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酶和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所致),出现缝隙; 3)炎区内组织渗透压升高。 体渗透压:炎区内组织细胞崩解,大量的蛋白质水解为许多小分子的物 质: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蛋白渗出 胶体渗透压升高。 晶体渗透压:组织细胞崩解,K释放出来;分解代谢增强,POˉ等其它离 子浓度升高 晶体渗透压升高 渗出的蛋白质,首先是白蛋白(小分子),其次是球蛋白,严重时纤维蛋 白也可渗出。根据渗出情况可判断血管通透性的大小和炎症程度。 渗出物或渗出液( exudate):渗出的液体和细胞的总称 滲出物的成分:病原刺激物;炎区内受损伤的组织细胞;炎性细胞(白细 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血浆(水、血浆蛋白、抗体);红细 血浆成分渗出:指血浆的液体、蛋白质透出血管壁进入炎区 炎性浸润:渗出液积聚在组织间隙。 纤维素性渗出:血管损伤严重,纤维蛋白原渗出到组织内。 浆液性渗出:渗出液中只含电解质、白蛋白、球蛋白。 渗出液的作用:稀释、中和炎区内致病因子和有毒代谢产物:限制和消灭 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炎性细胞吞噬有害物质;带来氧、营养物质;为修复提供 条件(纤维蛋白)。但过多的渗出液有压迫和阻塞作用,如肺泡内渗出液过多 可影响气体交换,心包或胸膜腔积液化过多可压迫心脏和肺脏。渗出液中的纤 维蛋白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使肺肉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漏出液( transudate):非炎性水肿液。 渗出液和非炎性漏出液的区别 出液 漏出液 混浊 细胞成分含量 澄清 细胞含量少 高,含有红、白 田胞 浓厚,含有组织酶含量高 稀薄如水,似淋酶含量少 碎片 巴液,不含组织 可有臭味 可有细菌 无臭味 无细菌 颜色白、黄或红与炎症有关 颜色呈浅白或淡与炎症无关 黄 酸性反应 碱性反应 比1.018以上 比重1.015以下 蛋白质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低于 超过4% 在活体内外都凝 不凝固 固 3、白细胞游出和吞噬作用(细胞反应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作用是将白细胞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的游出是炎症反 应最重要的指征。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 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6 解酶和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所致),出现缝隙; 3)炎区内组织渗透压升高。 胶体渗透压:炎区内组织细胞崩解,大量的蛋白质水解为许多小分子的物 质;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蛋白渗出 胶体渗透压升高。 晶体渗透压:组织细胞崩解,K +释放出来;分解代谢增强,PO4 -3等其它离 子浓度升高 晶体渗透压升高。 渗出的蛋白质,首先是白蛋白(小分子),其次是球蛋白,严重时纤维蛋 白也可渗出。根据渗出情况可判断血管通透性的大小和炎症程度。 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渗出的液体和细胞的总称。 渗出物的成分:病原刺激物;炎区内受损伤的组织细胞;炎性细胞(白细 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血浆(水、血浆蛋白、抗体);红细 胞。 血浆成分渗出:指血浆的液体、蛋白质透出血管壁进入炎区。 炎性浸润:渗出液积聚在组织间隙。 纤维素性渗出:血管损伤严重,纤维蛋白原渗出到组织内。 浆液性渗出:渗出液中只含电解质、白蛋白、球蛋白。 渗出液的作用:稀释、中和炎区内致病因子和有毒代谢产物;限制和消灭 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炎性细胞吞噬有害物质;带来氧、营养物质;为修复提供 条件(纤维蛋白)。但过多的渗出液有压迫和阻塞作用,如肺泡内渗出液过多 可影响气体交换,心包或胸膜腔积液化过多可压迫心脏和肺脏。渗出液中的纤 维蛋白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使肺肉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漏出液(transsudate):非炎性水肿液。 渗 出 液 和 非 炎 性 漏 出 液 的 区 别 渗 出 液 漏 出 液 混浊 细胞成分含量 高,含有红、白 细胞 澄清 细胞含量少 浓厚,含有组织 碎片 酶含量高 稀薄如水,似淋 巴液,不含组织 碎片 酶含量少 可有臭味 可有细菌 无臭味 无细菌 颜色白、黄或红 与炎症有关 颜色呈浅白或淡 黄 与炎症无关 酸性反应 碱性反应 比 1.018 以上 比重 1.015 以下 蛋白质含量高, 超过 4% 蛋白质含量低于 3% 在活体内外都凝 固 不凝固 3、白细胞游出和吞噬作用(细胞反应)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作用是将白细胞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的游出是炎症反 应最重要的指征。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 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1)白细胞游出:指血管内白细胞穿过微血管壁,向炎区内移行,为白细 胞游出或白细胞渗出( leukocytic exudation)。 游出的白细胞在炎区内集聚的现象为白细胞浸润( 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 但白细胞过多游出,也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化学介质、毒性氧自由基 等,加重局部损伤、延长炎症过程。 2)白细胞游出发生部位: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联接处,称为渗出地区 由于此处,血压低,血流速度慢;血液有形成分(白细胞)集中;炎区产 生的能吸引白细胞的物质扩散透过血管壁后,有足够的时间使白细胞受影响 3)白细胞从血管内游出过程是一个复杂连续过程,包括 白细胞边集( leukocytic margination)、粘着( adhesion)、游出 ( transmigration)等阶段。 ①白细胞边集:由于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流缓慢,甚至停滞, 白细胞由轴流到边流(白细胞边集)。开始白细胞可沿着内皮细胞表面滚动, 随后贴附在内皮细胞上出现附壁现象。 ②白细胞粘着: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着是白细胞游出的前提。这种粘着是 靠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现已知有此作用的粘附 分子有四大类选择蛋白类( selectins) 免疫球蛋白类( immunoglobulins) 整合蛋白类( integrins) 粘液样糖蛋白类( mucin- like glycoproteins) 这四类粘附因子有些存在于内皮细胞,有些出口额在于白细胞。