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死后去向——来生 …(102) 评析 第三章超越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宗旨……(112) 第一节佛教对死亡的分类… (113) 第二节死亡的提升——人天乘的追求 (117) 人天乘在中国的盛行 (117) 二、实现人天道的途径 (121 第三节死亡的升华—净土的向往 (126) 印度佛教之净土 (126) 净土在中国的流传…… 净土修行的临终照顾 (138) 第四节生命的终极——涅槃的圆满 (141) 、终极超越——涅槃 (141) 二、通往涅槃的实践 (145) (158) 第四章佛教死亡观对中国丧葬风俗的影响 (162) 第一节佛教对中国传统丧祭仪式的变革 、斋会—佛教介入传统丧仪的初期形式…(163) 二、法会—佛教变革传统丧仪的成熟形式…(166) 三、传统祭祀仪式的佛教化延伸 (175) 第二节佛教对中国传统葬式的影响 (178) 、中国传统葬式 (I78) 二、佛教葬式之流传…… (181) 三、佛教葬式与传统葬式的结合 第三节墓葬中的佛教因素 (199) 一、墓上建筑的佛教因素 (200) 二、墓内 佛教因 素 (203) 小结 (220) 录
结语 附录 附录二… (248 参考文献 (254) 中文书目 二、外文书目……
前言 死亡,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不可回避且历久弥新的问题; 死亡之谜,是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当代,随着以死亡 及其相关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死亡学成立,死亡问题冲破 种种文化的禁忌跨人显学研究领域 死亡问题的处理,紧密关涉个体的临终关怀和社会的人 文关怀。在世界文化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当中,于人类的终极 关怀层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宗教,是死亡学发展的宝贵资源和 基础。在所有宗教之中,又以佛教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 佛教以生死为关注的首要课题,对死亡问题进行全方位探 讨,拥有丰富的死亡理论和实践体系。其解脱之道建立的视 域基础广阔,对死亡问题形而上追寻死亡本体,形而下探求 死亡过程的身心变化,同时挖掘和发挥死亡对于生命质量提 升的作用。佛教死亡观不仅观念上有助于消解人类追求永 生的本能和客观必死的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为人类文化史 留下了一大笔精神遗产,并且是世界上所有哲学和宗教体系 之中,唯一可以与现代死亡学进行全面对话的理论体系。本 书即以现代死亡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佛教的死亡观,通过梳 理佛教丰富的死亡理论和实践体系,力图揭示中国佛教死亡 观的建立、发展和影响脉络,并试着在有限的范围内完成其 现代价值的转换。 研究背景 本书的研究源自死亡学研究的刺激。死亡学是注重将 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指导的学科,最高目的是能够破解死亡
之谜,最低目的是帮助人们克服死亡焦虑,指导人们获得善 终。笔者以为,以现代死亡学为背景,最能凸显佛教死亡学 说的特色和研究价值 死亡学的滥觞可溯源至20世纪初,1908年诺贝尔医学 奖的得主之 旅法苏联生物学与细菌学家梅契尼考夫 在1903年出版的《人之本质》一书中,首先提出“ Thanatology (死亡学)”一词,并将它界定为“研究死亡与临终之学”,拓展 开来就是探究与死亡、濒死以及临终相关的现象、感受、经 验、行为及思想的学科。此概念最初仅有名义而缺乏学科内 涵,在欧洲大陆少有共鸣。1912年,美国纽约水牛城大学医 学院外科医学教授派克医师( Roswell Park,M.D.,1852 1914)首度将“死亡学”概念引进美国,同样未受重视。直至 二次大战末期,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兴起,存在主义关注死亡 及自杀等生死议题,受其思想冲击,战后开启了国际性的自 杀防治运动,从而促使欧美学界开始“死亡学”的探讨。1959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赫门·费斐尔( Herman Feif- el,1916-2003)主编“ The Meaning of Death(《死亡的意 )”一书出版,代表着死亡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书从 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宗教、文学与艺 术……众多学科角度探索死亡议题,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美 国社会各阶层的热烈回响,不仅开启了北美洲教育界推动 “死亡教育”的契机,还促成死亡学的学科建构,标志着死亡 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癌 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人口呈老龄化趋势直接刺激临终关 怀事业急剧发展,带动了死亡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中国港台地区最早引入死亡学,其中又以台湾旅美学者 前傅伟勋教授为代表。傅伟勋于199年出版著作《死亡的尊
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①,以西 方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为起点,广谈自杀、安乐死等问 题,并畅论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世界宗教以及儒道两家对 生死的看法,而后指出“死亡学”和“临终精神医学”的不足 进而立足于本土文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死智慧的思 想精华,提出“现代生死学”的概念,正式提出以“生死学” 词作为新的学科名称,并给出理论建构的设想框架,强调“生 死为一体”和“以爱贯穿生与死”的原则。“生死学”②的提 出,是傅伟勋将欧美文化土壤中萌芽的“死亡学”移植到中国 的一种努力,引起台湾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回响,开启了台湾 死亡学研究的先河。十余年来,台湾的生死学研究取得很大 进展,死亡教育已被列为高校的通识课程,相应地,对临终者 及其家属的关注和实践遍及宝岛。 大陆地区的死亡学研究严格说来正在起步,尚未形成气 候,目前主要限于对“安乐死”的讨论和临终关怀研究。1988 年7月天津医学院在我国大陆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 心,是为大陆引进死亡学之始,随之出现一批专设“死亡研 究”专栏的杂志,如:《临终关怀》《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 理学》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死亡学研究的步伐。此外,近几 年来国内还陆续出版了十多部与死亡学相关的学术专著 如:段德智的《死亡哲学》③、毕治国《死亡哲学》④、杨鸿台的 ①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 湾正中书局,1993年7月 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生和死作为生命的一体两面一般都是一起论述的 以,傅伟勋先生以“生死学”来界定新兴学科更符合生命的实相。但是二者 毕竟不同,为了突出“死亡”研究的特异性起见,本文在文中仍采用“死亡 ③段德智《死亡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④毕治国《死亡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