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区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争论除夕是否放假莫忘春节“核心价值” 苑广阔 7日,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 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该调查中心称,此次调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这 是全国假日办“改编”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后,首个关于放假 的调査问卷。调查问卷呈现“一边倒”的情况,约七成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 夕开始放 争论仍旧在持续,而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解决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増加一天假期, 然后从除夕开始放假,这样大家就都没有意见了。如果真能增加假期长度,那也 就没有现在的争论了,问题在于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不会突然把春节假 期从三天变为四天甚至是五天。 虽然目前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约有七成的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 可毕竟还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的 单位不会要求员工非等到除夕当天正常下班以后再回家过年,而是会放松要求, 可能从中午甚至是上午就“自由活动”了。这样一来,如果从除夕开始放假的话, 他们等于是间接“损失”了半天或者是一天的假期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这么人性化,同意自己的员 工可以在除夕当天提前下班回家;另一方面,这种依赖于单位领导或企业管理者 的“提前放假”太不稳定,万一今年换了一个领导或管理者,可能就从去年的允 许提前放假变成了不允许提前放假。更何况,这种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私 假”,显得总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比如某家政府机关除夕当天提前下班了,但是 偏偏有市民前来办事却找不到人,怎么办? 所以在我看来,在春节假期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国家还是统一从除夕开始放假好, 笔者持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春节 我们过了千百年了,但是很多人年年过年却从没想过“年”的“核心”在哪里。 实际上,不管是按照过年的传统,还是按照民俗学家的说法,春节的“核心”就 在从除夕夜里11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1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这两个小 时的时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守岁、吃团圆饭、放鞭炮辞旧迎 新,这一系列的家庭活动,才是春节最核心的部分,而背后体现出的亲情、团圆、 团聚等等,才是春节最核心的价值 如果除夕不放假的话,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 回家,那么也就错过了春节的“核心部分”和“核心价值”,这显然不符合我国 农耕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所以不管是考虑民意为重,还是从春节的“核心价 值”出发,春节假期,都应该从除夕开始放才更加合适。 (选自2014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调査中心安排的就春节法定节 假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重庆市部分区县 2016 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争论除夕是否放假莫忘春节“核心价值” 苑广阔 7 日,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 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该调查中心称,此次调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这 是全国假日办“改编”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后,首个关于放假 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呈现“一边倒”的情况,约七成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 夕开始放。 争论仍旧在持续,而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解决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增加一天假期, 然后从除夕开始放假,这样大家就都没有意见了。如果真能增加假期长度,那也 就没有现在的争论了,问题在于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不会突然把春节假 期从三天变为四天甚至是五天。 虽然目前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约有七成的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 可毕竟还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的 单位不会要求员工非等到除夕当天正常下班以后再回家过年,而是会放松要求, 可能从中午甚至是上午就“自由活动”了。这样一来,如果从除夕开始放假的话, 他们等于是间接“损失”了半天或者是一天的假期。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这么人性化,同意自己的员 工可以在除夕当天提前下班回家;另一方面,这种依赖于单位领导或企业管理者 的“提前放假”太不稳定,万一今年换了一个领导或管理者,可能就从去年的允 许提前放假变成了不允许提前放假。更何况,这种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私 假”,显得总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比如某家政府机关除夕当天提前下班了,但是 偏偏有市民前来办事却找不到人,怎么办? 所以在我看来,在春节假期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国家还是统一从除夕开始放假好, 笔者持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春节 我们过了千百年了,但是很多人年年过年却从没想过“年”的“核心”在哪里。 实际上,不管是按照过年的传统,还是按照民俗学家的说法,春节的“核心”就 在从除夕夜里 11 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 1 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这两个小 时的时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守岁、吃团圆饭、放鞭炮辞旧迎 新,这一系列的家庭活动,才是春节最核心的部分,而背后体现出的亲情、团圆、 团聚等等,才是春节最核心的价值。 如果除夕不放假的话,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 回家,那么也就错过了春节的“核心部分”和“核心价值”,这显然不符合我国 农耕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所以不管是考虑民意为重,还是从春节的“核心价 值”出发,春节假期,都应该从除夕开始放才更加合适。 (选自 2014 年 12 月 9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安排的就春节法定节 假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B.“除夕是否放假”是全国假日办“改编”后的首个关于放假的调査问卷,调 查的结果是约七成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 C.“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仍旧在持续,因为还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 从初一开始放 D.“除夕是否放假”,作者的观点是“放”,因为除夕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 “核心价值” 2.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作者支持除夕放假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最核心的部分是除夕夜里11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1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 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守岁、放鞭炮等一系列的家庭活动 B.除夕不放假的话,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 回家,错过了春节的“核心部分”和“核心价值” C.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是出于对春节的“核心价值”的考虑,是对我国农耕 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的尊重。 D.有关专家提出解决“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增加一天假期,然 后从除夕开始放假,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因为有些单位可能从中午甚至是上午就“自由活动”了,所以三成左右的受 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假。 B.有人反对除夕当天的“自由活动”式放假,因为这种依赖于单位领导或企业 管理者的“提前放假”太不稳定并且名不正言不顺。 C.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假的人不明白“年”的“核心”在哪里,如果明白了 这个,争论也就不存在了 D.作者认为:争论除夕是否放假莫忘春节“核心价值”,春节的“核心价值” 就是春节中体现出的亲情、团圆、团聚等等。 古代诗文阅读(37)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 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 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 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 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 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 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 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 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 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 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 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 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 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 被温旨嘉奖
B.“除夕是否放假”是全国假日办“改编”后的首个关于放假的调查问卷,调 查的结果是约七成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 C.“除夕是否放假” 的争论仍旧在持续,因为还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 从初一开始放。 D.“除夕是否放假”,作者的观点是“放”,因为除夕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 “核心价值”。 2.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作者支持除夕放假的理由的一项是( )(3 分) A.春节最核心的部分是除夕夜里 11 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 1 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 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守岁、放鞭炮等一系列的家庭活动。 B.除夕不放假的话,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 回家,错过了春节的“核心部分”和“核心价值”。 C.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是出于对春节的“核心价值”的考虑,是对我国农耕 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的尊重。 D.有关专家提出解决“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增加一天假期,然 后从除夕开始放假,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 分) A.因为有些单位可能从中午甚至是上午就“自由活动”了,所以三成左右的受 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假。 B.有人反对除夕当天的“自由活动”式放假,因为这种依赖于单位领导或企业 管理者的“提前放假”太不稳定并且名不正言不顺。 C.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假 的人不明白“年”的“核心”在哪里,如果明白了 这个,争论也就不存在了。 D.作者认为:争 论除夕是否放假莫忘春节“核心价值”,春节的“核心价值” 就是春节中体现出的亲情、团圆、团聚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 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 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 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 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 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 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 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 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 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 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 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 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 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 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 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 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pi):附属的土墙。