炎症还可 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达新粘附因子,增加粘附因子的数目和增强彼此间的亲 和性。 ③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是通过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白细胞以阿米 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 都是以此种方式游出血管。 穿过内皮细胞的白细胞可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而进入炎区内( 个白细胞常需要2~12min才能完全通过血管壁)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的种类不同。急性炎症的早期6~24h嗜中性 粒细胞首先游出,48h后所见则以单核细胞在组织内浸润为主,因为嗜中性粒 细胞寿命短,24~48h后崩解消亡,而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寿命长;嗜中性粒细 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炎症不同阶段所激活的粘附因子和趋化 因子不同,而且嗜中性粒细胞能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所以引起单核细胞游 出。 此外,致炎因子不同,游出的白细胞也不同。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 趋化作用( chemotaxis):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移动速度为5~20m/min。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有特异性(有些趋化因子只吸引嗜中性粒细胞,而来另一些趋化 因子吸引单核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的炎症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也不
7 1)白细胞游出:指血管内白细胞穿过微血管壁,向炎区内移行,为白细 胞游出或白细胞渗出(leukocytic exudation)。 游出的白细胞在炎区内集聚的现象为白细胞浸润(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 但白细胞过多游出,也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化学介质、毒性氧自由基 等,加重局部损伤、延长炎症过程。 2)白细胞游出发生部位: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联接处,称为渗出地区。 由于此处,血压低,血流速度慢;血液有形成分(白细胞)集中;炎区产 生的能吸引白细胞的物质扩散透过血管壁后,有足够的时间使白细胞受影响。 3)白细胞从血管内游出过程是一个复杂连续过程,包括: 白细胞边集(leukocytic margination)、粘着(adhesion)、游出 (transmigration)等阶段。 ①白细胞边集:由于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流缓慢,甚至停滞, 白细胞由轴流到边流(白细胞边集)。开始白细胞可沿着内皮细胞表面滚动, 随后贴附在内皮细胞上出现附壁现象。 ②白细胞粘着: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着是白细胞游出的前提。这种粘着是 靠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相互识别、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现已知有此作用的粘附 分子有四大类 选择蛋白类(selectins) 免疫球蛋白类(immunoglobulins) 整合蛋白类(integrins) 粘液样糖蛋白类(mucin-like glycoproteins) 这四类粘附因子有些存在于内皮细胞,有些出口额在于白细胞。炎症还可 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达新粘附因子,增加粘附因子的数目和增强彼此间的亲 和性。 ③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是通过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白细胞以阿米 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 都是以此种方式游出血管。 穿过内皮细胞的白细胞可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而进入炎区内(一 个白细胞常需要 2~12min 才能完全通过血管壁)。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的种类不同。急性炎症的早期 6~24h 嗜中性 粒细胞首先游出,48h 后所见则以单核细胞在组织内浸润为主,因为嗜中性粒 细胞寿命短,24~48h 后崩解消亡,而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寿命长;嗜中性粒细 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炎症不同阶段所激活的粘附因子和趋化 因子不同,而且嗜中性粒细胞能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所以引起单核细胞游 出。 此外,致炎因子不同,游出的白细胞也不同。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 趋化作用(chemotaxis):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移动速度为 5~20μm∕min。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有特异性(有些趋化因子只吸引嗜中性粒细胞,而来另一些趋化 因子吸引单核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的炎症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也不
