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人民日报》 年 2月2日 秋石:《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观》,《求是》 05年第21期。 《人民日报》(2006-09-1第16版) 理论热点连载二: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一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为“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 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 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如何理解“十一五”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十五”发展成 就、科学分析“十一五”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十五”时期是不平凡 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 持续较快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 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这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使“十一五”发展切切实实地站在 个新起点上 一是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通过“十五”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 的共识,而且正在转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十 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为推 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导 二是站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我们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 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为18.23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倍;财政收入达到3.5万亿元,比 2000年增长1.4倍。“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人民日报》2005年1 2月2日。 秋石:《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观》,《求是》2005年第21期。 《人民日报》 (2006-09-11 第 16 版) 理论热点连载二: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为“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一 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 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如何理解“十一五”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十五”发展成 就、科学分析“十一五”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十五”时期是不平凡 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 持续较快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 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这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使“十一五”发展切切实实地站在一 个新起点上。 一是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通过“十五”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 的共识,而且正在转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十 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为推 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 导。 二是站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我们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 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为18.23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倍;财政收入达到3.5万亿元,比 2000年增长1.4倍。“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
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优化, 进一步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内在活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 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十 五”进一步解决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四是站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 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践中逐步落实。“十五”期间取得的社会发 展成就,为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 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 出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成长中的烦恼,一个国家也有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靠成长 消除,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更加努力。落实“十 五”规划,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 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是怎样勾画发展蓝图的 “十一五”规划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 到“十一五”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上,具体化为“六个必须”的原则和“六个立足 的政策导向。这样,就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上 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上。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的发 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以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经济增长等9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 这些目标,立足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立足”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三、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
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优化, 进一步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内在活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 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十 一五”进一步解决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四是站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 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践中逐步落实。“十五”期间取得的社会发 展成就,为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 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 出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成长中的烦恼,一个国家也有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靠成长 消除,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更加努力。落实“十一 五”规划,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 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是怎样勾画发展蓝图的? “十一五”规划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 到“十一五”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上,具体化为“六个必须”的原则和“六个立足” 的政策导向。这样,就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上, 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上。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的发 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以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经济增长等9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 这些目标,立足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立足” 一、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二、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三、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
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岀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5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 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 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硏究基地和重点中医 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 务 防洪减灾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 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 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 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 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 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 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 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 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 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 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 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 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
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 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 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 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 务。 防洪减灾 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 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 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 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 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 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 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 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 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 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 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 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 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 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 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 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岀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 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 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 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 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 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 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 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 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 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 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 5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 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 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 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 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 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 点等。 社会福利 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