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 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 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 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 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 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 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 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景物描写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 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第3自然段,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 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 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夕阳,让“我” 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第5自然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 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 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 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 “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 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 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第7自然段景物描 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 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 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
16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 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 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 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 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 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 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 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景物描写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 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第 3 自然段,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 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 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夕阳,让“我” 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第 5 自然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 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 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 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 “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 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 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第 7 自然段景物描 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 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 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
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 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 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 题一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 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五、研读一一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 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 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 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 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六、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 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1)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2)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板书设计: 荒芜冷落双腿残疾,失魂魄 精神的家园
17 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 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 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 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 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五、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 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 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 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 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六、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 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板书设计: 荒芜冷落 双腿残疾,失魂落魄 地坛 精神的家园
并不袁败生命感悟,走出轻生生命的意义 我与地坛(节选) “我”去地坛为“我”准备母爱的见证 坚忍的意志 “我”在地坛悄悄找“我”毫不张扬的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与地坛(节选)》(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 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 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 悟到的母爱
18 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走出轻生 生命的意义 我与地坛(节选) “我”去地坛 为“我”准备 母爱的见证 母亲 坚忍的意志 “我”在地坛 悄悄找“我” 毫不张扬的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与地坛(节选)》(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 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 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 悟到的母爱
、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 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 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 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 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 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 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则不但 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 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1)“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 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 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 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2)“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 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 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 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 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 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 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一—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
19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 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 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 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 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 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 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则不但 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 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 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 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 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 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 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 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 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 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 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
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 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 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 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 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 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 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 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 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 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一一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 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 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 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 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母亲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坚强的 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我” 2
20 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 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 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 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 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 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 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 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 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 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 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 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 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 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母亲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坚强的 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