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科技文阅读 2011全国Ⅱ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事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 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 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 品都貝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 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生命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 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 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 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 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 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 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 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 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 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 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
2011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科技文阅读 2011 全国Ⅱ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很多人说:什么事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 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 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 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 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生命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 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 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 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 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 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 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 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 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 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 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
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 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 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 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_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 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 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 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以从近代开始人们 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 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 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 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 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意境认识到身处又意味的世界, 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 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 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初级具体
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 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 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 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 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 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 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以从近代开始人们 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 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 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 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 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意境认识到身处又意味的世界, 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 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 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初级具体
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 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 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安徽卷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 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 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 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 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 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 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 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 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 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 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 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 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 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虛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 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 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 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安徽卷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 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 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 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 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 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 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 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 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 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 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 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 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 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 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 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 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 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 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 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 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 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 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 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 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 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 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 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 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 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 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 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 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 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 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 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 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 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 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 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 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 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 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江苏卷 山东卷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 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 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 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 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 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 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 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 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叉”,莫名其妙的“观 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 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 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滴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 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江苏卷 山东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 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 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 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 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 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 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 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 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 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 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 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滴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 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