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家族累世为官,家世非 常显赫。中世由于无辜的罪名,被贬谪到了条支,改名换姓隐居下来。不过祖先 从穷蝉到舜的时代,五代人都是老百姓,名声没有多显赫,真是令人叹惜。唐代 神龙(唐中宗年号)年初,从条支逃回四川,又对着李树生下了伯阳(伯阳,即 老子。李耳字伯阳,号老聃。李姓人奉老子为祖先。此用老子代指李白)。孩子 生下来的那天晚上(惊姜,用《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生郑庄公的典故),长庚 星(又称太白星)进入梦境,所以生下来就命名为“白”,用“太白”来作字。 世人都称这孩子是太白星的精灵,的确如此。 (这孩子生下来后,)不读那些不是圣贤写的书,耻于写那些淫词滥调,所以他 说的话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从夏、 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继承并且赶上了屈原、宋玉,超过了杨雄 和司马相如。千年以来,超出绝伦的人,只有李白先生一人。所以王公贵族纷纷 倾倒于他,名流也纷纷与他交游:学子们纷纷向他学习,就像鸟儿拥戴凤凰一般。 卢黄门说:“陈拾遗(陈子昂)提倡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 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 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古人今人的文集,都没人看了, 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祖皇帝下诏,征招李白到宫廷中(金马,汉朝宫殿之 门列置金马,故称金马门。喻指朝廷),皇帝亲自下阶迎接,如同是见了绮、皓 (指商山四皓,汉代著名贤人)。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 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 样?”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 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妒忌贤才能人, 造谣诽谤: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他。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度, 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雄才大略)。撰写的诗歌,多次声称要隐居(晋谢安隐居东 山,后来重新做官。成语“东山再起”即用此典故)。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 人一并自称为“饮中八仙”,(贺知章等)称李白是谪仙人。朝中官员赋谪仙 之类的诗歌多至数百首,大多是写李白不得意的事。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 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于是到从祖(从祖,俗称“叔公”)时 任陈留采访大使的李彦允那儿,请北海高天师在齐州紫极宫给李白授道箓。打算 东归蓬莱,跟随神仙一起在丹丘驾车云游而已。(屈原《楚辞·远游》“仍羽人 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李阳冰的序化用了这两句话。意思是:追随神仙 于丹丘啊,留在那长生不死的地方。) 我李阳冰在当涂(当涂,安徽县名)任职,当官不是我内心所喜欢的,李白不以 我处在偏僻之地而忘记我,来与我同舟欢游。正准备卸任时,李白却患了重病。 他写有书稿上万卷,还没有好好编辑。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我,让我给他写篇序言 我想:评论《诗经》的精义,我比不上卜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阐明 《春秋》的微言大义,我惭愧比不上杜预(杜预,晋人,曾注《左传》)。(引 用这两个典故意思是我李阳冰不敢对李白的作品妄作评论) 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 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序文写于宝应(唐代宗年号, 762年)元年十一月乙酉日
【文言文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家族累世为官,家世非 常显赫。中世由于无辜的罪名,被贬谪到了条支,改名换姓隐居下来。不过祖先 从穷蝉到舜的时代,五代人都是老百姓,名声没有多显赫,真是令人叹惜。唐代 神龙(唐中宗年号)年初,从条支逃回四川,又对着李树生下了伯阳(伯阳,即 老子。李耳字伯阳,号老聃。李姓人奉老子为祖先。此用老子代指李白)。孩子 生下来的那天晚上(惊姜,用《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生郑庄公的典故),长庚 星(又称太白星)进入梦境,所以生下来就命名为“白” ,用“太白” 来作字。 世人都称这孩子是太白星的精灵,的确如此。 (这孩子生下来后,)不读那些不是圣贤写的书,耻于写那些淫词滥调,所以他 说的话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从夏、 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继承并且赶上了屈原、宋玉,超过了杨雄 和司马相如。千年以来,超出绝伦的人,只有李白先生一人。所以王公贵族纷纷 倾倒于他,名流也纷纷与他交游;学子们纷纷向他学习,就像鸟儿拥戴凤凰一般。 卢黄门说:“陈拾遗(陈子昂)提倡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 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靡之风。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 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古人今人的文集,都没人看了, 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相抗衡啊。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祖皇帝下诏,征招李白到宫廷中(金马,汉朝宫殿之 门列置金马,故称金马门。喻指朝廷),皇帝亲自下阶迎接,如同是见了绮、皓 (指商山四皓,汉代著名贤人)。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 吃,对李白说:“你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 样?” 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 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妒忌贤才能人, 造谣诽谤;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他。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度, 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雄才大略)。撰写的诗歌,多次声称要隐居(晋谢安隐居东 山,后来重新做官。成语“东山再起” 即用此典故)。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 人一并自称为“饮中八仙” ,(贺知章等)称李白是谪仙人。朝中官员赋谪仙 之类的诗歌多至数百首,大多是写李白不得意的事。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 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于是到从祖(从祖,俗称“叔公” )时 任陈留采访大使的李彦允那儿,请北海高天师在齐州紫极宫给李白授道箓。打算 东归蓬莱,跟随神仙一起在丹丘驾车云游而已。(屈原《楚辞•远游》“仍羽人 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李阳冰的序化用了这两句话。意思是:追随神仙 于丹丘啊,留在那长生不死的地方。) 我李阳冰在当涂(当涂,安徽县名)任职,当官不是我内心所喜欢的,李白不以 我处在偏僻之地而忘记我,来与我同舟欢游。正准备卸任时,李白却患了重病。 他写有书稿上万卷,还没有好好编辑。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我,让我给他写篇序言。 我想:评论《诗经》的精义,我比不上卜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阐明 《春秋》的微言大义,我惭愧比不上杜预(杜预,晋人,曾注《左传》)。(引 用这两个典故意思是我李阳冰不敢对李白的作品妄作评论) 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 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序文写于宝应(唐代宗年号, 762 年)元年十一月乙酉日
