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 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 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 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末逼渭,引军而济,背 水为垒。孔明移军目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 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 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日:“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 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 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 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 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 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干载矣,未有能谅 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 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 /王者之事也 11
11 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 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 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 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 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 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 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 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 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 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 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 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 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 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 /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 /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 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 者/王者之事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 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 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 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 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日《上 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 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 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 矣。吾读严子褀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 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 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偾郁寨触事而发故其文立意之員多令人之笑为迂 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 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 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 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 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 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⑩①浼(mei):玷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12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 /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 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 者/王者之事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 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 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 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 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 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 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 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 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 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 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 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 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 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 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 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 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 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 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 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新 1 版) [注]①浼(měi):玷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倛其文立言之旨多冷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17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3)则余亦迂甚矣哉!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12年上海卷)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 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 曰:“苟,子欲何?″式日:“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 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 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日:“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日:“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9.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3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17.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3)则余亦迂甚矣哉! 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12 年上海卷)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 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 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 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 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9.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2.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3.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文言文断句 24.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年 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 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 为也 2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2012江苏)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旦 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 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二)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⑩(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鹛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4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2.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3.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文言文断句 24.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 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 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 为也 2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2012 江苏)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 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二)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 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 分) 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