 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 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 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 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 10 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 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 2 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 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 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 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