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第_次授课授课时间。年_月_日_学时级班教案修改时间_年_月_日 第。次授课授课时间年月日学时级班教案修改时间年月日 课程名称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技术 授课教师/职称 授课方式(合、小班) 小班 授课题目(章、节)第3章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教材:汤定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教材及参考书日参考书目: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编著.汽车维修.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教学目的与要求: l、能简单叙述换气过程、配气相位定义和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 2、能正确描述配气机构的分类、工作过程; 3、能正确描述配气机构的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装配连接关系; 4、能正确描述配气机构的装配要求和调整方法 能正确描述可变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6、会进行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正确检修; 7、会进行配气机构的装配和调整 会对气门间隙进行调整 9、能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并能排除故障。 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内容和时间安排:10学时 2.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结合实训及作业、辅导进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思考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云 南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案 首 页 第 次授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时 级 班 教案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第 次授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时 级 班 教案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技术 授课教师/职称 授课方式(合、小班) 小班 授课题目(章、节) 第 3 章 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汤定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参考书目: 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编著.汽车维修.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简单叙述换气过程、配气相位定义和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 2、能正确描述配气机构的分类、工作过程; 3、能正确描述配气机构的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装配连接关系; 4、能正确描述配气机构的装配要求和调整方法; 5、能正确描述可变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6、会进行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正确检修; 7、会进行配气机构的装配和调整; 8、会对气门间隙进行调整; 9、能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并能排除故障。 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内容和时间安排:10 学时 2.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结合实训及作业、辅导进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思考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1
第3章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第1节概述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一发动机排出废气和充入新气(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全过程。 1、换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门开始开启到气缸内压力接近排气管内压力的时期。 超临界流动状态 2=(2)=临界压比 此时废气流过排气门最小截面处的流速等于该处气体状态下的音速,进入排气管时,则达到 超音速。音速a等于a=√RTm/s) 式中k—绝热指数;R——气体常数 气体的绝对温度(K)。 在超临界排气时,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的压力无关,只决定于气缸内的气体状态和气门开启面 积的大小。在某些高速内燃机中,为使气缸压力及时下降,需要加大排气提前角。 自由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可达60%以上 P (2)强制排气阶段 从自由排气阶段结束,活塞上行至上止点,称为强制排气阶段。 由于排气通道特别是排气门开启处的阻力,使强制排气阶段内的气缸平均压力比排气管内平均 压力(排气背压)略高10kPa,且流速愈高,阻力与压差愈大,即排气耗功愈多。 (3)进气过程 为保证活塞下行时,进气门已全开,进气提前角10°~30°CA 为了利用新鲜充量的流动惯性来达到增加气缸充气量的目的,进气迟闭角40°~80°CA (4)气门叠开与燃烧室扫气 燃烧室扫气——一由于气门叠开,使进气管、气缸、排气管连通起来,使一定数量的新鲜充量直 接扫过燃烧室,达到清除废气,填充新鲜工质,降低燃烧室温度的目的,称为燃烧室扫气。 、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第 3 章 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第 1 节 概述 一、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发动机排出废气和充入新气(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全过程。 