②甃(zhωu):修砌。③堞(die):城上如 齿状的矮墙。④鞫(j):审问。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略张广泗豌荐,擢贵州按察使疏:上奏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比:近来 D.亲课诸生,動以为己之学勖:勉励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3分)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B.①②④C.①③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 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 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 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 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5分) (2)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 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 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pí):附属的土墙。②甃(zhòu):修砌。③堞(dié):城上如 齿状的矮墙。④鞫(jū):审问。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 疏:上奏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 比:近来 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 )(3 分)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 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 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 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 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5 分) (2)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与韩愈《师说》 中“,”表达的观点相同,即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3)《离骚》中屈原用荷花做衣服来表明自己要强化修养的两句:“,” (4)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4分) 老刘喜秋香 李洪臣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 老伴已故一百零一天了。老刘半宿起来,打开灯,奋力地擦地擦窗抹完桌子后 赶快把白日才买回的两盆亮黄的菊花摆放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今天,老刘胆量 倍增,要冲出子女为他找老伴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老家把和他同岁的寡妇秋香 妹子接来。 这个日期,是秋香暗示给他的。老伴烧“一、七”那天,闺女菊花很懂老刘的心 思,开着车把她秋香姑接来。菊花牢记妈在家种地时,秋香姑和妈好得似亲姐妹, 帮妈干活,帮妈伺候瘫痪在炕的奶奶。奶奶拿她当亲闺女待,家里有了好吃的, 都给她送一份。 那天,秋香刚进门就看到了老刘那热辣辣的目光,尽围着她发射。在菊花的示意 下,秋香把老刘拉到里间,掩上门,轻轻地给了他两捶,把菊花的意思变成了死 命令:“嫂子没过百日,不准你胡来,城里像你这样的尽他妈出洋相,老伴去世 没几天,就领个来家,还形影不离地到处瞎显摆,见了熟人,没说话,先咯咯咯 地笑,丢死人了!” 秋香的捶暖温温的,把老刘一下子就捶到了中学时代。那时,秋香是四庄八屯的 大美人,老刘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状元哎。老刘上学,家里没有咸菜捎,秋 香就把她家里的豆酱饼子烤得黄黄的香香的拿给他。老刘就痴乎乎地认为,秋香 要和他好呢。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老刘把秋香约到村头上,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 婚要求,结果,秋香变着脸,气抖擞地该出手时就出手,狠巴巴地给了他两捶说: “你傻了?不成材料!我关心你,是叫你考上大学,成人才!我已定婚了。你就 老老实实的吧!”这时,老刘就听到了杏花姐在草垛后“咯、咯、咯”的笑声 还说:“使劲捶!” 也就是秋香的这两捶,把老刘捶得头脑清醒地进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 秋香对老刘有恩。老刘就山誓海盟:非秋香不娶,别说等一百天,就是等三百天 也要等!秋香守了七年寡了,伺候偏瘫的婆婆(王婶),就是最贤慧的闺女也比 不上。老刘想起秋香帮老伴伺候母亲的那些日日夜夜,今天,该是他大显身手帮 秋香伺候王婶了。老刘决不含糊,在准备给王婶住的东卧室忙得汗流浃背,把才 买的数字电视放到东墙边架好,把才买的可移动的高级便盆放到床边用专用布盖 好,还有暖瓶、餐巾纸都各就各位。老刘有滋有味地忙着,就把孩子们给他制定 的苛刻“婚姻法”抛到九霄云外了。 那是烧“七、七”那天,还是菊花去把她秋香姑请了来。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很 明白,像老刘这样高工资,伺候窝里拉窝里尿的老母亲辛苦了三年的有功之臣, 是城里老寡妇们争抢的对象。于是,烧完了“七”,家中浓云密布,在严肃、紧 张的气氛中,由大儿宣布了老刘找老伴的四不准:不准打结婚证;不准找有病的
(1)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句话与韩愈《师说》 中“ , ”表达的观点相同,即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 (3)《离骚》中屈原用荷花做衣服来表明自己要强化修养的两句:“ , ” (4)庄子《逍遥游》指出“ , ”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4 分) 老刘喜秋香 李洪臣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 老伴已故一百零一天了。老刘半宿起来,打开灯,奋力地擦地擦窗抹完桌子后, 赶快把白日才买回的两盆亮黄的菊花摆放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今天,老刘胆量 倍增,要冲出子女为他找老伴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老家把和他同岁的寡妇秋香 妹子接来。 这个日期,是秋香暗示给他的。老伴烧“一、七”那天,闺女菊花很懂老刘的心 思,开着车把她秋香姑接来。菊花牢记妈在家种地时,秋香姑和妈好得似亲姐妹, 帮妈干活,帮妈伺候瘫痪在炕的奶奶。奶奶拿她当亲闺女待,家里有了好吃的, 都给她送一份。 那天,秋香刚进门就看到了老刘那热辣辣的目光,尽围着她发射。在菊花的示意 下,秋香把老刘拉到里间,掩上门,轻轻地给了他两捶,把菊花的意思变成了死 命令:“嫂子没过百日,不准你胡来,城里像你这样的尽他妈出洋相,老伴去世 没几天,就领个来家,还形影不离地到处瞎显摆,见了熟人,没说话,先咯咯咯 地笑,丢死人了!” 秋香的捶暖温温的,把老刘一下子就捶到了中学时代。那时,秋香是四庄八屯的 大美人,老刘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状元哎。老刘上学,家里没有咸菜捎,秋 香就把她家里的豆酱饼子烤得黄黄的香香的拿给他。老刘就痴乎乎地认为,秋香 要和他好呢。