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 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 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 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 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 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 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 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 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 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 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 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 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 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 已经集中出现 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 期性。我们党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 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 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 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 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 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 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 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 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 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 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 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 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 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 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 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 已经集中出现。 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 期性。我们党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 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整个自然界的环境,人 就不可能生存、繁衍。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的自我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 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 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2006年4月中旬,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 的环保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落实 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 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 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 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髙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展望“十一五”,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 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的 极端紧迫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促进经济与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呢? 一是要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倡导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 费模式。要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调整和改造不利于环保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环境伦 理、环境文化宣传,培育环境友好的理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养成做 起,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努力形成人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责出力的良 好风尚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无论是研制、引进节能技术,还是治理环境污染,都需要投入, 早投入事半功倍,晚投入花费翻倍。要加大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的投入 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 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能够使资源、环境、发展保持协调 前进。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保工作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整个自然界的环境,人 就不可能生存、繁衍。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的自我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 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 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 力。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2006年4月中旬,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 的环保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落实 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 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 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 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展望“十一五”,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 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的 极端紧迫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促进经济与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呢? 一是要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倡导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 费模式。要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调整和改造不利于环保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环境伦 理、环境文化宣传,培育环境友好的理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养成做 起,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努力形成人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责出力的良 好风尚。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无论是研制、引进节能技术,还是治理环境污染,都需要投入, 早投入事半功倍,晚投入花费翻倍。要加大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的投入; 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 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能够使资源、环境、发展保持协调 前进。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保工作
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还应当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制度、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推进体 制杋制改革,要发挥价格杠杄作用,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 四是要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近年来,资源环境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 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 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逐步完善“中央监察地方、地方监管单位、单位法人负 责”的监管体制。要提高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严厉査处造成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和案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学技术。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与创新, 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 境。可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 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我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行业建设济钢、宝钢、鞍本钢、攀钢、中铝、金川公司、江西铜业、鲁北化工等 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河北曹妃 甸、青海柴达木等若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 再生金属利用建设若干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示范企业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建设若干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建设若干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一循环经济的理念。由于循 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双重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 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 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还应当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制度、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推进体 制机制改革,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 四是要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近年来,资源环境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 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 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逐步完善“中央监察地方、地方监管单位、单位法人负 责”的监管体制。要提高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造成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和案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学技术。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 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与创新, 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 境。可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 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我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行业 建设济钢、宝钢、鞍本钢、攀钢、中铝、金川公司、江西铜业、鲁北化工等 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河北曹妃 甸、青海柴达木等若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 再生金属利用 建设若干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示范企业。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 建设若干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 建设若干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由于循 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双重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 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 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循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循环经济毕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一五” 规划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岀了明确部署,提岀 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要求。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从工作上说,要大 力宣传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倾向。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 指导原则。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 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立法 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并抓紧制定相关专项法规。国家发改委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 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通过 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避免“竭泽而渔”的做法,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深度阅读 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人民日报》2006年4 月19日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年 12月3日 相关链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2006-09-14第16版) 连载五: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 的江苏!但再看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又会感到迷惑: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 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 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
我国的循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循环经济毕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一五” 规划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 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要求。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从工作上说,要大 力宣传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倾向。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 指导原则。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 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立法 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并抓紧制定相关专项法规。国家发改委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 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通过 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避免“竭泽而渔”的做法,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深度阅读 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人民日报》2006年4 月19日。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年 12月3日。 相关链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 (2006-09-14 第 16 版) 连载五: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 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 的江苏!但再看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又会感到迷惑: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 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 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
来一架空中客车A一380!事实告诉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 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 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 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 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2 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 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 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 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 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 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 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 目标,那么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 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 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
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事实告诉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 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 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 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 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2 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 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 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 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 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 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 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 目标,那么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 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 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