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下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民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 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 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 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2013 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下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民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 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 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 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来源:学科网]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 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C.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 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 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 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 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 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来源:学科网]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 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C.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 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 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 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 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 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
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 置阵甚整。宣帝曰“此予竞可也。”初,帝阴养死十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 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 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 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 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 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 “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 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 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 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髙垒以弊 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 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景帝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使人觇之 觇:窥视 B.此子竟可也 竟:竟然 C.伊陟嗣事 嗣:继承 D.欲徼一时之利 徼:求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②宣穆皇后崩,居 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 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 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 宣帝薨后,文帝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司 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 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 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 置阵甚整。宣帝曰“此予竞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 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 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 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 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 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 “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 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 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 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 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 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景帝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而使人觇之 觇:窥视 B.此子竟可也 竟:竟然 C.伊陟嗣事 嗣:继承 D.欲徼一时之利 徼:求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3 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②宣穆皇后崩,居 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 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 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 宣帝薨后,文帝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司 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 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 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 分)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8.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9.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 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 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 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 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 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 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 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 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 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 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 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8.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9.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 ,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 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 弦。 , 。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 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 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 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 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 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 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 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 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 “看我干什么,咱 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 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 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 说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 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 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 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 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 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 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 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 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 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 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间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 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 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 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 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 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 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 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 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 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 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 说: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 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 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 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 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 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 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 “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 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 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 “你年年给我邮那 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 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间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 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 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 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 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 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 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 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 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 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