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讲授内容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吸收较好而弱碱性药物在pH较高的小肠中更有利用吸收。除了强碱性药物外,药物在胃中的吸收与pH分配假说相当一致。但是在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不一定与pH人配假说相吻合。一般情况下,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的值要高。其原因主要是肠黏膜具有巨大在的表面积,另外解离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含水微孔以及细胞旁路通道吸收。对于两性药物,则在等电点的pH时吸收最好。二、溶出速率(dissolutionrate)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一)药物溶出理论当药物与溶剂间的吸引力大于固体药物粒子间的内聚力时,溶出就会发生,溶出受固液界面上药物溶解扩散的速度所控制。(二)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的溶解度2.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解速度就会越大。为达到增加某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的目的,可采用药物微粉化技术,还可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和控制结晶法制备微晶。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等、对胃肠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呋啶等,不宜采用微粉化技术制备制剂。3.多晶型各种晶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溶解度、溶出速率等,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也有所不同。4.溶剂化物一般溶出速率大小顺序为: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11
11 .讲授内容 注解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吸收较好, 而弱碱性药物在 pH 较高的小肠中更有利用吸收。 除了强碱性药物外,药物在胃中的吸收与 pH 分配假说相 当一致。但是在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不一 定与 pH 人配假说相吻合。一般情况下,小肠中的吸收比 pH 分配假说预测的值要高。其原因主要是肠黏膜具有巨大在的表 面积,另外解离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含水微孔以及细胞 旁路通道吸收。对于两性药物,则在等电点的 pH 时吸收最好。 二、溶出速率(dissolution rate) 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一)药物溶出理论 当药物与溶剂间的吸引力大于固体药物 粒子间的内聚力时,溶出就会发生,溶出受固液界面上药物溶 解扩散的速度所控制。 (二)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 1.药物的溶解度 2.粒子大小 药物粒子越小,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解速度 就会越大。为达到增加某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的目 的,可采用药物微粉化技术,还可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和控制 结晶法制备微晶。 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等、对胃肠刺激 性强的药物如呋喃 啶等,不宜采用微粉化技术制备制剂。 3.多晶型 各种晶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溶解度、 溶出速率等,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也有所不同。 4.溶剂化物一般溶出速率大小顺序为: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 水合物。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 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 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
注解.讲授内容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四、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美国FDA提出了口服药物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管理。BCS是依据药物的通透性和溶解特征,将药物分成四大类。表:药物的BCS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类别溶解度通透性体内外相关性预测若药物胃排空速度比溶出速度快1高高性,反之无若药物在体内外的溶出速度相似低II高药剂量很高时难以预测III高低透过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且溶出溶出和透过都限制药物吸收,不IV低低关性第四节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50)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液体剂型1.溶液剂2.乳剂3.混悬剂(二)固体剂型1.散剂2.胶囊剂3.片剂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发挥药理作用最快,可以认为药物被机体百分之百利用。口服制剂吸收后必须通过肝脏,其中一部分药物受到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吸收总量低于静脉注射给药:肌肉及皮下注射液药效慢于静脉注射,但比口服给药起效快,吸收量12
12 .讲授内容 注解 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四、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 美国 FDA 提出了口服药物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管理。 BCS 是依据药物的通透性和溶解特征,将药物分成四大类。 表:药物的 BCS 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类别 溶解度 通透性 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Ⅰ 高 高 若药物胃排空速度比溶出速度快,存在体内外相关 性,反之无 Ⅱ 低 高 若药物在体内外的溶出速度相似,有相关性,但给 药剂量很高时难以预测 Ⅲ 高 低 透过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且溶出速度没有相关性 Ⅳ 低 低 溶出和透过都限制药物吸收,不能预测其体内外相 关性 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50’)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液体剂型 1. 溶液剂 2. 乳剂 3. 混悬剂 (二)固体剂型 1.散剂 2.胶囊剂 3.片剂 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发挥药 理作用最快,可以认为药物被机体百分之百利用。口服制剂吸 收后必须通过肝脏,其中一部分药物受到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 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吸收总量低于静脉注射给药;肌肉及 皮下注射液药效慢于静脉注射,但比口服给药起效快,吸收量
