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作答时,将答案(文字题和选项题)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 上交答题纸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 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 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 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 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 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 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 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 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 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 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 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 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 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
乾安县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 作答时,将答案(文字题和选项题)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 上交答题纸。 3、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 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 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 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 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 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 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 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 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 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 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 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 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 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
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 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 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 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 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 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 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 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 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皆可入书。父兄们总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 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 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 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但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 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C.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 文学、婚姻、情爱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D.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 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 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B.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 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 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 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 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 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 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 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 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 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皆可入书。父兄们总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 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 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 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但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 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C.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 文学、婚姻、情爱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D.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 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 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B.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 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C.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或希望子孙读书求 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 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周室的宫女们为其策划了一个 计谋。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家书”是书信的一种,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 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 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D.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 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①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②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 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③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 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④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 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 ⑤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 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C.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或希望子孙读书求 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 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周室的宫女们为其策划了一个 计谋。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家书”是书信的一种,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 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 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D.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 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①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②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 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③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 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④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 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 道。 ⑤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 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⑥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 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 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⑦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 ⑧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 ⑨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 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 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 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 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 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 宅基地,越飞越远, ①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 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 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 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2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 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 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③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 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⑤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 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 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
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⑥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 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 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 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 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⑦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 请人看护。 ⑧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他说得很凄然。 ⑨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 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 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 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 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 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 宅基地,越飞越远。 ⑪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 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 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 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⑫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 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 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⑬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 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⑭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⑮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 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 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
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⑩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①⑦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 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 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 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 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 渐坍塌,以至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 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 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5 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6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 加以探究。(6分
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⑯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⑰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 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 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 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感到非常无奈。 B.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 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自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 渐坍塌,以至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 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 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5. 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5 分) 6.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 加以探究。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