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无疑是积极的,富有进取心的。现实生活中,正是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 人,为自己、为大家开拓新道路,开辟新天地,开创新生活。参考立意角度:①不畏 艰难,才能开拓前行;②要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开动脑筋解决困难;③创新思维助 人“开路”;④既要正视困难,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能力 13.(2014江西,21,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 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 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 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 字数不少于700字。 [答案]13.查看解析 [解析]13.[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探究的学习方 式是考生高中三年经常接触的话题,应该有话可说。材料列出三种说法,省略号表 明考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三种说法。材料中不仅从正面谈到这是“一段难忘的学习 经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还从批评的角度说“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 往流于形式”,这样就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引导考生反思现实,有利于考生提升 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角度写作:①写成记叙性文章,叙写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 难忘经历,在叙述描写中寄寓深刻的个人体验。②从正面议论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的价值,可以从学生、教育、民族思维等方面入手。③从负面批评教育实践中流 于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要言之有物,能列举流于形式的表现;还要言之有理, 给人深刻的启示。④正反对照,辩证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讨论探究这一学习方 式在当前应该如何开展。这个题目容易写,但是限于考生的认识水平,难以写好 14.(2014湖北,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 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 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 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14,.查看解析 [解析]14.[写作指导]作文材料:语言描述客观、理性,将世间人的状态描绘得 自然而真实,具有思辨性,有利于考生的思维发散和深入思考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立意 (1)从人的角度。从问者的角度,立意为:不想付出不去探索,却想得到结果或获得 成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答者的角度,立意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从物(风景)的角度。立意为:风景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同的风景 需要不同的欣赏目光;选择前行的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亲身经历,所以能发现 常人所看不到的远方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 (3)由物(风景)引申的角度。立意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和美; 也可以是人在奋斗途中,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价值;等等
的人无疑是积极的,富有进取心的。现实生活中,正是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 人,为自己、为大家开拓新道路,开辟新天地,开创新生活。参考立意角度:①不畏 艰难,才能开拓前行;②要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开动脑筋解决困难;③创新思维助 人“开路”;④既要正视困难,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能力。 13. (2014 江西,21,5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 分)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 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 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 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 字数不少于 700 字。 [答案] 13.查看解析 [解析] 13.[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探究的学习方 式是考生高中三年经常接触的话题,应该有话可说。材料列出三种说法,省略号表 明考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三种说法。材料中不仅从正面谈到这是“一段难忘的学习 经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还从批评的角度说“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 往流于形式”,这样就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引导考生反思现实,有利于考生提升 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角度写作:①写成记叙性文章,叙写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 难忘经历,在叙述描写中寄寓深刻的个人体验。②从正面议论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的价值,可以从学生、教育、民族思维等方面入手。③从负面批评教育实践中流 于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要言之有物,能列举流于形式的表现;还要言之有理, 给人深刻的启示。④正反对照,辩证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讨论探究这一学习方 式在当前应该如何开展。这个题目容易写,但是限于考生的认识水平,难以写好。 14. (2014 湖北,23,60 分)阅读下 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 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 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 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4.查看解析 [解析] 14.[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语言描述客观、理性,将世间人的状态描绘得 自然而真实,具有思辨性,有利于考生的思维发散和深入思考。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立意: (1)从人的角度。从问者的角度,立意为:不想付出不去探索,却想得到结果或获得 成功,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答者的角度,立意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从物(风景)的角度。立意为:风景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同的风景 需要不同的欣赏目光;选择前行的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亲身经历,所以能发现 常人所看不到的远方风景; “无限风光在险峰”。 (3)由物(风景)引申的角度。立意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和美; 也可以是人在奋斗途中,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价值;等等
