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死亡社会学》①等,并翻译出版了部分国外学者“死亡学”方 面的著作,有:美国舍温·纽兰的《我们怎样死》②俄罗斯A H·拉夫林的《面对死亡》③、德国贝克勒的《向死而生》④、威 克科克斯苏顿编的《死亡与垂死》⑤、波伊曼主编的系列伦理 学著作等。但整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理论创新不大,重复度 颇高,研究领域比较单一,多项基础研究还是空白,基本理论 尚主要依赖国外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缺乏主体意识。 事实上,死亡学是一个引进的学科,在欧美学界起步也 不过区区几十年,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一门开放性学科,存 在学科主体性及其范畴应如何定位的问题。另外,西方注重 逻辑和认知的原则常常在死亡研究中受到挑战,在固有的研 究模式下,死亡的未知性和不可经验性严重制约着这门学科 的重大突破。与此相反,东方文化具有特殊的整体性思维模 式,在某些方面蕴含有西方文化无法比拟的内容,也许这些 独特之处正是能够对这一西方学科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地方, 所以,一味借鉴和学习西方,无助于死亡学的全面发展和持 续深入,更无益于死亡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可喜的是,我国 有一批学人敏锐观察到死亡研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注意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生与死的智慧,已经发表一些关于传统 死亡观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多从文化角度出发或进行,属 于纯粹观念性的研究,没有进入到死亡学的研究领域,从而 ①杨鸿台《死亡社会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年12月 ②[美〕舍温·纽兰褚律元译,《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思考》,世界知 只出版社,1996年1月。 ③成都科技翻译研究会译《面对死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④〔德〕贝克勒弗兰茨编著,张念东、裘挹红译,《向死而生:哲人小语》,三联书 前 店,1993年12月。 ⑤威克科克斯、苏顿编,严平等译,《死亡与垂死》,光明日报出版社,199年10 。该书于2001年再版改名为《与名家一起体验死》
难以发挥其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至于佛教,连类似研究成 果也不多见,更难谈物尽其用,其丰富的死亡学说和实践方 法仅有少部分在民间被信徒有效应用,这对于亟待发展完善 的死亡学来说,不可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研究意义 “死”与“生”构成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 的方面,对“死”的思考欠缺必然使对“生”的思考难以深入 死亡,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文化现象,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 精神现象,涉及人生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研究死亡问题 只有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 中,从存在论的维度进行观照、辨析,才能真正对它有所洞 见。佛教对死和生的探讨在这些维度都有论及,且形成一套 自洽系统,是为各种文化体系对死亡问题论述和实践之最为 丰富者,尤其是中国佛教将印度佛教的解脱理论直接具体化 为“了生脱死”的口号,旗帜鲜明地以解决生死问题为目的, 研究相关理论,势必对当今全球面临的死亡事宜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双重价值。 理论意义 佛教的死亡理论是中国死亡学说的主要组成。佛教以 生死解脱为人生最高归宿,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为一体 其理论体系是关于生死超越的哲学,修证体系为相应的具体 实践方式。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的死亡理论甚少,主要讨 论死亡事件的处理问题,道家以自然之道论述死亡,富有超 越性,却远离民众,所以中国主流文化在死亡观念和死亡心 理方面存在真空地带,佛教的传人填补了这一空白,极大地 丰富了中国的死亡理论,对中国的死亡意识和死亡实践影响
Q。 e费垂 深远。整理研究中国佛教的死亡理论,可以勾勒出国人死亡 心理的变化,分析它对传统死亡观的冲击、为中国人所接受 的原因,同时又是审视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个新角度,更为 重要的是,必将有助于中国死亡学研究的进展和理论建构。 所以,研究佛教的死亡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 此,有必要就佛教对死亡学的研究加以说明。 死亡学研究可以分为形而上的死亡哲学和形而下的具 体学科两大领域。