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联考试题(含 解析) 总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食 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一旦道德出现问题, 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人担心,用道德去支撑经济发 展,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将道德工具化甚至亵渎了道德。其实不然,道德的存在意义就 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际和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了具体的包括精神文明 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等都只能是空谈。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经济 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 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事实上,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 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 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即在本体论意义上,经济一定内含着道德,经济 与道德共生共存。换句话说,没有道德视角,经济是不可能被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的,同样 没有道德理念和道德手段,经济建设也将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畸形且没有生命力的。畸形经济 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 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切入展开研究, 而这些商品在马克思的眼中不只是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用来买卖的劳动产品,他通过对资本主 义条件下的商品内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提出
- 1 -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联考试题(含 解析) (总分 150 分 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 2B 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食 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一旦道德出现问题, 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人担心,用道德去支撑经济发 展,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将道德工具化甚至亵渎了道德。其实不然,道德的存在意义就 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际和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了具体的包括精神文明 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等都只能是空谈。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经济, 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 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事实上,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 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 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即在本体论意义上,经济一定内含着道德,经济 与道德共生共存。换句话说,没有道德视角,经济是不可能被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的,同样, 没有道德理念和道德手段,经济建设也将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畸形且没有生命力的。畸形经济 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 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切入展开研究, 而这些商品在马克思的眼中不只是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用来买卖的劳动产品,他通过对资本主 义条件下的商品内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提出
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这是经典的阶级分析 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 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 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 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缺。 同时也说明,道德能以其特有角度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道德是一定经济制度或一定经济力 量兴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 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换句话说,劳动工具的先进 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先进的劳动工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 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而有用的具体 的劳动的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而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作为“精神生 产力”或“主观生产力”,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选自王小锡《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担心,用道德支持经济,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亵渎了道德并将之工具化。 B.如果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道德存在的意义就得以彰显 C.相对于投入、产出、效益等,人的主观因素也是更为重要的经济要素 D.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这说明物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经济与道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 力量。 B.文章在论说观点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C.文章谈道德的存在意义,进而谈到经济一定内含道德,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特殊力量,行文 思路清晰 D.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现象和概念,并列举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说明, 论说客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离开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是没有意义的
- 2 - 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这是经典的阶级分析 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 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 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 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缺。 同时也说明,道德能以其特有角度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道德是一定经济制度或一定经济力 量兴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 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换句话说,劳动工具的先进 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先进的劳动工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 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而有用的具体 的劳动的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而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作为“精神生 产力”或“主观生产力”,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选自王小锡《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担心,用道德支持经济,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亵渎了道德并将之工具化。 B. 如果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道德存在的意义就得以彰显。 C. 相对于投入、产出、效益等,人的主观因素也是更为重要的经济要素。 D. 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这说明物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分析了经济与道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 力量。 B. 文章在论说观点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C. 文章谈道德的存在意义,进而谈到经济一定内含道德,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特殊力量,行文 思路清晰。 D.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现象和概念,并列举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说明, 论说客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离开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是没有意义的
B.畸形经济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因为道德是经济制度或经济力量的重要推 动力量。 C.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的融入,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D.经济现象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如果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 视角不可缺失 【答案】1.B2.A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留住这个村庄 刘亮程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 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 此开始。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 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会克制地,不让自己去踩那条路、推那扇门、开那页窗……在我的感觉中它们安静下 来,树停住生长,土路上还是我离开时的那几行脚印,牲畜和人,也是那时的样子,走或叫, 都无声无息。那扇门永远为我一个人虚掩着,木窗半合,树叶铺满院子,风不再吹刮它们。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 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 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 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 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 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 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那一刻, 我就像与它静静相守的另一个村庄,它看不见我。我把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所有它 知道不知道的全拿走了,收藏了,它不知觉。它快变成一片一无所有的废墟和影子了,它不 理识
- 3 - B. 畸形经济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因为道德是经济制度或经济力量的重要推 动力量。 C. 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的融入,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 D. 经济现象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如果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 视角不可缺失。 【答案】1. B 2. A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留住这个村庄 刘亮程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 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 此开始。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 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会克制地,不让自己去踩那条路、推那扇门、开那页窗……在我的感觉中它们安静下 来,树停住生长,土路上还是我离开时的那几行脚印,牲畜和人,也是那时的样子,走或叫, 都无声无息。那扇门永远为我一个人虚掩着,木窗半合,树叶铺满院子,风不再吹刮它们。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 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 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 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 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 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 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那一刻, 我就像与它静静相守的另一个村庄,它看不见我。我把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所有它 知道不知道的全拿走了,收藏了,它不知觉。它快变成一片一无所有的废墟和影子了,它不 理识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 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 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车穿过那些荒野和田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 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 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 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 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他们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 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枝条,砍折我的桠杈,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伸不到黃沙梁。 我和你相处再久,交情再深,只要你没去过(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内心深处我们便是 陌路人。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黄 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 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 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 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 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那 一村人在忙啥。地让他们越种越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 4 -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 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 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车穿过那些荒野和田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 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 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 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 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他们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 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枝条,砍折我的桠杈,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伸不到黄沙梁。 我和你相处再久,交情再深,只要你没去过(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内心深处我们便是 陌路人。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黄 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 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 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 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 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那 一村人在忙啥。地让他们越种越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 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 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 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 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提到作者不会轻易地走进村庄,打扰村庄是害怕村庄遭到了破坏,已经不是记 忆中的模样。 B.“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写出作者长期在外打拼,很少回到村庄,与村庄缺乏联系,直至感情像枯木一样死去 C.文中老人在与作者对话中,并不十分清楚黄沙梁的情况,从侧面反映出村庄寥落无人的现 状,同时揭示了文章主题。 D.文章结尾与标题相呼应,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含义及作用 6.简要分析作者在文末为什么会莫名流泪? 【答案】4.B5.修辞手法:比喻(象征),将我比喻为树木,将修理枝条,砍折桠杈比 喻为在生活中遭遇的挑战、挫折和伤痛。内容作用:体现了村庄带给他的坚强和隐忍,也体 现了他和村庄之间无法隔断的血脉和联系。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表明作者的根在黄沙梁, 再多磨难也不会将他打倒,村庄是他内心强大的后盾,能带给他力量 与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想要保留旧有的村庄文明。想要融入村庄而不得的失落和忧伤。 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痛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 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
- 5 -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 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 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 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 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提到作者不会轻易地走进村庄,打扰村庄是害怕村庄遭到了破坏,已经不是记 忆中的模样。 B. “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写出作者长期在外打拼,很少回到村庄,与村庄缺乏联系,直至感情像枯木一样死去。 C. 文中老人在与作者对话中,并不十分清楚黄沙梁的情况,从侧面反映出村庄寥落无人的现 状,同时揭示了文章主题。 D. 文章结尾与标题相呼应,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5.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含义及作用。 6. 简要分析作者在文末为什么会莫名流泪? 【答案】4. B 5. 修辞手法:比喻(象征),将我比喻为树木,将修理枝条,砍折桠杈比 喻为在生活中遭遇的挑战、挫折和伤痛。内容作用:体现了村庄带给他的坚强和隐忍,也体 现了他和村庄之间无法隔断的血脉和联系。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表明作者的根在黄沙梁, 再多磨难也不会将他打倒,村庄是他内心强大的后盾,能带给他力量。 6. 与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想要保留旧有的村庄文明。想要融入村庄而不得的失落和忧伤。 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痛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