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县2019年秋学期9月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 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 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 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昝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 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 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 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岀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 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 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 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 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 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 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平安县 2019 年秋学期 9 月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 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 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 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 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 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 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 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 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 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 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 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 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 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 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 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 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 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 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 世为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4-6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 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 己与诗词的情緣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 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 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 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 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 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 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 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 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 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 世为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 4-6 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 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 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 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 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 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 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 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
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 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 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 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 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 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 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 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 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 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 我们囯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 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 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 26年以后。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 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 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 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 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0年,叶嘉莹领衔申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年6月 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 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 诗词中所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岀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 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 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 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
音讯;17 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 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 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 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 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 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 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 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 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 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 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 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 年的教 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 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 年,24 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 26 年以后。1974 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 一首 2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 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30 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 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 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0 年,叶嘉莹领衔申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 年 6 月 15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 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 88 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 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 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 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 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 90 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 年 5 月 12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
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 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 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 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 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一一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 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 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6.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一一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 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毎天 牛奶的发送。 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 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 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 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 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 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毎次 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妤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
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 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 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 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 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 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 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 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6.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 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 牛奶的发送。 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 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 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 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 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 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 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
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羣子昋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 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 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信。 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当当,便想 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 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 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几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 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 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 排钻天扬的枝头露出了鵝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 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 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 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 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 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 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 情地说。 晩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 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 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 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 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 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 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 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信。 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当当,便想 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 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 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几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 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 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 来。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 排钻天扬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 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 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 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 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 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 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 情地说。 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 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 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 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 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 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