永王李嶙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 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今山 西太原)曾见郭子仪,郭偷偷地称他奇特。当时郭子仪犯法,应受处法,李白救 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以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 之罪,于是他得免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 阳(今江西九江),因为某一件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 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 有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 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 多岁 18.(2014四川,10,8分)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分) 译文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分) 译文 [答案]18.(8分)(1)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 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2)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 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解析]18.(1)咨嗟:赞叹。逮:及,达到 (2)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高看,高视。见:表被动,译为“被” 19.(2014天津,13,8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 译文 (2)乡里人皆欷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 译文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 译文 [答案]19.(8分)(1)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 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2)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3)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 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解析]19.(1)条:分条列举。上:上书。击节:形容赞赏。 (2)皆:都。欷:哽咽叹息。涕:眼泪。斯:这。辈:这些人。(3)故:所以。补:弥 补。救:补救。于:对。生民:百姓 20.(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 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答案]20.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 德、言行一致。(2分。每点1分)
永王李嶙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 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今山 西太原)曾见郭子仪,郭偷偷地称他奇特。当时郭子仪犯法,应受处法,李白救 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以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 之罪,于是他得免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 阳(今江西九江),因为某一件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 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 有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 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 多岁。 18. (2014 四川,10,8 分)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4 分) 译文: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4 分) 译文: [答案] 18.(8 分)(1)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 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2)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 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解析] 18.(1)咨嗟:赞叹。逮:及,达到。 (2)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高看,高视。见:表被动,译为“被”。 19. (2014 天津,13,8 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 分) 译文: (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 分) 译文: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 分) 译文: [答案] 19.(8 分)(1)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 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2)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3)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 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解析] 19.(1)条:分条列举。上:上书。击节:形容赞赏。 (2)皆:都。欷歔:哽咽叹息。涕:眼泪。斯:这。辈:这些人。(3)故:所以。补:弥 补。救:补救。于:对。生民:百姓。 20.(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 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答: ▲ [答案] 20.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 德、言行一致。(2 分。每点 1 分)
[解析]20.本题考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 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进行分析即可 21.(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 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 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 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基学取土利禄之途二开为其学者以为进 趋富贵血已基宣有失犹奉血丕敢稍违之其得亦丕知其 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直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答案]21.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 /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6分) [解析]21.本题考査断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了解语段大意,然后结合虚词 关联词等标志进行分析。 22.(2014江苏,20-23,10分)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 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1.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1分) 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 [答案]22.20.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1.洛阳 22.C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 等信息综合判定为《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 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解析]22.20.本题考査断句的能力。注意结合全段,理清人物关系,进而理解句 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即蔡琰,“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 21.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 的东汉末年的“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 22.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①“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 民歌《木兰诗》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 ②“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 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以蔡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 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③“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而“董卓既诛,伯喈乃 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卓所驱虏入