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趋化因子反应较明显,淋巴细胞趋化因子的反应则较 弱 些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具有趋化作用。常见的 外源性化学趋化因子是细菌产物 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成分(特别是C5a)、白细胞三烯(主要是 B5)、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等) 白细胞如何发现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又如何引起白细胞的定向运动? 白细胞表面有趋化因子受体。在各种趋化因子与其特异性结合后,可引起 系列信号传导活动和生物化学反应。其结果是细胞内钙储存的动员、细胞外 钙向细胞内的输入,导致白细胞内游离钙的增加。白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使细胞运动所依赖的收缩成分组装。 细胞运动表现为先伸出伪足( pseudopod),在伪足部可见肌动蛋白 ( actin)、肌球蛋白( myosin)组成的细丝网。沿伪足伸出方向带动整个细胞 移动。 趋化因子不仅有对白细胞的趋化作用,还有对白细胞的激活作用 ④局部的作用 白细胞在炎症灶局部可发挥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和免疫作用。它是 炎防御反应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当然白细胞对局部组织还有损伤和破坏的 面 A、吞嘘作用: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组织碎片的过程。主 要由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吞噬细胞种类——嗜中性粒细胞,又称小吞噬细胞。胞浆内含中性颗粒, 即溶酶体。其中含有溶菌酶、胶原酶、明胶酶、乳铁蛋白 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因子、组胺酶、碱性磷酸酶等。 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富含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 炎区内的巨噬细胞常来自血液,巨噬细胞受到外界刺激能被激活,表现为 体积増大,细胞表面皱襞增多,线粒体和溶酶体增多,功能増强。嗜酸性粒细 胞吞噬能力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其颗粒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的蛋白, 可造成上皮细胞崩解。 吞磁过程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炎症灶处发挥两个作用,即吞噬和 释放酶。 吞噬过程「识别及吸附 吞入 杀伤或降解 识别及吸附( 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在无血清的条件下,吞 噬细胞常很难识别和吞噬细菌。在血清里存在调理素( opsonin),它们是能增 强吞噬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C3B)等。吞噬细胞 藉其表面的Fc受体和C3b受体,能识别被抗体或补体包被的颗粒状物如细菌 等。经抗体或补体与相应受余结合,细菌被粘着在吞噬细胞表面。这是调理素 化的吞噬过程。还有非调理素化的吞噬过程,即个别整合素受体如Macl或CR3 也可直接识别细菌的脂多糖,无需藉助抗体或补体。 吞入( engulfment)—吞噬细胞附着于调理化的颗粒状物体后,伸出伪 足,随伪足够的延伸和相互融合,形成有吞噬细胞膜包围吞噬物的泡状小体, 为吞噬体( phagosome)。吞噬体逐渐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并与初级溶
8 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趋化因子反应较明显,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的反应则较 弱。 一些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具有趋化作用。常见的: 外源性化学趋化因子是细菌产物。 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 补体成分(特别是 C5a)、白细胞三烯(主要是 B5)、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 等)。 白细胞如何发现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又如何引起白细胞的定向运动? 白细胞表面有趋化因子受体。在各种趋化因子与其特异性结合后,可引起 一系列信号传导活动和生物化学反应。其结果是细胞内钙储存的动员、细胞外 钙向细胞内的输入,导致白细胞内游离钙的增加。白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使细胞运动所依赖的收缩成分组装。 细胞运动表现为先伸出伪足(pseudopod),在伪足部可见肌动蛋白 (actin)、肌球蛋白(myosin)组成的细丝网。沿伪足伸出方向带动整个细胞 移动。 趋化因子不仅有对白细胞的趋化作用,还有对白细胞的激活作用。 ④ 局部的作用 白细胞在炎症灶局部可发挥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和免疫作用。它是 炎防御反应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当然白细胞对局部组织还有损伤和破坏的一 面。 A、吞噬作用: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组织碎片的过程。主 要由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吞噬细胞种类 嗜中性粒细胞,又称小吞噬细胞。胞浆内含中性颗粒, 即溶酶体。其中含有溶菌酶、胶原酶、明胶酶、乳铁蛋白、 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因子、组胺酶、碱性磷酸酶等。 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富含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 炎区内的巨噬细胞常来自血液,巨噬细胞受到外界刺激能被激活,表现为 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皱襞增多,线粒体和溶酶体增多,功能增强。嗜酸性粒细 胞吞噬能力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其颗粒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的蛋白, 可造成上皮细胞崩解。 吞噬过程: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炎症灶处发挥两个作用,即吞噬和 释放酶。 吞噬过程 识别及吸附 吞入 杀伤或降解 识别及吸附(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 在无血清的条件下,吞 噬细胞常很难识别和吞噬细菌。在血清里存在调理素(opsonin),它们是能增 强吞噬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 Fc 段),补体(C3B)等。吞噬细胞 藉其表面的 Fc 受体和 C3b 受体,能识别被抗体或补体包被的颗粒状物如细菌 等。经抗体或补体与相应受余结合,细菌被粘着在吞噬细胞表面。这是调理素 化的吞噬过程。还有非调理素化的吞噬过程,即个别整合素受体如 Macl 或 CR3 也可直接识别细菌的脂多糖,无需藉助抗体或补体。 吞入(engulfment) 吞噬细胞附着于调理化的颗粒状物体后,伸出伪 足,随伪足够的延伸和相互融合,形成有吞噬细胞膜包围吞噬物的泡状小体, 为吞噬体(phagosome)。 吞噬体逐渐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并与初级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