.讲授内容注解多;气雾剂可以通过肺部吸收,被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首过作用,栓剂、舌下片、鼻腔给药剂型等经黏膜给药制剂可经吸收部位血液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也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辅料的影响1.粘合剂2.稀释剂3.崩解剂4.润滑剂5.增粘剂6.表面活性剂(二)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1.胃酸调节2.络合作用3.吸附作用4.固体分散作用5.包合作用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混合与制粒(二)压片与包衣第五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70)一、药物的吸收特征与制剂设计1.吸收指数(An)2.剂量指数(Do)3.溶出指数(Dn)二、促进药物的吸收的方法(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环糊精等三、释药调节与剂型设计13
13 .讲授内容 注解 多;气雾剂可以通过肺部吸收,被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直接进 入体循环,可避免首过作用,栓剂、舌下片、鼻腔给药剂型等 经黏膜给药制剂可经吸收部位血液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也可 绕过肝脏首过效应。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溶液> 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辅料的影响 1.粘合剂 2.稀释剂 3.崩解剂 4.润滑剂 5.增粘剂 6.表面活性剂 (二)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 1. 胃酸调节 2. 络合作用 3. 吸附作用 4. 固体分散作用 5. 包合作用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混合与制粒 (二)压片与包衣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70’) 一、药物的吸收特征与制剂设计 1.吸收指数(An)2.剂量指数(Do)3.溶出指数(Dn) 二、促进药物的吸收的方法 (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1)制成盐类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表面活性剂 2.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环糊精等 三、释药调节与剂型设计
.讲授内容注解(一)速释制剂(二)缓、控释制剂(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2)药物的稳定性(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4)昼夜节律(5)药物的运行状态(三)定位释药制剂1.口服胃滞留制剂2.口服小肠迟释制剂3.口服结肠迟释制剂(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1)pH敏感性(2)时控型(3)酶解型(4)压力控制型四、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研究方法(一)体外法通常采用以下离体实验模型(invitroexperimental model)1.组织流动室法(tissuefluxchambers)2.外翻肠囊法(evertedgutsac)3.外翻环法(evertedrings)4.细胞培养模型(Caco-2cell line)(二)在体法采用原位实验模型(insituexperimentalmodel):主要有肠道灌流法(intestineperfusionmethod)(三)体内法(invivoexperimentalmodel)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不仅反映药物的吸收特征,也是药物在体内过程的ADME综合反映。14
14 .讲授内容 注解 (一)速释制剂 (二)缓、控释制剂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2)药物的稳定性 (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 (4)昼夜节律 (5)药物的运行状态 (三) 定位释药制剂 1.口服胃滞留制剂 2.口服小肠迟释制剂 3.口服结肠迟释制剂(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 (1)pH 敏感性 (2)时控型 (3)酶解型 (4)压力控制型 四、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通常采用以下离体实验模型( in vitro experimental model) 1.组织流动室法(tissue flux chambers) 2.外翻肠囊法(everted gut sac) 3.外翻环法(everted rings) 4.细胞培养模型(Caco-2 cell line) (二)在体法 采用原位实验模型(in situ experimental model):主要有 肠道灌流法(intestine perfusion method) (三)体内法 (in vivo experimental model) 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不仅反映药物的吸收特征,也是药物在体 内过程的 ADME 综合反映
注解.讲授内容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课件第一节注射给药(20’)讲授与讨论结注射给药(parenteraldrugdelivery):口服不吸收或在合胃肠道降解的药物,不能口服的病人。2学时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1.静脉注射;2.肌内注射;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率比较高。3.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时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差。4.其它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靶内注射)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是: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注射部位的按摩与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止血带结扎,冷敷,肾上腺素能减慢吸收2.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的大小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3.剂型因素(1)溶液型注射剂15
15 .讲授内容 注解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20’) 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口服不吸收或在 胃肠道降解的药物,不能口服的病人。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 2.肌内注射; 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 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率 比较高。 3.皮下与皮内注射; 皮下与皮内注射时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 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可 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差。 4.其它部位注射 (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靶内注射)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是: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 肌, 注射部位的按摩与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止血带结扎,冷敷,肾上腺素能减慢吸收。 2.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的大小 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 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 3.剂型因素 (1)溶液型注射剂 课件 讲授与讨论结 合 2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