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老刘把秋香约到村头上,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 婚要求,结果,秋香变着脸,气抖擞地该出手时就出手,狠巴巴地给了他两捶说: “你傻了?不成材料!我关心你,是叫你考上大学,成人才!我已定婚了。你就 老老实实的吧!”这时,老刘就听到了杏花姐在草垛后“咯、咯、咯”的笑声, 还说:“使劲捶!” 也就是秋香的这两捶,把老刘捶得头脑清醒地进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 秋香对老刘有恩。老刘就山誓海盟:非秋香不娶,别说等一百天,就是等三百天 也要等!秋香守了七年寡了,伺候偏瘫的婆婆(王婶),就是最贤慧的闺女也比 不上。老刘想起秋香帮老伴伺候母亲的那些日日夜夜,今天,该是他大显身手帮 秋香伺候王婶了。老刘决不含糊,在准备给王婶住的东卧室忙得汗流浃背,把才 买的数字电视放到东墙边架好,把才买的可移动的高级便盆放到床边用专用布盖 好,还有暖瓶、餐巾纸都各就各位。老刘有滋有味地忙着,就把孩子们给他制定 的苛刻“婚姻法”抛到九霄云外了。 那是烧“七、七”那天,还是菊花去把她秋香姑请了来。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很 明白,像老刘这样高工资,伺候窝里拉窝里尿的老母亲辛苦了三年的有功之臣, 是城里老寡妇们争抢的对象。于是,烧完了“七”,家中浓云密布,在严肃、紧 张的气氛中,由大儿宣布了老刘找老伴的四不准:不准打结婚证;不准找有病的;
不准找熟人;不准找拖儿带女的。这四不准把老刘和秋香成婚的道一下堵死了。 老刘火冒三丈,喘气的声音,活像气棒在打气 秋香一看他那张苦瓜脸,赶快把他拽到里间里,狠狠地拧了他两下说:“您就照 孩子们说的办吧!” “那咱俩就不用结婚了?” “这事我从未敢想过。我是不会来找难看出洋相的。我要在家好好伺候老人!” “我要把王婶接来,和您一块儿伺候!” “您是俺亲哥哥,千万千万别犟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 自鸣钟一报时,老刘慌了。他怕孩子们来了捣乱,他要先把生米做成熟饭,便急 三火四地梳洗打扮了一番,一个七十岁的老头,楞是感觉年青了十岁 老刘快速提着给秋香买的高档羊毛衫,夹起提包,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儿和两个 儿媳堵了个正着。大儿伸开双臂挡着,嬉皮笑脸地说:“爸,您那儿也不能去!” 老刘怒火中烧,质问:“为啥?” “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 就是那四不?” 那是告诉市里老寡妇的,让您清静省力少费口舌呢 老刘正莫名其妙,楼下欢快的气车鸣笛声,给老刘送来了惊喜。两个儿子和两个 儿媳赶快往下跑。老刘从窗上一望,喜从天降,是菊花把她秋香姑和她王奶奶接 来了。老刘立刻老泪纵横了。 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小说的开头“老刘要冲出子女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接秋香妹子来”,反衬 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障碍的现实。 B.小说中间插入“老刘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的情节,为后文“老刘迎 娶秋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秋香贤惠、大方,菊花温柔、孝顺,这些人物和老刘一起构成小说的 人物群,他们都有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 D.小说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老刘和秋香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尽他妈 出洋相”“到处瞎显摆”“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等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E.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开头的“四不准”设置悬念,结尾菊花接来秋香 和王婶,看似出乎意料,但追溯前面的情节又显得很合理 (2)作品中的老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以“老刘喜秋香”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结尾,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 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不足为奇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不值一提精巧绝伦
不准找熟人;不准找拖儿带女的。这四不准把老刘和秋香成婚的道一下堵死了。 老刘火冒三丈,喘气的声音,活像气棒在打气。 秋香一看他那张苦瓜脸,赶快把他拽到里间里,狠狠地拧了他两下说:“您就照 孩子们说的办吧!” “那咱俩就不用结婚了?” “这事我从未敢想过。我是不会来找难看出洋相的。我要在家好好伺候老人!” “我要把王婶接来,和您一块儿伺候!” “您是俺亲哥哥,千万千万别犟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 自鸣钟一报时,老刘慌了。他怕孩子们来了捣乱,他要先把生米做成熟饭,便急 三火四地梳洗打扮了一番,一个七十岁的老头,楞是感觉年青了十岁。 老刘快速提着给秋香买的高档羊毛衫,夹起提包,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儿和两个 儿媳堵了个正着。大儿伸开双臂挡着,嬉皮笑脸地说:“爸,您那儿也不能去!” 老刘怒火中烧,质问:“为啥?” “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 “就是那四不?” “那是告诉市里老寡妇的,让您清静省力少费口舌呢。” 老刘正莫名其妙,楼下欢快的气车鸣笛声,给老刘送来了惊喜。两个儿子和两个 儿媳赶快往下跑。老刘从窗上一望,喜从天降,是菊花把她秋香姑和她王奶奶接 来了。老刘立刻老泪纵横了。 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小说的开头“老刘要冲出子女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接秋香妹子来”,反衬 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障碍的现实。 B.小说中间插入“老刘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的情节,为后文“老刘迎 娶秋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秋香贤惠、大方,菊花温柔、孝顺,这些人物和老刘一起构成小说的 人物群,他们都有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 D.小说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老刘和秋香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尽他妈 出洋相”“到处瞎显摆”“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等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E.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开头的“四不准”设置悬念,结尾菊花接来秋香 和王婶,看似出乎意料,但追溯前面的情节又显得很合理。 (2)作品中的老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3)文章以“老刘喜秋香”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品为什么以“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结尾,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 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不足为奇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