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 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 中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 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 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 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的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 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 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一一新颖性 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 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 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 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 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 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 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不但 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 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最终还使得筷 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 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 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 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 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 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 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 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 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故而有 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裏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 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 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
2013 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年级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 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 中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 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 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 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的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 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 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 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 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 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 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 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 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 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不但 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 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最终还使得筷 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 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 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 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 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 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 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 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 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故而有 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 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 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
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 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模型。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 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 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 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 文化与理念。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 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1.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 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 B.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 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 C.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已将他 们的手指锻炼的灵活自如 D.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 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筷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 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 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 形,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 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 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 同先民崇尚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 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贡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 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用品的出现。 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 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 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 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还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土。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 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 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 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 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 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
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 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模型。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 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 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 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 文化与理念。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 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1.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 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 B.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 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 C.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 已将他 们的手指锻炼的灵活自如。 D.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 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筷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 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 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 形,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 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 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 同先民崇尚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 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贡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 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用品的出现。 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 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 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 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还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 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 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 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 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 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
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 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 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 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 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 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 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 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 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 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 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 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 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竟用宪 竟:竟然 B.廷推宪总督宣、大 推:举荐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 藉:凭借 D.论者多尤宪 尤:责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⑥宪亦议从其奏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 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 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 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D.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 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赵佶
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 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 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 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 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 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 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 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 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 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 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 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 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竟用宪 竟:竟然 B.廷推宪总督宣、大 推:举荐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 藉:凭借 D.论者多尤宪 尤:责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⑥宪亦议从其奏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 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 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 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D.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 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赵佶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注:赵佶:宋徽宗,北宋亡,被金人掳往北方。玉京:与后文的“花都”都指北 宋首都汴梁。梅花:笛子曲《梅花落》的省称。 8.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9试分析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 常 ?(屈原《离 骚》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杜牧《阿房 宫赋》) (3) 是进 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 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 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八点档 (台湾)吴念真 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着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 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 我这麽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 你出头天。” 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 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 问母亲:“我为什麽没爸爸?” 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 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 曾经卖过臭豆腐、炸棵、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 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 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 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 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他们的爸爸不 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 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 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 的地下酒家当内将,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注:赵佶:宋徽宗,北宋亡,被金人掳往北方。玉京:与后文的“花都”都指北 宋首都汴梁。梅花:笛子曲《梅花落》的省称。 8.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9.试分析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 常。 , ?(屈原《离 骚》)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 , ?(杜牧《阿房 宫赋》) (3) , 。是进 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在 11、12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 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 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八点档 (台湾)吴念真 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着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 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 我这麽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 你出头天。” 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 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 问母亲:“我为什麽没爸爸?” 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 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 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 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 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 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 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他们的爸爸不 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 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 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 的地下酒家当内将,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
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 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 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 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 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 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 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 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 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扮。” 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査房的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 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 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 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 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 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帐,外公和 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 就这样。 “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 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 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 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 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免烦恼……我是说……我前辈子 定欠那个ⅹxx非常多……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 来……救他那条狗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序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出头 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 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 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 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 D.在他考上医科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 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 E.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 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 (2)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 关内容。(6分) (3)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 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
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 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 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 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 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 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 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 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 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扮。” 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查房的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 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 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 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 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 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帐,外公和 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 就这样。 “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 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 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 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 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免烦恼……我是说……我前辈子一 定欠那个 xxx 非常多……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 来……救他那条狗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序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出头 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 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 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 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 D.在他考上医科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 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 E.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 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 (2)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 关内容。(6 分) (3)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 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骆家辉:一英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