切记:不能只简单地写成“风景”,这样,思路会放不开,也很难写出出彩的文章。 15.(2014湖南,2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 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 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 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 文 [答案]15.查看解析 [解析]15.[写作指导]本题与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题一样,都属于事例型材料 作文,2013年是两则材料,今年是一则材料。今年的材料事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新农村建 设”相呼应。材料中的主人公也体现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 系”的思想;主人公的坚守和努力也体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家国天下 的思想,以及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材料既有事实陈述,也有价值判断。材料中有“其他人”与“某乡党委书记”的 对比,肯定后者,赞美其扎根乡村,造福百姓的行为。结尾抒情性的句子是材料的 点睛之笔,也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和发散点,实际上就是考生审题立意的提示语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关键,析原因,明态度,作拓展。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 个:一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二是“一干就是八年”所体现出来的 “执着”,三是最后的那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要注意的是,本文并非要写成政论文,也不是一定要写成时事评论文,抓住关键词 句,提炼材料的思想内核,然后联系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构思作文。以下立意均可: 信念成就梦想;守望铸就成功;扎牢梦想的根,开岀现实的花;脚踏实地践行梦想; 扎根基层,大有可为;遵循本心,实现生命的绽放;不忘初心,谋事在人;等等。 16.(2014安徽,2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60分) 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 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 用标点符号。 [答案]16.查看解析 [解析]16.[写作指导]表演艺术家从表演的角度坚持“可以……改动台词”, 剧作家则从创作剧本的角度说“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两者 “不同的意见”是本题立意的着眼点。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 上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演员应该怎么办?他或是 坚持个人观点,或是根据他人建议而变通;还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中深化 认识,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参考立意角度:①变通与坚守;②做事、做人要懂得协 调与沟通;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应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⑤既要遵从(艺术) 规律,又要不囿于成见,方可有所创新;⑥尊重规则;⑦鼓励创新。 7.(2014浙江,26,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切记:不能只简单地写成“风景”,这样,思路会放不开,也很难写出出彩的文章。 15. (2014 湖南,22,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 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 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 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 文。 [答案] 15.查看解析 [解析] 15.[写作指导] 本题与 2013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一样,都属于事例型材料 作文,2013 年是两则材料,今年是一则材料。今年的材料事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新农村建 设”相呼应。材料中的主人公也体现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 系”的思想;主人公的坚守和努力也体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家国天下 的思想,以及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材料既有事实陈述,也有价值判断。材料中有“其他人”与“某乡党委书记”的 对比,肯定后者,赞美其扎根乡村,造福百姓的行为。结尾抒情性的句子是材料的 点睛之笔,也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和发散点,实际上就是考生审题立意的提示语。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关键,析原因,明态度,作拓展。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三 个:一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二是“一干就是八年”所体现出来的 “执着”,三是最后的那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要注意的是,本文并非要写成政论文,也不是一定要写成时事评论文,抓住关键词 句,提炼材料的思想内核,然后联系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构思作文。以下立意均可: 信念成就梦想;守望铸就成功;扎牢梦想的根,开出现实的花;脚踏实地践行梦想; 扎根基层,大有可为;遵循本心,实现生命的绽放;不忘初心,谋事在人;等等。 16. (2014 安徽,21,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60 分)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 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 用标点符号。 [答案] 16.查看解析 [解析] 16.[写作指导] 表演艺术家从表演的角度坚持“可以……改动台词”, 剧作家则从创作剧本的角度说“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两者 “不同的意见”是本题立意的着眼点。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 上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演员应该怎么办?他或是 坚持个人观点,或是根据他人建议而变通;还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中深化 认识,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参考立意角度:①变通与坚守;②做事、做人要懂得协 调与沟通;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应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⑤既要遵从(艺术) 规律,又要不囿于成见,方可有所创新;⑥尊重规则;⑦鼓励创新。 17. (2014 浙江,26,60 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 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 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17.査看解析 [解析]17.[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是探究门与路的辩证关系的。立意 可以是这样的: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路走不好,门是前行的障碍;路走得 好,门是攀登的阶梯。走好中学的路,才能进入大学之门,进入大学之门,并不意味 着学习之路的终止,在大学的路上只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创造,你才能踏入辉 煌的事业之门、美好的人生之门。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迈入成功的理想 之门。当然,也有路到尽头、无门可进的情形,但只要我们尽力而为,纵然不成功, 也无憾人生! 18.(2014山东,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 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 明 [答案]18.查看解析 解析]18.23.[写作指导]所给材料短小且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没有带丝 毫的褒贬,有较广阔的解读、发挥空间。