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莫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 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 能加害于尔也。” 54、明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道德之广崇, 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明亮) 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 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罢。 55、内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 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 期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 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 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 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 异的)才多矣! 58、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 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 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59、请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 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 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60、穷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 l:“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 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 去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 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 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 士气大增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 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
6 53、莫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 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 能加害于尔也。” 54、明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道德之广崇, 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明亮), 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 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罢。 55、内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 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 之章。 56、期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 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 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 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57、奇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 异的)才多矣!" 58、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 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 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59、请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 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 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60、穷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 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 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 守。” 61、去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 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 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 士气大增。 62、劝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 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63、却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
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 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 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 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 “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 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5、若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 若(比得上)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66、盖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 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 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 (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67、少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 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 患,谏者益少(不多)。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 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 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 色少(稍微)解。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 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69、胜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 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 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70、识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 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71、使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 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2、是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 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 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
7 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 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 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64、如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 “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 “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 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65、若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 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 若(比得上)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66、盖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 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 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 (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67、少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 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 患,谏者益少(不多)。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 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 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 色少(稍微)解。 68、涉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 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69、胜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 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 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70、识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 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71、使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 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2、是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 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 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73、适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