从死亡哲学角度看,佛教可谓达到理性思 维的某种巅峰,能够化解当代西方死亡哲学所面临的困惑 当代西方死亡哲学的发展极其辉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经 过文艺复兴后的多次冲击和反省,许多现当代西方哲学家, 如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克尔凯郭尔( Soren Kierkeg ard)、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等,一改近代西方哲学家 漠视死亡、回避死亡的消极态度,突破中世纪死亡哲学的神 学视野,开始用人的眼光看待死亡,强调死在生中,提倡直面 死亡,把死亡问题提升为哲学的一项根本原则。他们在倡导 死亡的人化或生命化和“向死的自由”、阐扬死亡的非理性体 验诸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西方死亡哲学史上的 个巨大进步。然而,对于死亡本体,存在主义最终走向虚 无,于死亡问题的实际解决无所助益。哲学家自身亦缺乏面 对死亡的坦然,反而具备似乎较常人更为深重的死亡焦虑 他们在构建现当代西方死亡哲学的同时,营造了一种近代西 方死亡哲学不曾有过的悲观主义氛围。叔本华称,人生是 “常住的生命意志的”,是“被拦阻了的未即死亡”①;雅斯贝 前言 ①〔德〕叔本华,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8 月,第441426页
春。. 尔斯宣布我们是“处于死刑缓期执行时期的人”⑩;海德格尔 宣布:“作为向其死亡的存在者,此在实际上死着”,断言“只 有死亡才可以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 带到明处”;②萨特宣布,我们是“要死的自由的人”、“人是一 种无用的激情”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悲观主义的气 氛给现当代西方社会的人生观带来一定负面效应。与此相 反,佛教看视死亡的视角与存在主义相同,也是以死观生,回 归到死亡本身,不同的是佛教的死亡学说立足于死亡的基本 属性——死亡生物学进程之上,对死亡的超越有切实的落脚 点,死亡本体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宇宙本体合一,所以佛教 对死亡的看视,充满了积极和超越的色彩,既没有步人神意 决定论,也避免了流于虚无。 再从具体学科来看,笔者研究发现,佛教是当前世界文 化体系中唯一可与死亡学进行全方位接轨者,其最为特殊之 处表现为死亡进程的破解。现代死亡学所涵盖与整合的科 技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律学 政治学、自杀学、教育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以及老年学 等学科。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个体死亡予 以探索和思考,旨在解决个体所面临的生死问题,是死亡学 建立的基础;一类是从宏观人手研究,研究死亡事件与现象 在群体及社会中所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关乎社会生活中的 各个相关方面:医疗,政治,法律,经济,伦理,文化等。第 ①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西哲史组编译,《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3 月,第191页。 ②〔德〕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9月, 第310页、280页。 〔法〕萨特,陈宜良译,《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9月,第701、702 前 页
类与个体生命最为密切,是死亡学的根本宗旨所在,但死亡 的不可逆性和单向性似乎是死亡的基本研究无法冲破的障 碍,对此,现代医疗科技束手无策。佛教的独特性正是表现 为对死亡过程的解密。佛教理论深入到死亡的发生机制以 及生理过程变化,以解除死亡的神秘为基础建立起死亡观, 对生前死后的问题都做出自身特有的明确回答,颇能自圆其 说。另外,西方的死亡学家在临床观察和社会实践中发现 许多成果和现象与佛教理论相当吻合。所以,佛学所展现的 超前性与实践的有效性在许多方面对当前研究颇具借鉴价 值,这也是佛教死亡学说受到西方学界普遍重视的原因。 实践意义 佛教的死亡观能够为现代社会处理死亡事件提供新思 路,满足民众的死亡心理需求。当前死亡问题前所未有地困 扰着现代社会,继癌症成为人类第一杀手后,全球的老龄化 趋势对解决“优死”这一全新的课题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 根据联合国文献显示,1995年世界上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 年人口比重为20%,其中瑞典25%、英国24%法国23%、美 国19%。中国在21世纪初也已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 到2020—2030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高达30%左 右。①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和死亡控制将逐步成为我国下世纪 初的重大社会问题。此外,人口膨胀和城市化的不可逆性 人类交往的频繁化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生活条件的电器化 自动化等,使得交通事故、海难、空难、火灾等所导致的各种 死亡成为社会常态下的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方面,家庭人口的 核心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又使家庭在承受各种正常 ①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中国社会科学》,9年第5期 第61页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