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非正常死亡的能力减弱,构成现代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家庭 问题和社会问题。以上几个方面都与当前正在推广盛行的 临终关怀事业和死亡教育息息相关,而这二者的研究都处在 初级阶段。古老的佛教有专门内容论述临终关怀领域涉及 的核心问题,其宗教实践的有效性有目共睹,若深入挖掘 将对临终关怀、死亡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不同的死亡观决定不同的人生态度,全面把握佛教的生 死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死亡的奥妙,指导临终关怀等重大 现实问题的实践,还必然于提高民众对死亡的认知水平、形 成积极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综上可见,无论是立足于中国死亡观,还是与现代学术 前沿接轨,抑或是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梳理和研究佛教的 死亡理论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与欧美的研究蔚然成风相比,中国的死亡学还处于起步 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零星有死亡观方面的研究成果 出现,迄今为止论文尚不足百篇,相关专著亦少见。内容主 要集中在传统的死亡观上,又以儒、道两家为多,且内容多有 重复。尽管佛教的死亡观内容最为丰富,研究成果却最为薄 弱,多作为传统死亡观比较研究中的点缀品,或浅尝辄止,或 是避而不谈,系统全面的研究更是缺乏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和大陆关于佛教死亡观的研究成 果普遍较少,相比较而言,台湾比较突出,日本也有一些,条 件所限,日语类成果暂不纳入讨论范围。佛教死亡观研究的 直接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就佛教死亡观的某个重要理论或某部经论、某个宗
派为主轴进行研究。这一类以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 说》①为代表。该书以佛教轮回说为中心,对人类破解生死之 谜的历程有一概略总结,书中对佛教的死亡观和实践方法有 基本梳理。该书是大陆研究佛教死亡理论的开山之作,代表 了大陆在佛教死亡观方面的研究水平。类似者还有, de sil va, Lynn A.的《佛教和基督教中的轮回观念》②;台湾郑振煌 《佛教的生死观—生死轮回》③;郭朝顺《无我的轮回 佛教的生死观》④。从具体经典出发的有:台湾硕士论文 《〈杂阿含经〉的生死观》⑤和《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 观——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之探讨》⑥;尤惠贞、张文德 《存在的如实观照与生死的究竟解脱之关涉—以〈维摩经 玄义)为主的考察》⑦。从具体宗派出发的有:美国 Kapleau 和 Philip编撰的《死亡之轮:禅宗关于轮回转世的资料》⑧; ①陈兵,《生与死—一佛教轮回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该书在 湾更名为《生与死的超越》,由台北圆明出版社1997年出版 2 de Silva, Lynn A. Reincarnation in Buddhist and Christian Thought. Colombo Sri lanka: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of Ceylon,1968.本书并非以佛教为主 体,但在国外的死亡学研究中是涉及佛教的屈指可数的成果之 ③郑振煌,《佛教的生死观——生死轮回》,《历史月刊》(台湾)1988年第8期, 第6—8页。 ④郭朝顺,《无我的轮回——佛教的生死观》,《元培学报》(台湾)第5期,1998 年12月 ⑤黄龄莹,《〈杂阿含经〉的生死观》,台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1 林士倚,《宗咯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观——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之 探讨》,台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编《第三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南华大学,2004年10月。 (8 Kapleau, Philip, ed. The Wheel of Death: A Collection of Writings From Zen Buddhist and Other Sources on Death-Rebirth-Dying.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1
Phip· Kapleau著《禅的生死哲学》 《禅与西方精神治疗——涅槃超脱与生死固执》②;尤惠贞、张 文德之《天台止观与生死学之观涉》③。 二)简单梳理或提及佛教的死亡观。有美国肯内斯 克拉玛的《宗教的死亡艺术》④,英国约翰·鲍克的《死亡的 意义》⑤和艾丽森·摩根的《认识死后的世界》⑥,靳凤林的 《窥视生死线》③,郑晓江的《中国死亡智慧》⑥等。大凡国外 学者触及佛教,都是只谈论佛教史上较不重要的南传佛教部 分,即以释迦牟尼的个人事迹为主,对大乘佛教丰富的死亡 理论少有涉及。华人学者的著述多围绕佛教几个根本概念 论述,缺乏整体性,死亡议题并不突出。教内人士的论文虽 然简单通俗,道德教化色彩突出,但线条往往比较明确,如香 港王寿云的《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⑨、台湾释星云的《佛教 ①菲利普·开普鲁,杜默译,《禅的生死哲学》,台北:双月书屋,1998年12月。 n Psychotherapy: Nirvanic Transcendent and samsara fixation,《中华佛学学报》(台湾),第4卷第2期,1980年7月 第451-494页。 ③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编《第三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南华大学,2003年10月。 ④〔美〕肯内斯·克拉玛,方蕙玲译,《宗教的死亡艺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7年2月 ⑤〔英〕约翰·鲍克商戈令译,《死亡的意义》,台北:正中书局,194年8月。 ⑥(美〕艾丽森·摩根屈贝琴译,《认识死后的世界》,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 1999年4月。 ⑦靳凤林,《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⑧郑晓江,《中国死亡智慧》,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4月 王雷云,《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内明》(香港)1995年第10期,第34-3
Q 的生死观》①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近代以来的高僧大德在著 述或演讲记录中多有这方面的内容,为学人进一步整理和研 究奠定了一些教理基础。 (三)濒死和死后世界的研究。这一方向国外的成果最 多,尤其是关于中阴②生命的研究涌现大量成果,其原因是藏 传佛教关于死亡的指导宝典—《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 于20个世纪20年代流传到国外,引起欧美学界和社会的广 泛重视,被誉为生死宝典。笔者可见的著作有: Evans Wentz,W.E.译自藏文的《西藏死亡之书》③, Evans-Went 是将此书带至欧美的之人,请西藏西达瓦桑杜喇嘛译出, 1927年出版,后再版多次。受欧美影响大陆先后可见此书 的多个版本,最新出版的《西藏度亡经》附有该书的研究介 绍④。除去 Evans- Wentz的版本,还有美国索甲仁波切(Sog yol Rinpoche)的《西藏生死之书》⑤,罗德喇嘛著《中阴教授: 死亡与转生之道》⑥,这两本的体系比较前者全面。论文形式 ①释星云,《佛教的生死观》,《普门杂志》(台湾)第210期,1997年3月,第 佛教划分的生命阶段之一,处于投生和死亡之间。 Evans-Wentz, W. E.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④大陆最早为佛教居土张莲菩提将 Evans- Wentz之书转译成汉语,居士缪涤 源结合净土念佛法门整理编成《念佛救度中阴法》,又名《了生脱死全集》 由上海佛学书局于1938年出版。上海佛学书局1994年出版孙景风的同书 译本,名口《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2003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徐进夫 内译本起名《西藏度亡经》 ⑤〔美〕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之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前\⑥〔美〕罗德喇嘛著林慧卿译《中阴教授:死亡与转生之道,台湾:圆明出 版社,1996年5月
的研究成果有:瑞士荣格之《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①;沈 卫荣《伏藏师事业洲和〈甚深法寂忿尊密意自解脱〉》②;释永 有《金刚经的第三类接触》③; Robert Wicks《〈西藏死亡之书〉 的精神心理治疗》④;许明银《宁玛派版〈死者之书)的死后世 界》⑤;宋智明的《中有生命的奇观》⑥;杨白衣《生有之研 究——兼论中有观》⑦。与濒死研究有关的有:Ring,Ken neth.《濒死经验、UFO现象和自由意识》③; Florian V.和Har Even d.《惧怕死亡:性和宗教信仰的影响》⑨;刘秋固《从 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佛性对临 终者的宗教心理辅导》⑩;吴琦芬《佛教信徒濒死经验之研 究—以嘉义四位信徒为例》①等。 ①见荣格著杨儒宾译,《东洋冥想的心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月 ②见王尧主编,《藏学研究丛刊》第二辑《贤者新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月,第69—91页 ③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编,《第二届现代生死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南华大学,2002年10月 4 Robert Wicks, The therapeutic psychology of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7. 10 ⑤许明银,《宁玛派版(死者之书》的死后世界》,《辅仁宗教研究》(台湾)2001 年第3期,第119—132页 ⑥宋智明,《中有生命的奇观》,《广东佛教》1995年第6期,第18-25页。 ⑦杨白衣,《生有之研究—兼论中有观》,《佛光学报》1977年第7期,第17 8 Ring, Kenneth. The Omega project: Near death experiences, UFO encounters and mind at large. New York: Morrow. 1992 9 Florian V.&Har-Even D. Fear of personal death: The effects of sex and rel gious belief. Omega, I 00华梵大学哲学系编辑并发行《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1998 年12月,第271-285页。 ①吴琦芬,《佛教信徒濒死经验之研究——以嘉义四位信徒为例》,台湾南华大 学硕士论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