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拥有各种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 虚度光明,对人类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对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以自己 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3、在《盲人看》中,盲人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其目的却是“我只知 道……黑了,难受”。“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仔细阅读海伦第三天的活动,看- 看她是对日常世界拥有怎样心态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他 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 满同情”。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有些场面是令 人愉快的,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后者我决不会闭上我的双眼 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这样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充分显示了一位残疾人的博爱襟怀和跟 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从这两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 的天性 4、在《盲人看》中,盲人领看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他捉着妻子的手抬头抚 摸树皮,并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读到此,你感觉到这位盲人有 股怎样的情感在内心流动?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应该能感觉到盲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更能感觉到这位盲人的 内心世界不是黯淡的、空虚的,而是充满了光明,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在海伦的三天光明中,有无这样情景?你有何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在第一天下午,海伦就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她对大自然的美景 是充满了“陶醉”之情,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并连续两天的早晨,都“急于寻找 新的喜悦”,“怀着敬畏之心”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去“看”那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的黎
11 健全人拥有各种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 虚度光明,对人类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对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以自己 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3、在《盲人看》中,盲人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其目的却是“我只知 道……黑了,难受”。“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仔细阅读海伦第三天的活动,看一 看她是对日常世界拥有怎样心态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他 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 满同情”。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有些场面是令 人愉快的,使人陶醉,但有些则是极其凄惨,令人伤感。对后者我决不会闭上我的双眼, 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它们面前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房,关闭了思想”。 这样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充分显示了一位残疾人的博爱襟怀和跟 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从这两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 的天性。 4、在《盲人看》中,盲人领看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他捉着妻子的手抬头抚 摸树皮,并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读到此,你感觉到这位盲人有 一股怎样的情感在内心流动?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应该能感觉到盲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更能感觉到这位盲人的 内心世界不是黯淡的、空虚的,而是充满了光明,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在海伦的三天光明中,有无这样情景?你有何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在第一天下午,海伦就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她对大自然的美景 是充满了“陶醉”之情,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并连续两天的早晨,都“急于寻找 新的喜悦”,“怀着敬畏之心”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去“看”那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的黎
明的美,去“看”那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风光”等等,这无不流露出这 位盲人作家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人类美好的大自然、人类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 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她那颗对美好的未来的人生之路的执着追求的心,而这种对光明的渴 望,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生来有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 不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5、在《盲人看》中,盲人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 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 外部世界,去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 能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即可。 提示:同学们,会联想,想象出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颗炽热、求索的心。 颗朴素、博爱的心。 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教师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收束全文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 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 1、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对世人的规劝 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一一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 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如作者带着 善意批评的:“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
12 明的美,去“看”那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风光”等等,这无不流露出这 位盲人作家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人类美好的大自然、人类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 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她那颗对美好的未来的人生之路的执着追求的心,而这种对光明的渴 望,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生来有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 不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5、在《盲人看》中,盲人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 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 外部世界,去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 能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即可。 提示:同学们,会联想,想象出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三、教师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收束全文: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 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 1、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对世人的规劝 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 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如作者带着 善意批评的:“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
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奇景啊!那些灿 烂夺目的尖塔,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起的巨大堤岸……我不知道究竞有多少人愿意对它多 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的。”因此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 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2)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 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 生命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 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 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2、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 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 很。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 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 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 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3、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 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 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 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 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3 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奇景啊!那些灿 烂夺目的尖塔,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起的巨大堤岸……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对它多 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的。”因此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 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2)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 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 生命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 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 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2、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 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 很。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 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 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 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3、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 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 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 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 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四、作业 板书设计:
《盲人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相同点 对亲情的珍爱之情 盲人接送孩子 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 2、对生命的珍爱,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盲人领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 博爱襟怀,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停电后,盲人批蜡烛卖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 不同点: 两位作者的情感及提出的角度不同 毕淑敏是从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 海伦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 并劝告人们珍借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借光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我与地坛(节选)》(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 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 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过程 导入
14 《盲人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相同点: 1、 对亲情的珍爱之情 盲人接送孩子 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 2、 对生命的珍爱 ,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盲人领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 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 3、博爱襟怀,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停电后,盲人批蜡烛卖 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 不同点: 两位作者的情感及提出的角度不同 毕淑敏是从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 海伦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 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我与地坛(节选)》(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 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 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 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 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 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 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5至7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 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4至10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 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 快乐。 速读一一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 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 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一一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 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 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15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 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 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 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 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 1 至 4 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 5 至 7 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 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 1 至 3 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 4 至 10 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 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 快乐。 三、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 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 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 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 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