[解析] 20.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 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 进行分析即可。 21.(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 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6 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 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 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 利 禄 之 途 一 开 为 其 学 者 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 其 言 有 失 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 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 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答案] 21.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 /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6 分) [解析] 2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了解语段大意,然后结合虚词、 关联词等标志进行分析。 22.(2014 江苏,20-23,10 分)阅读材料,完成 20—23 题。(10 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3 处)(3 分) 21.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____________。(限填城市名)(1 分) 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 分)(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答: [答案] 22.20.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1.洛阳 22.C 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 等信息综合判定为《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 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解析] 22.20.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注意结合全段,理清人物关系,进而理解句 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即蔡琰,“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 21.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 的东汉末年的“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 22. 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①“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 民歌《木兰诗》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 ②“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 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以蔡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 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③“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而“董卓既诛,伯喈乃 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卓所驱虏入
胡”,可见蔡琰的生活经历时间与拟作中的时间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 定《后汉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 [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 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 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 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 两首诗中竟然说被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 拟作的作者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 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 23.(2014江苏,6-9,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 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 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 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 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 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 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 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 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 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 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 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 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D.不敢倦,不敢爱, 不敢肆 爱:吝啬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 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胡”,可见蔡琰的生活经历时间与拟作中的时间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 定《后汉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 [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 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 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 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 两首诗中竟然说被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 拟作的作者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 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 23.(2014 江苏,6-9,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 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 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 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 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 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 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 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 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 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 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 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 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 不敢肆 爱:吝啬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 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 分)
