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五中片区大联考(四校联考)2014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 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 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 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 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 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 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 《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 “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 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 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 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 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 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 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 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 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 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 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 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 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 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 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 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一精神得像龙和马 样
青海省西宁五中片区大联考(四校联考)2014 年高三下学期 5 月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 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 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 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 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 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 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 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 《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 “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 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 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 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 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 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 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 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 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 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 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 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 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 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 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 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 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 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 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 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 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 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髙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 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 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 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 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 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 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 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 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 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 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 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 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女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 衍惧祸,自表离婚。贾后既废,有司奏衍,曰:“太子被诬得罪,衍不能守死善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 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 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 《中国文化报》2014 年 02 月 07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 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 《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 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 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 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 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 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 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 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 “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 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 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 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 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 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 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 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 “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 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 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 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 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女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 衍惧祸,自表离婚。贾后既废,有司奏衍,曰:“太子被诬得罪,衍不能守死善
道,即求离婚。得太子手书,隐蔽不出。志在苟免,无忠蹇之操。宜加显责,以 厉臣节。可禁锢终身。”从之。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 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 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 窟矣。”识者鄙之。 越之讨苟晞也,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 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 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 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 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 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 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 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尝造山涛 拜访 B.不以经国为念 经 治理 C.衍自说少不豫事 豫:参 与 D.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排:挖掘 5.下列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王衍“浮虚”和“自全”的一组是( (3 分) A.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B.然误天下苍 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衍惧祸,自 表离婚 C.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D.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 衍以贼寇锋起 惧不敢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衍既有高才美貌,又明智颖悟如神,不仅自视甚高,认为有子贡之才,而且 也为同代人称道,王戎就认为他的才能当世无人能及 B.王衍的女儿是愍怀太子的妃子,太子被贾后诬陷之时,为不给贾后查找到嫁祸 太子的证据,王衍将太子亲笔写给他的信隐藏了起来。 C.孔苌认为,王衍在晋朝官运亨通,可在国难之际却不能为国出力,所以战败也 不可能真心归附尽力,应除掉这种没有责任心的人。 D.王衍缺少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他靠小聪明暂时 逃脱了一些责任,但最终还是为推诿付出了惨重代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道,即求离婚。得太子手书,隐蔽不出。志在苟免,无忠蹇之操。宜加显责,以 厉臣节。可禁锢终身。”从之。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 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 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 窟矣。”识者鄙之。 越之讨苟晞也,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 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 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 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 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 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 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 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 “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总角尝造山涛 造: 拜访 B.不以经国为念 经: 治理 C.衍自说少不豫事 豫:参 与 D.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排:挖掘 5.下列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王衍“浮虚”和“自全”的一组是( )(3 分) A.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B.然误天下苍 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衍惧祸,自 表离婚 C.祜名德贵 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D.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 衍以贼寇锋起, 惧不敢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衍既有高才美貌,又明智颖悟如神,不仅自视甚高,认为有子贡之才,而且 也为同代人称道,王戎就认为他的才能当世无人能及。 B.王衍的女儿是愍怀太子的妃子,太子被贾后诬陷之时,为不给贾后查找到嫁祸 太子的证据,王衍将太子亲笔写给他的信隐藏了起来。 C.孔苌认为,王衍在晋朝官运亨通,可在国难之际却不能为国出力,所以战败也 不可能真心归附尽力,应除掉这种没有责任心的人。 D.王衍缺少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他靠小聪明暂时 逃脱了一些责任,但最终还是为推诿付出了惨重代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译文 (2)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辞,完成8-9题。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増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 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嵯峨,山高峻貌。 8.曲辞中哪些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归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9.曲辞最后三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加以赏析。(6分) [来源:Z|xx|k.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原《离 骚》)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 (苏轼《赤壁赋》 (3)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 岳》)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 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 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 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
⑴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译 文: ⑵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辞,完成 8-9 题。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 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嵯峨,山高峻貌。 8.曲辞中哪些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归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5 分) 9.曲辞最后三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加以赏析。(6 分) [来源:Z|xx|k.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屈原《离 骚》)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 乎! (苏轼《赤壁赋》) (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 岳》)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 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 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 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 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
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 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 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 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 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 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 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 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 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鸣……”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 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 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 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 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 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 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 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 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 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 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 1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 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 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 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 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 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在回来的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 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 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 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 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 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 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 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 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 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 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 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 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 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 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 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 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 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 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 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 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 正好 10 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 20 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 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 10 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 90 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 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 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 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 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 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在回来的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 10 元与 100 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 深懂得,此刻,这个 14 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 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 洒“阳 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