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使用前 试卷类型:A 乾县一中2011—2012(下)高一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孙国政 审题人:赵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Ⅰ卷、Ⅱ卷和答题纸三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 上一律不得分 2.请将1~6题,14~16题,涂在机读答题卡上。其余题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共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 奸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 製 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 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岀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 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 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 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 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 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 第1页共14页
第 1 页 共 14 页 乾县一中 2011—2012(下)高一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孙国政 审题人:赵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Ⅰ卷、Ⅱ卷和答题纸三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 上一律不得分。 2.请将 1~6 题,14~16 题,涂在机读答题卡上。其余题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第 I 卷 (共 7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 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 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 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 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 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 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 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 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 绝密★使用前 试卷类型:A
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 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 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 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 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 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 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一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 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 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 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 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 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 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第2页共14页
第 2 页 共 14 页 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 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 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 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 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 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 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 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 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 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 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 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 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淅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8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鮑 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 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 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 第3页共14页
第 3 页 共 14 页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18 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 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 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 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
会,桓公欲肯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5、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 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 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 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 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7、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5分)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10分) 题扬州禅智寺 第4页共14页
第 4 页 共 14 页 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5、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 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 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 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 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 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7、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10 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飄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诗中主要运用哪些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5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鱼鳖不可胜食也 (4)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奋六世之余烈, (6)、位卑则足羞, (7) 善假于物也 (8)、吞二周而亡诸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4分)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 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演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 第5页共14页
第 5 页 共 14 页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诗中主要运用哪些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5 分) 四、名句默写(8 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4)、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奋六世之余烈, 。 (6)、位卑则足羞, 。 (7)、 ,善假于物也。 (8)、吞二周而亡诸侯,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4 分) 听 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 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