从窗子里看到的画面,可以理解为对事物 的看法和感受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依据材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立意:①世界是 五彩缤纷的,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②世界多元,人们的看法见仁 见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有包容多元世界的大度容量(世界要和平,也要包容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民族);③从画面中看到不同色彩的画,也映射 出看画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开拓向前,它 就以丰硕的果实回报。那么,透过窗子,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19.(2014辽宁,1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 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 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19.查看解析 [解析]19.[写作指导]本题属材料作文题。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引导考生思考 生活。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夜景,祖孙二人观点不同。男孩的角度是赞美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 让你走 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 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17.查看解析 [解析] 17.[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是探究门与路的辩证关系的。立意 可以是这样的: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路走不好,门是前行的障碍;路走得 好,门是攀登的阶梯。走好中学的路,才能进入大学之门,进入大学之门,并不意味 着学习之路的终止,在大学的路上只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创造,你才能踏入辉 煌的事业之门、美好的人生之门。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迈入成功的理想 之门。当然,也有路到尽头、无门可进的情形,但只要我们尽力而为,纵然不成功, 也无憾人生! 18. (2014 山东,23,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 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 明。 [答案] 18.查看解析 [解析] 18.23.[写作指导] 所给材料短小且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没有带丝 毫的褒贬,有较广阔的解读、发挥空间。从窗子里看到的画面,可以理解为对事物 的看法和感受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依据材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立意:①世界是 五彩缤纷的,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②世界多元,人们的看法见仁 见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有包容多元世界的大度容量(世界要和平,也要包容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民族);③从画面中看到不同色彩的画,也映射 出看画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开拓向前,它 就以丰硕的果实回报。那么,透过窗子,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19. (2014 辽宁,18,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60 分)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 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 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9.查看解析 [解析] 19.[写作指导] 本题属材料作文题。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引导考生思考 生活。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夜景,祖孙二人观点不同。男孩的角度是赞美
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祖父的角度是感慨,批评,并畅想古代的星空,认为那也许 才是美景。二人的观点是对立的,属于内涵相反型的材料作文。材料没有给出明 确的价值判断,给了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文体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构思作文:(1)从男孩的角度看,科技改变生活,改善了人类 的居住生存条件,使人类生活更美好更幸福;(2)从祖父的角度立意,讨论现代社 会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满天繁星没有了,许多有诗意、更符合人类心灵 需要的事物消失了,人到底能否诗意地栖居,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3)可以辩证 思考,人类能否在发展中兼顾,让物质文明的发展服务于人的需要,不要为了发展 而发展,不能忽略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写作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现象看 本质,力求具有启发性。如果大谈环保问题,就比较肤浅,也没有扣住题意 20.(2014天津,2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 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 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 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 “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 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 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评分表 等级一等 等 等四等 类别 (20~17分)(1612分)(117分)(600分)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特征(20分) 无标题、错别字、字数不足、标点错误减分 [答案]20.查看解析 [解析]20.23.[写作指导]本则材料设想了一种智慧芯片,这个芯片其实是不 断发展的科技的代表。不断进步的科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考生应意识 到这种科技进步是有利有弊的。 考生立意时可以突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例如:科技的发展让文化更好地交流, 科技的力量解放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科技的力量让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得以普及 等 同时也可以突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弊端,例如:单纯的知识复制让人失去个性,单纯 依靠科技让人失去学习的进取心,科技让人习惯不劳而获等。 本题文体限制较少,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进行写作 21.(2014北京,23,50分)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 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
