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 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 务 防洪减灾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 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 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 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 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 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 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 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 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 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 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 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 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
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 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 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 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 务。 防洪减灾 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 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 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 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 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 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 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 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 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 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 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 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 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 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给群众带来的实惠远不止这些,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方 面面的好处。可以期待,未来五年,我们将拥有更加宽裕的生活、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更 加优美的人居环境。这将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怎样使“十一五”规划从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十一五”规划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热切期盼,无疑是顺民 心、合民意的一个好规划。但人们担心的是,规划能不能真正落实,会不会是“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纸上画画”? 落实好“十一五”规划,首先是让这个规划进一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06 年“两会”后,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推出了“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 前景”、“经典中国·落实‘十一五”等系列报道,在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方面取得了 明显成效。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让广大 干部群众了解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真正理解它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关注民生 的规划,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工作部署上来。 落实“十一五”规划,关键是要有体制机制作保障。在规划纲要的许多亮点中,有 点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机制。对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调 整和完善经济政策、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规划专门作出了安排。哪一些目标和任务主 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哪一些主要通过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来实施,哪一些是政 府的承诺,哪一些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来落实,都一一明确说明。规划还第一次 把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种不同的属性,约東性指标要进行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有的 还要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这有利于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有利于增强规划的可操作 性,也有利于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和政绩考核体系 实现“十一五”目标,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贡献才智。我们每个人既是“十 五”规划的受益者,也是未来五年宏伟蓝图的实施者,都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身做 起,立足本职岗位,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增砖添瓦,多作贡献。只有大家都来关注规划 的实施,参与规划目标的落实,“十一五”规划才不会落空 有位网民对“十一五”规划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一篇大文章,一个好方向。这表达 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十一五”发展前景的信心。如果说“十五”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世纪 新阶段的征程上跨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期间将在科学 发展的轨道上迈出更为豪迈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雄厚的基 础。 五”规划指标的两种属性 “十一五”规划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给群众带来的实惠远不止这些,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方 面面的好处。可以期待,未来五年,我们将拥有更加宽裕的生活、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更 加优美的人居环境。这将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怎样使“十一五”规划从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十一五”规划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热切期盼,无疑是顺民 心、合民意的一个好规划。但人们担心的是,规划能不能真正落实,会不会是“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纸上画画”? 落实好“十一五”规划,首先是让这个规划进一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06 年“两会”后,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推出了“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 前景”、“经典中国·落实‘十一五’”等系列报道,在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方面取得了 明显成效。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让广大 干部群众了解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真正理解它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关注民生 的规划,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工作部署上来。 落实“十一五”规划,关键是要有体制机制作保障。在规划纲要的许多亮点中,有 一点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机制。对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调 整和完善经济政策、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规划专门作出了安排。哪一些目标和任务主 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哪一些主要通过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来实施,哪一些是政 府的承诺,哪一些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来落实,都一一明确说明。规划还第一次 把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种不同的属性,约束性指标要进行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有的 还要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这有利于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有利于增强规划的可操作 性,也有利于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和政绩考核体系。 实现“十一五”目标,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贡献才智。我们每个人既是“十一 五”规划的受益者,也是未来五年宏伟蓝图的实施者,都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身做 起,立足本职岗位,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增砖添瓦,多作贡献。只有大家都来关注规划 的实施,参与规划目标的落实,“十一五”规划才不会落空。 有位网民对“十一五”规划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一篇大文章,一个好方向。这表达 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十一五”发展前景的信心。如果说“十五”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世纪 新阶段的征程上跨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期间将在科学 发展的轨道上迈出更为豪迈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雄厚的基 础。 “十一五”规划指标的两种属性 “十一五”规划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
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 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 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 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深度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 06年3月16日电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 日
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 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 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 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深度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 06年3月16日电。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 2日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歷的至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5年1200年1年均增长(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18.226.17.5 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3985192706.6 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0.343.3 [3 济服务业就业比重(%) 31335.3 构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3207 城镇化率(‰) 47 全国总人口(万人) 130756136000<8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人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8) 资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5050.05 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5.860[42] 境 耕地保有量(亿公顷) 1.221.2 0.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82[10] 森林覆盖率(‰) 20 [1.8]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59 [05] 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灌盖人数亿人)1.14223 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3.5>80|>565 务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4500] 民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5001 生|城镇登记失业率(常) 4.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4931390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4150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为2005年价格;带[]的为五 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人民日报》(2006-09-12第16版)
《人民日报》 (2006-09-12 第 16 版)
理论热点连载三: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开春,200多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北京,参加中央举办的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共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计。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 话,全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3月份召开的十届 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 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 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 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 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新农村建设意义何在?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 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 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 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世公认的成就。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 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 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 因病致贫。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 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 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
理论热点连载三: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开春,200多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北京,参加中央举办的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共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计。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 话,全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3月份召开的十届 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 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 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 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 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新农村建设意义何在?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 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 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 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世公认的成就。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 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 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 因病致贫。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 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 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