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语言中的某个词因为没有相应的书面形式 来表示(本无其字),于是就借用与之同音的某 个书面符号来代替(假借)尚可理解的话,那么 为什么在某个词已有现成的书面形式(本有其字 )的情况下,还要弃之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 近的书面形式来代替就有点让人费解。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 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 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条例》引郑 玄语)
• 如果说语言中的某个词因为没有相应的书面形式 来表示(本无其字),于是就借用与之同音的某 个书面符号来代替(假借)尚可理解的话,那么 为什么在某个词已有现成的书面形式(本有其字 )的情况下,还要弃之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 近的书面形式来代替就有点让人费解。 •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 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 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条例》引郑 玄语)
将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归为书写者临时写不 出该用的字,于是就用音同、音近的字来 代替,而在选用音同、音近字时,又以书 写者本人的方言为标准,这固然有合理之 处,但若完全把通假字视为偶然的、个人 的笔误,也不可取。因为在古籍中,有些 通假字和本字的对应关系已经基本固定, 存在约定俗成的一面,因而通假字作为先 秦两汉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具有社会性 的一面
• 将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归为书写者临时写不 出该用的字,于是就用音同、音近的字来 代替,而在选用音同、音近字时,又以书 写者本人的方言为标准,这固然有合理之 处,但若完全把通假字视为偶然的、个人 的笔误,也不可取。因为在古籍中,有些 通假字和本字的对应关系已经基本固定, 存在约定俗成的一面,因而通假字作为先 秦两汉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具有社会性 的一面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 日其蚤,献羔祭韭。(《诗经·豳风·七 月》) “蚤”通“早”,不只见于《诗经》,在 《左传》、《孟子》中也见使用,可见“ 蚤”通“早”在上古已经约定俗成,为社 会所公认了
•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 日其蚤,献羔祭韭。(《诗经·豳风·七 月》) ⚫“蚤”通“早” ,不只见于《诗经》,在 《左传》、《孟子》中也见使用,可见“ 蚤”通“早”在上古已经约定俗成,为社 会所公认了
●通假字容易使人误入“望文生义”的歧途,产生 “以文害义”的不良后果,这是需要注意的。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杜氏望文生义 ,以“寤”的本义来理解句子,认为姜氏在睡眠 中生下了郑庄公,实际上这里“寤”通“悟”或 牾” ·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 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史记·郑世家
⚫ 通假字容易使人误入“望文生义”的歧途,产生 “以文害义”的不良后果,这是需要注意的。 •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杜氏望文生义 ,以“寤”的本义来理解句子,认为姜氏在睡眠 中生下了郑庄公,实际上这里“寤”通“啎”或 “牾” 。 • 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 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史记·郑世家 》)
肉腐出虫,鱼一作“木”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 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唐·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 柔自见束而约急,皆自取也。” ·蒋南华等《荀子全译》译为:“质地坚硬 的东西,自然会被拿来作支柱;质地柔软 的东西,自然会被用来捆扎东西。”(见 该书第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 肉腐出虫,鱼一作“木”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 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 唐·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 柔自见束而约急,皆自取也。” • 蒋南华等《荀子全译》译为: “质地坚硬 的东西,自然会被拿来作支柱;质地柔软 的东西,自然会被用来捆扎东西。”(见 该书第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