1、换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门开始开启到气缸内压力接近排气管内压力的时期。 超临界流动状态 ' 1 0 ' 2 1 k k k p p k β − ⎛ ⎞ ≤ = ⎜ ⎟ ⎝ ⎠ + (临界压比) 此时废气流过排气门最小截面处的流速等于该处气体状态下的音速,进入排气管时,则达到 超音速。音速 a 等于a kRT = (m/s) 式中 k——绝热指数;R——气体常数;T——气体的绝对温度(K)。 在超临界排气时,废气流量与排气管内的压力无关,只决定于气缸内的气体状态和气门开启面 积的大小。在某些高速内燃机中,为使气缸压力及时下降,需要加大排气提前角。 自由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可达 60%以上。 亚临界 ' 1 0 ' 2 1 k p k p k − ⎛ ⎞ ⎜ ⎟ ⎝ ⎠ + > (2)强制排气阶段 从自由排气阶段结束,活塞上行至上止点,称为强制排气阶段。 由于排气通道特别是排气门开启处的阻力,使强制排气阶段内的气缸平均压力比排气管内平均 压力(排气背压)略高 10kPa,且流速愈高,阻力与压差愈大,即排气耗功愈多。 (3)进气过程 为保证活塞下行时,进气门已全开,进气提前角 10°~30°CA 为了利用新鲜充量的流动惯性来达到增加气缸充气量的目的,进气迟闭角 40°~80°CA (4)气门叠开与燃烧室扫气 燃烧室扫气——由于气门叠开,使进气管、气缸、排气管连通起来,使一定数量的新鲜充量直 接扫过燃烧室,达到清除废气,填充新鲜工质,降低燃烧室温度的目的,称为燃烧室扫气。 二、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2
换气损失:理论循环换气功和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1、排气损失 (1)排气损失的概念 (2)自由排气损失 (3)强制排气损失 总结:随着排气提前角的增大,自由排气损失增加,强制排气损失减小,因而最有利的排气提 前角应使面积(ⅹ+Y)之和为最小。当发动机转速高而排气门截面积较小时,排气损失增大。为减 少排气损失,高转速的内燃机应适当加大排气提前角。采用两个排气门的结构也有较好的效果。 2、进气损失 对于非增压内燃机,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过程气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而活塞背面 曲轴箱内的压力稍大于大气压力,因此,进气过程活塞要消耗功X 对于增压内燃机,进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活塞顶面压力高于活塞背面压力,活塞在进气过程 中得到正功。同样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压力低于增压压力,因此也存在功的损失。 进气损失比排气损失小。 3、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换气损失等于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即(W+X+Y)。 泵气损失为换气损失的一部分,即(X+Y-d)。 三、换气过程的评价指标 1、循环充量△G 每循环实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充量的质量。 2、充气效率(充气系数)nn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质量 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的新鲜充量质量△G e P T 1 E-1T。P,1+r 式中T——进气终点温度 残余废气系数 P,进气门前的充量压力 T——进气门前的充量温度。 7n是评价发动机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指标 3、单位时间充量G 单位时间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充量的质量。 四、充气效率 (一)充气效率的试验测定
换气损失:理论循环换气功和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1、排气损失 (1)排气损失的概念 (2)自由排气损失 (3)强制排气损失 总结:随着排气提前角的增大,自由排气损失增加,强制排气损失减小,因而最有利的排气提 前角应使面积(X+Y)之和为最小。当发动机转速高而排气门截面积较小时,排气损失增大。为减 少排气损失,高转速的内燃机应适当加大排气提前角。采用两个排气门的结构也有较好的效果。 2、进气损失 对于非增压内燃机,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过程气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而活塞背面 曲轴箱内的压力稍大于大气压力,因此,进气过程活塞要消耗功 X。 对于增压内燃机,进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活塞顶面压力高于活塞背面压力,活塞在进气过程 中得到正功。同样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压力低于增压压力,因此也存在功的损失。 进气损失比排气损失小。 3、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换气损失等于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即(W+X+Y)。 泵气损失为换气损失的一部分,即(X+Y-d)。 三、换气过程的评价指标 1、循环充量 ΔG 每循环实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充量的质量。 2、充气效率(充气系数)ηv 0 v G G η Δ = = Δ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质量 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的新鲜充量质量 1 1 1 a s v a s p T Tp r ε η ε = ⋅⋅⋅ − + 式中 Ta ——进气终点温度; r ——残余废气系数; s p ——进气门前的充量压力; Ts ——进气门前的充量温度。 ηv 是评价发动机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指标。 3、单位时间充量 G 单位时间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充量的质量。 四、充气效率 (一)充气效率的试验测定 3
