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 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 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 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 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 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 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7.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 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 画风格相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 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四川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 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 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 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 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 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 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 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7.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 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 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 画风格相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 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四川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 5 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 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 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 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 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 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干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 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 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 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増加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 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毎增加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 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紊都会跟着一起变化。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 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 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 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撮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 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 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的途 径是硏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 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m(lpn 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 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 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 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 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 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 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 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 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摄氏度。但是,当地 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 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 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 在 2~4.5 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 3 撮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 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 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 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 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 450 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 400ppm(1ppm= 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 3 摄氏度,海平面比现
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 化碳浓度毎增加—倍,平均气温升高4.5撮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 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 面临更大的危机。 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λ.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 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 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 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 颇有价值。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 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 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 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浙江卷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 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 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 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
在高 25 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 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 4.5 撮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 3 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 面临更大的危机。 5.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 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 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 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 颇有价值。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 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 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 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浙江卷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 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 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 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
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 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 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 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 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 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干多年前中国人 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 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 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 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 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 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 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 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 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 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 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 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 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 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 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 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 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 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 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 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 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 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 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 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 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 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 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