[答案]23.6.B 7.B 8.(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 担了 (②)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9.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23.6.责:要求 7.表祈使,译为“可要”“当”;其余三项均为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些” 8.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1)若:至于。为:表被动,被。薄世:浮薄的世 人。当:承担。(2)亟:尽快。知道:古今异义,此处应为“精通学问之道”。诸: 兼词,相当于“之于”。乏:缺乏。 9.本题考査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答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章 第一段说到“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暗示出作者不愿当老师的两个 原因:避名、忧实,即有意回避老师之名,担忧自己实力不足。第三段提到“以其 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即强调两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样, 就可以概括出拒绝做其老师的三个原因了。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收到了你的书信,谈论为师之道,还责怪我写下《师友箴》和《答 韦中立书》,想改变我不做老师的想法,而委屈你自己来做我的弟子。我所写的那 两篇文章,它们的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所回避的是(做老师的)名称,所担忧的是 做老师的实力,实力一天也不能忘记。我暂且作歌(《师友箴》)来作为(对自己的) 告诫,做事情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谨慎不敢闲散,还不敢自认为有可 以做他人老师的东西。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 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水平不足以做老师,外在的嘲笑谩骂也不能够承 受,即使大家都真诚地来逼迫我,我拿你怎么办呢?内在实力的重要性,在那两篇 文章中都有说到,希望你能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见解不会超出这些。 你所说的孔子的说法,难道很容易吗?孔子是可以学习但不能跟着做的。学习到了 最高境界,这就是(又一个)孔子了;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却要做孔子的事情(为师之 事),就如同宋襄公喜欢称霸而使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孔子(为师)岂是那么 容易说的?马融、郑玄,这两个人只是学习章句的老师罢了。当今之世本来就有不 少学习章句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要那样,我很高兴地寄希望于你 了。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来以此作为老师,本来就是我们这些人所做 的。我的才能和勇敢比不上韩愈,所以不愿意做他人的老师。人的见解有同有异, 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人,也不正确。我所拒绝的,是老师 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些(拜师的)礼节。如果是拿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 文辞方面的问题,有来询问我的,我哪里曾经怒目闭口过呢? 你的文章很是流畅旷远,气势恢宏,就如开辟一条大路将要(驾车)快速奔驰。加固 马车,喂肥骏马,加长马鞭,调整好六根缰绳,行走在大道中间,直达大都市。除了 这些,你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 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很快到来,能整天与你交谈,不敢倦怠,不敢吝啬,不敢放 纵。假如能除去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各自有余的来交换各自不足的 也可以互相来做老师。如能这样,没有世俗的名头之累而又能对自己有益,自古至 今没有喜好道理而回避这些的。柳宗元回复
答: [答案] 23.6.B 7.B 8.(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 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9.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 23.6.责:要求。 7.表祈使,译为“可要”“当”;其余三项均为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些”。 8.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1)若:至于。为:表被动,被。薄世:浮薄的世 人。当:承担。(2)亟:尽快。知道:古今异义,此处应为“精通学问之道”。诸: 兼词,相当于“之于”。乏:缺乏。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答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章 第一段说到“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暗示出作者不愿当老师的两个 原因:避名、忧实,即有意回避老师之名,担忧自己实力不足。第三段提到“以其 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即强调两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样, 就可以概括出拒绝做其老师的三个原因了。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收到了你的书信,谈论为师之道,还责怪我写下《师友箴》和《答 韦中立书》,想改变我不做老师的想法,而委屈你自己来做我的弟子。我所写的那 两篇文章,它们的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所回避的是(做老师的)名称,所担忧的是 做老师的实力,实力一天也不能忘记。我暂且作歌(《师友箴》)来作为(对自己的) 告诫,做事情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谨慎不敢闲散,还不敢自认为有可 以做他人老师的东西。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 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水平不足以做老师,外在的嘲笑谩骂也不能够承 受,即使大家都真诚地来逼迫我,我拿你怎么办呢?内在实力的重要性,在那两篇 文章中都有说到,希望你能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见解不会超出这些。 你所说的孔子的说法,难道很容易吗?孔子是可以学习但不能跟着做的。学习到了 最高境界,这就是(又一个)孔子了;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却要做孔子的事情(为师之 事),就如同宋襄公喜欢称霸而使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孔子(为师)岂是那么 容易说的?马融、郑玄,这两个人只是学习章句的老师罢了。当今之世本来就有不 少学习章句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要那样,我很高兴地寄希望于你 了。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来以此作为老师,本来就是我们这些人所做 的。我的才能和勇敢比不上韩愈,所以不愿意做他人的老师。人的见解有同有异, 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人,也不正确。我所拒绝的,是老师 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些(拜师的)礼节。如果是拿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 文辞方面的问题,有来询问我的,我哪里曾经怒目闭口过呢? 你的文章很是流畅旷远,气势恢宏,就如开辟一条大路将要(驾车)快速奔驰。加固 马车,喂肥骏马,加长马鞭,调整好六根缰绳,行走在大道中间,直达大都市。除了 这些,你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 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很快到来,能整天与你交谈,不敢倦怠,不敢吝啬,不敢放 纵。假如能除去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各自有余的来交换各自不足的, 也可以互相来做老师。如能这样,没有世俗的名头之累而又能对自己有益,自古至 今没有喜好道理而回避这些的。柳宗元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