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4学时) 2012年3月16日 教学 目的 掌握炔烃的结构、命名、化学性质。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4学时) 乙炔的结构 (2学时) 炔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炔烃的物理性质 举 四、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内容 1.催化加氢2.加卤素3.加卤化氢4加水 5.加氰氢酸6.加羧酸7.加醇 (二)氧化反应 (三)聚合反应 (五)炔化物的生成 五、重要的炔烃 教学重 点、难 重点:炔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炔化物的生成。 点及教 难点: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1:66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讨论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题)阅 2012.6。 读材料 二、作业:教材P1251、3、7、10、14题(1号本) 2、4、6、11、12、13、16(2号本) 课后记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 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 √②较合适③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0
10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4 学时) 2012 年 3 月 16 日 教学 目的 掌握炔烃的结构、命名、化学性质。 教 学 内 容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4 学时) 一、乙炔的结构 (2 学时) 二、 炔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三、 炔烃的物理性质 四、 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2.加卤素 3.加卤化氢 4.加水 5.加氰氢酸 6.加羧酸 7.加醇 (二)氧化反应 (三)聚合反应 (五)炔化物的生成 五、重要的炔烃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炔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炔化物的生成。 难点: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 1:66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一、阅读材料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 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 二、作业:教材 P125 1、3、7、10、14 题 (1 号本) 2、4、6、11、12、13、16(2 号本) 课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四章快烃和二烯烃(4学时) 2012年3月21日 目的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4学时) 第四节二烯烃 (2学时) 二烯烃的分类 烯烃的命名 三、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四、1,3-丁二烯的性质 内容 1.稳定性2.亲电加成3.双烯合成4.聚合反应 教学重 点、难 重点:共轭加成。 点及教 难点: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1:66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讨论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题)阅 2012.6。 读材料 作业:教材P1251、3、7、10、14题(1号本) 2、4、6、11、12、13、16(2号本 课后记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 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V⊙较合适©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11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4 学时) 2012 年 3 月 21 日 教学 目的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 学 内 容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4 学时) 第四节 二烯烃 (2 学时) 一、二烯烃的分类 二、二烯烃的命名 三、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四、1,3-丁二烯的性质 1.稳定性 2.亲电加成 3.双烯合成 4.聚合反应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 共轭加成。 难点: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 1:66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一、阅读材料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 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 二、作业:教材 P125 1、3、7、10、14 题 (1 号本) 2、4、6、11、12、13、16(2 号本) 课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4学时) 2012年3月21日 教学 目的 掌握对映异构的产生原因、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及对映异构体构型 的命名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4学时) 些基本概念(2学时) 12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2.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左旋体和右旋体 3.对映体和非对映体 举 4.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 二、对陕体异构和手性 内容 三、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 1.分子的对称因萄 子的手性和旋光性 四、含 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1.对映体及其性质 2.构型表示法一一Fischer投影式 ,(D/L:R/S) 次序规则 教学重重点:物质旋光性的判断及R/S命名法 点 难 难点: 次序规则和RS命名法 点及教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模型 学方法 讲授,师生比1:66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讨论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版),陆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题)阅 2012.6. 读材料 二、作业:教材P1575、6、8题(1号本) 1、2、3、4、9、10、11、12、13题(2号本) 课后记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0合适@较合适©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12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4 学时) 2012 年 3 月 21 日 教学 目的 掌握对映异构的产生原因、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及对映异构体构型 的命名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4 学时) 一、一些基本概念(2 学时) 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2.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2. 左旋体和右旋体 3. 对映体和非对映体 4. 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 二、对映体异构和手性 三、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 1.分子的对称因素 2.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 四、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1. 对映体及其性质 2. 构型表示法——Fischer 投影式 3. 构型的标示法——( D/L;R/S ) 4. 次序规则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物质旋光性的判断及 R/S 命名法 难点:次序规则和 R/S 命名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 1:66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一、阅读材料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 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 二、作业:教材 P157 5、6、8 题 (1 号本) 1、2、3、4、9、10、11、12、13 题 (2 号本) 课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4学时) 2012年3月23日 掌握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及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 目的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4学时) 五、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2学时) 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六、消旋体的拆分 七、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 (一)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 (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1单取代环己烷 2. 取代环己烷 (三)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2学时) 1.二环环烷烃的构象 2.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 3.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教学重 难 重点:1.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的判断: 点及黄 2.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的区别 学方法 难点:对映异构和构象异构的区别。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1:66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讨论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颗)问 2012.6。 读材料 二、作业:教材P1575、6、8题(1号本) 1、2、3、4、9、10、11、12、13题(2号本) 课后记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N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较合适©不合适 4.其它: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13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4 学时) 2012 年 3 月 23 日 教学 目的 掌握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及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 教 学 内 容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4 学时) 五、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2 学时) 2. 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3. 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六、消旋体的拆分 七、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 (一)顺反异构和对映异构 (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1.单取代环己烷 2.二取代环己烷 (三)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2 学时) 1. 二环环烷烃的构象 2. 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 3. 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1.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的判断; 2.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的区别。 难点:对映异构和构象异构的区别。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 1:66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一、阅读材料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 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 二、作业:教材 P157 5、6、8 题 (1 号本) 1、2、3、4、9、10、11、12、13 题 (2 号本) 课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六章芳烃(6学时) 2012年3月28日 数学 掌握苯的结构、苯的同系物的命名、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目的 第六章芳烃 (6学时) 第一节苯的结构 (2学时) 第二节苯的同系物 第三节苯的性质 苯的物理性质 苯的化学性 )取代反应 1卤代反应 2硝化反应 3.磺化反应 4.付 克反应 5苯环侧链上的取代反应 教学重 点、难 里点:苯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点及教 难点: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1:66 作业 思考题 阅读材料 (讨论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题)阅 ,2012.6。 读材料 二、作业:教材P1922、5、6、9题(1号本) 1、3、7、8(2号本) 课后记 1.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V①顺利:②较紧张:③未完成:④其他: 2.学生课堂纪律:V①良好②一般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①合适②较合适⑧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14 第六章 芳烃 (6 学时) 2012 年 3 月 28 日 教学 目的 掌握苯的结构、苯的同系物的命名、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教 学 内 容 第六章 芳烃 (6 学时) 第一节 苯的结构 (2 学时) 第二节 苯的同系物 第三节 苯的性质 一、苯的物理性质 二、苯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1.卤代反应 2.硝化反应 3.磺化反应 4.付-克反应 5.苯环侧链上的取代反应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苯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难点: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 讲授,师生比 1:66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一、阅读材料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3 版),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 二、作业:教材 P192 2、5、6、9 题 (1 号本) 1、3、7、8 (2 号本) 课后记 1. 本次课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①顺利 : ②较紧张: ③未完成: ④其他: 2. 学生课堂纪律: √①良好 ②一般 ③较差: 3.教学内容深、广度:合适 √较合适 不合适 4.其它: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