对于非增压发动机,用流量计测量内燃机吸入的总充气量(m3/h),理论充气量V为 ≈V17×60=003m1(m23h) 因此,n (二)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T T, P I 5为考虑排气迟后角影响的系数。 总结:由上式可知,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进气状态、进气终了状态、残余废气系数、压缩 比、配气相位等。 (三)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1、进气终了压力P Pa=ps-Ap Δpa-—由于进气系统阻力而引起气体流动时的压降。 式中λ—管道阻力系数 p—进气状态下气体的密度(kgm3) 管道内气体流速(m/s)。 负荷变化时,汽油机和柴油机的进气终了压力P的变化不同,汽油机p随负荷变化显著,而 柴油机p基本不随负荷变化。P随使用工况(转速、负荷)的变化,决定了n,的变化,也直接关 系到内燃机的使用性能。 00%节流阀开度 ≤65节流阀开度 %节流阀开度 25%节流阀开度 2、进气终了温度T 进气终了温度T升高,7n下降。 影响进气终了温度T的主要因素有:转速、负荷、缸壁的冷却强度、进气温度 (1)负荷不变而转速增加时,由于新鲜充量与缸壁接触时间短,充量被加热少,T稍有上升。 (2〕转速不变而负荷增加时,缸壁温度升高,T也随之升高←
对于非增压发动机,用流量计测量内燃机吸入的总充气量V(m 3 /h),理论充气量Vah为 3 60 0.03 ( / ) 1000 2 h ah h V n V i inV m = ×= h 因此, v ah V V η = (二)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1 1 1 a s v a s p T Tp r ε η ξ ε = ⋅⋅⋅ − + ξ 为考虑排气迟后角影响的系数。 总结:由上式可知,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进气状态、进气终了状态、残余废气系数、压缩 比、配气相位等。 (三)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1、进气终了压力 a p a s a p = −Δ p p a Δp ——由于进气系统阻力而引起气体流动时的压降。 2 (Pa) 2 a v p ρ Δ = λ 式中 λ ——管道阻力系数; ρ ——进气状态下气体的密度(kg/m3 ); v ——管道内气体流速(m/s)。 负荷变化时,汽油机和柴油机的进气终了压力 a p 的变化不同,汽油机 a p 随负荷变化显著,而 柴油机 a p 基本不随负荷变化。 a p 随使用工况(转速、负荷)的变化,决定了ηv 的变化,也直接关 系到内燃机的使用性能。 2、进气终了温度Ta 进气终了温度Ta 升高,ηv 下降。 影响进气终了温度Ta 的主要因素有:转速、负荷、缸壁的冷却强度、进气温度。 (1)负荷不变而转速增加时,由于新鲜充量与缸壁接触时间短,充量被加热少,Ta 稍有上升。 (2)转速不变而负荷增加时,缸壁温度升高,Ta 也随之升高。 4
(3)缸壁冷却强度越小,则温度越高,新鲜充量T越大。 3、压缩比E 对于非增压发动机,E增加,气缸内残余废气量相对减少,n增加。 对于增压发动机,由于扫气而使余隙容积内充满新鲜工质,所以E减小,充气效率η增加 4、残余废气系数y 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y=0.03~0.06 四冲程增压柴油机y=0.00-0.03 四冲程汽油机y=006-0.16 当排气终了废气压力高时,残余废气密度增加,y上升,使η,下降。 5、配气相位 6、进气状态 进气温度升高,进气压力下降,均使进气密度减小,因此,进气量减少。 (四)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1、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1)增大进气门直径,配置适当大小的排气门。 (2)采用多气门结构 (3)改善进气门和阀座处的流体动力性能 2、减少整个进气管道对气流的阻力 (1)合理选用空气滤清器。 (2)减小进气管和缸盖上进气道的表面粗糙度,避免急转弯及流通截面突变,保证足够的流通 截面。 3、减少对新鲜充量的热传导 避免对进气管加热,增压内燃机组织燃烧室扫气、采用油冷活塞 4、减少排气系统对气流的阻力 5、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合理程度的评定 (1)提高充气效率以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靠调整进气迟闭角达到) (2)合适的充气效率特性以适应发动机扭矩特性的需要。(靠调整进气迟闭角达到) (3)较小的换气损失以保证发动机的经济性能。(主要依赖于合适的排气提前角 (4)必然的燃烧室扫气作用以保证高温零件的热负荷得以适当降低,达到可靠运转。(合理选 气门叠开角) (5)合适的排气温度。(合理选定气门叠开角) (6)降低噪声及排气污染。(综合考虑) 在进排气门开闭的四个角度中,进气门迟闭角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最大。 五、配气相位 定义: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间。 (一)进气门的配气相位 、进气提前角a一一从进气门开始开启到活塞顶到达上止点对应的曲轴转角
(3)缸壁冷却强度越小,则温度越高,新鲜充量 越大。 Ta 3、压缩比ε 对于非增压发动机,ε 增加,气缸内残余废气量相对减少,ηv 增加。 对于增压发动机,由于扫气而使余隙容积内充满新鲜工质,所以ε 减小,充气效率ηv 增加。 4、残余废气系数γ 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γ =0.03~0.06 四冲程增压柴油机γ =0.00~0.03 四冲程汽油机γ =0.06~0.16 当排气终了废气压力高时,残余废气密度增加,γ 上升,使ηv 下降。 5、配气相位 6、进气状态 进气温度升高,进气压力下降,均使进气密度减小,因此,进气量减少。 (四)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1、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1)增大进气门直径,配置适当大小的排气门。 (2)采用多气门结构 (3)改善进气门和阀座处的流体动力性能 2、减少整个进气管道对气流的阻力 (1)合理选用空气滤清器。 (2)减小进气管和缸盖上进气道的表面粗糙度,避免急转弯及流通截面突变,保证足够的流通 截面。 3、减少对新鲜充量的热传导 避免对进气管加热,增压内燃机组织燃烧室扫气、采用油冷活塞 4、减少排气系统对气流的阻力 5、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合理程度的评定: (1)提高充气效率以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靠调整进气迟闭角达到) (2)合适的充气效率特性以适应发动机扭矩特性的需要。(靠调整进气迟闭角达到) (3)较小的换气损失以保证发动机的经济性能。(主要依赖于合适的排气提前角) (4)必然的燃烧室扫气作用以保证高温零件的热负荷得以适当降低,达到可靠运转。(合理选定 气门叠开角) (5)合适的排气温度。(合理选定气门叠开角) (6)降低噪声及排气污染。(综合考虑) 在进排气门开闭的四个角度中,进气门迟闭角对充气效率的影响最大。 五、配气相位 定义: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开闭时刻和开启持续时间。 (一)进气门的配气相位 1、进气提前角α —一从进气门开始开启到活塞顶到达上止点对应的曲轴转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