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祖父的角度是感慨,批评,并畅想古代的星空,认为那也许 才是美景。二人的观点是对立的,属于内涵相反型的材料作文。材料没有给出明 确的价值判断,给了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文体。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构思作文:(1)从男孩的角度看,科技改变生活,改善了人类 的居住生存条件,使人类生活更美好更幸福;(2)从祖父的角度立意,讨论现代社 会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满天繁星没有了,许多有诗意、更符合人类心灵 需要的事物消失了,人到底能否诗意地栖居,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3)可以辩证 思考,人类能否在发展中兼顾,让物质文明的发展服务于人的需要,不要为了发展 而发展,不能忽略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写作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现象看 本质,力求具有启发性。如果大谈环保问题,就比较肤浅,也没有扣住题意。 20. (2014 天津,23,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 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 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 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 “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 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 卷 4117 页……这 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评分表 等级 类别 一等 (20~17 分) 二等 (16~12 分) 三等 (11~7 分) 四等 (6~0 分) 内容(20 分) 表达(20 分) 特征(20 分) 无标题、错别字、字数不足、标点错误 减分 [答案] 20.查看解析 [解析] 20.23.[写作指导] 本则材料设想了一种智慧芯片,这个芯片其实是不 断发展的科技的代表。不断进步的科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考生应意识 到这种科技进步是有利有弊的。 考生立意时可以突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例如:科技的发展让文化更好地交流, 科技的力量解放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科技的力量让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得以普及 等。 同时也可以突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弊端,例如:单纯的知识复制让人失去个性,单纯 依靠科技让人失去学习的进取心,科技让人习惯不劳而获等。 本题文体限制较少,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进行写作。 21. (2014 北京,23,50 分)作文(5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 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
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 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 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 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答案]21.査看解析 [解析]21.[写作指导]审题 (1)对这些“老规矩”进行分类:有关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家风建设等方面。 (2)“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老规 矩”的影响力。 3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淡忘。为什么会被淡忘呢?探讨这些传统是在 种什么样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俗环境下产生的,又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下被 遗失的。 (4)被重新整理出来,重提这些“老规矩”,为何要重提?从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环 境、民俗变化等方面探讨。 (5)“老规矩”就一定要被重新提起吗?有些“老规矩”是该提倡还是该摒弃? 立意 (1)本题并不是要考查学生是不是了解“老规矩”本身,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中提取材料,从而揭示这些“老规矩”的背后体现出的文明、友善、关爱、勤俭、 节约、遵守、守信、诚信、责任、孝义等生活准则 (2)学生可以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思考文明习惯养成与传承,思考传统文 化的当下意义。 (3)本题具有综合性和思辨性,既可肯定重提“老规矩”的必要性,又可反思“老 规矩”是否有被重提的必要。“老规矩”和老的生活环境是相对应的,随着生 活环境的改变,一些“老规矩”也会呈现出利与弊两方面,学生可以挖掘出这种 思辨性 (4)深刻性:是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弘扬,是文化传统的 复兴之路。 22.(2014课标Ⅱ,1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 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22.查看解析 [解析]22.18.[写作指导]游人给动物园的动物喂食是2014年新闻热点,本则 材料关注热点,紧贴时事。考生只要仔细审题,展开联想,会发现作文可供立意的 角度很多,较容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联想教育问题。如果家长、教 师一味地给孩子、学生喂食物,就会让他们缺乏独立性、主动性,产生依赖心理, 以致丧失生存能力。可以围绕“学会独立,拒绝依赖”来写。②联想社会规则。 自然保护区是在制定规则,游人是在破坏规则,破坏规则要受到惩处。考生可以写 “规则”的重要性,也可以围绕“遵守规则,规范行为”来写。③联想游人素养
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 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 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 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700 字。 [答案] 21.查看解析 [解析] 21.[写作指导] 审题: (1)对这些“老规矩”进行分类:有关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家风建设等方面。 (2)“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老规 矩”的影响力。 (3)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淡忘。为什么会被淡忘呢?探讨这些传统是在 一种什么样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俗环境下产生的,又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下被 遗失的。 (4)被重新整理出来,重提这些“老规矩”,为何要重提?从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环 境、民俗变化等方面探讨。 (5)“老规矩”就一定要被重新提起吗?有些“老规矩”是该提倡还是该摒弃? 立意: (1)本题并不是要考查学生是不是了解“老规矩”本身,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中提取材料,从而揭示这些“老规矩”的背后体现出的文明、友善、关爱、勤俭、 节约、遵守、守信、诚信、责任、孝义等生活准则。 (2)学生可以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思考文明习惯养成与传承,思考传统文 化的当下意义。 (3)本题具有综合性和思辨性,既可肯定重提“老规矩”的必要性,又可反思“老 规矩”是否有被重提的必要。 “老规矩”和老的生活环境是相对应的,随着生 活环境的改变,一些“老规矩”也会呈现出利与弊两方面,学生可以挖掘出这种 思辨性。 (4)深刻性:是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弘扬,是文化传统的 复兴之路。 22. (2014 课标Ⅱ,18,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 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22.查看解析 [解析] 22.18.[写作指导] 游人给动物园的动物喂食是 2014 年新闻热点,本则 材料关注热点,紧贴时事。考生只要仔细审题,展开联想,会发现作文可供立意的 角度很多,较容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联想教育问题。如果家长、教 师一味地给孩子、学生喂食物,就会让他们缺乏独立性、主动性,产生依赖心理, 以致丧失生存能力。 可以围绕“学会独立,拒绝依赖”来写。②联想社会规则。 自然保护区是在制定规则,游人是在破坏规则,破坏规则要受到惩处。考生可以写 “规则”的重要性,也可以围绕“遵守规则,规范行为”来写。③联想游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