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机构或文化、文物行政机构工作。他们积累了丰 富的资料,在敦煌学、历史地理学、中国思想史、 周秦汉唐历史学、中国考古学、民族史、语言等人 文学科的研究中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已经 出版,有些正准备出版。在这样的机缘中,我和一 些年轻的人文学者决定组织编辑、出版西部开发人 文学术研究丛书,拟分若干辑先后出版。其中既有 与西部开发有关的研究内容,也有没有直接关系而 属于人文科学普遍问题的研究。总之,出版西部开 发人文学术研究丛书是为了繁荣我国人文学术研究 而贡献一点力量。 西部开发人文学术研究丛书的出版,得到陕西 省人民政府和映西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在这里我向 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岂之 2000年2月13日于 西安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总 序
序 有生必有死,这是人类的最一般规律。生不可 选择,故古人云,要死得其所,有的重于泰山,有 的轻于鸿毛,悲惨壮烈的牺牲固然让人恸容,但是 绝大部分人都是在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过去人们 看重现世的生活,对行将离去的人,特别是一些有 痛苦和疾病的人怎样走好的问题,似乎没有很周密 的考虑。其实生死是一体的,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变 得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怎样去面对死亡也成为人们 思考的问题,于是临终关怀这个议题成为题中之义, 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代临终关怀的最重要特点是,充分考虑到人 的需求,即从人性的角度来帮助那些行将离开这 世界的人,得到最后的关爱,让死者安详地离去 让生者得到安慰。虽然这种做法和临终关怀的口号 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在古代就已有之, 作为世界古老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的佛教文化,就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资源之一。佛教是重视人的 宗教。释迦牟尼佛创教理论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种 姓分立的观念下建立的,佛陀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 不是由于人的出身,而是由于人的行为,即由“业 所决定的,所以出身卑贱的人一样能成为贤人。《长 阿含经·小缘经》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 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 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凡是出
家皈依佛教的人,都是“沙门释种”,在僧伽里只有 出家戒腊的长短,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众生平等 的思想是佛教特有的思想,由此延伸出慈悲为怀的 主张,一切有情皆应得到悲心的怜悯,“与乐曰慈 拔苦曰悲”,所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 众生苦”,“与乐拔苦”的行为成为佛教徒住世救度 众生的义务。佛教对生命的爱护思想也富有特色。 不杀生是佛教的基本戒条“五戒”之一,它是受护 生思想的影响之后而建立的。《法句经·刀杖品》 说:“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此度他情,莫杀 教他杀。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已乐 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 乐,后世乐可得。”予人与乐,才能自已得乐,生命 的价值在于为别人提供快乐。“无缘大慈,同体大 悲”,因为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杀害其他的生命, 也等于残害自己的生命,佛教要人尊重别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难能可贵。佛教的解脱思 想也有自已的特色。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人得到解 脱,一旦人的精神得到解脱,就能够进入自由自在 的境界,所以佛教要人修行,认为通过各种修行, 最后就能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了生脱死”成为佛 教解脱的另一个代名词。以上是佛教的平等思想、 爱护生命的主张与了生脱死的目标,它对当代临终 关怀的理论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值得我们好 好地去进行研究。 海波同学具有相当宽阔的知识结构,从生命科 学步入宗教学,攻读博士期间又从事中国思想史的 序|1学习,具备跨学科研究的实力。从生死学的角度来
探讨佛教的生死观,我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有意 义,也很有价值。生、老、病、死是佛教徒所要面 对的根本问题。讨论佛教的生死观,既是对古代佛 教的人生观做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也是为发展当前 的终极关怀理论提供更多的思想参考,所以这个课 题的现实意义是非常显明的,也是有必要的。构建 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继承,充分挖掘 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为现代化社会服务是当代学 者的任务之一。海波同学勇于攀登学术高峰,希望 她再接再厉,不断地撰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是为序。 黄心川 2007年1月12日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序
目录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5) 三研究现状 (9)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发现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第一节中国传统死亡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死亡观的初成 二、儒家死亡观 三、道家死亡观 第二节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44) 佛教死亡观之视角 (44) 二、孔、老、释之临终表现 (49) 第三节佛教与传统死亡观的承接 ………(54) 一、传统死亡观的理论空白…… 二、佛教死亡观与传统死亡观的接轨 (58) 小结 第二章解析死亡——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基石… 第一节死因探源——佛教的生命观 第二节死亡困惑——轮回主体 (78) 第三节死亡解密——死亡的过程 (86) 一、濒死期的身心状况 (87) 二死亡判定—死有 (92) 死后阶段—中有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