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totle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亞氏年青時曾於柏拉圖的學院(Academy)親炙柏拉圖二十 年之久,直到柏氏去世為止,柏拉圖度對亞里斯多德有很大的影樱,之後亞氏發展其思想, 逐漸形成批評柏氏學說的觀點,亞氏更有經典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氏在哲學及(生物)科學都有很大的貢獻,這裹主要介紹他在邏輯(logC)及形而上學 (metaphysics)兩方面的思想。亞氏是第一位以邏輯為一特殊科學,並發現推理的基本形式(特 別是三段論證syllogism)的哲學家,Copleston即說:「這是他的永恒成就之一,單以這一項 貢獻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4這評價十分正確。亞氏在邏輯主要成就包括主謂命題 (statement in subject--predicate form)及開於此類命題的邏輯推理方法,特別是三段論證 (syllogism)。所謂「命題」就是可言真(true)或假(false)的句子,例如「蘇格拉底是人」,這 是真的命題:至於問句「我的書在那裹?」就不是命題了,它並沒有真假的意義可言。邏輯 只討論命題,因它有真假可言。亞氏認為命題基本是由主詞(subject)與謂詞(predicate)構成的, 主詞是命題所描述的事物或主題,謂詞則是論謂或描述主詞的詞語,例如命題「這朵花是白 的」,「這朵花」是主詞,「白」就是描述「這朵花」的謂詞。亞氏跟著提出四種較複雜的 主謂命題,它們都具有以下結構:量詞一主詞一繁詞一謂詞。這裹我們以符號S及P分別 表示主詞及謂詞:繁詞有兩種:「是」或「不是」:量詞亦有兩種:「所有」(l)或「有」 (some)。四種主謂命題是:(A)所有S是P(或凡S是P),例如「凡人是動物」:(E)凡S 不是P,例如「凡貓不是狗」:(①有S是P,例如「有花是白的」:(O)有S不是P,例如 「有花不是白的」。然後亞氏討論這類主謂命題的邏輯推理方法,所謂「邏輯推論」,即指 由前提推導出結論的對確(valid)的方法,在這種對確推論中,若前提為真,則結論亦必然地 真。關於推論,亞氏特別討論三段論證,這是由兩個(主謂命題為)前提推出(主謂式)結論的 方法,例如:()凡人皆會死,()凡孔子的後代是人:因此凡孔子的後代皆會死。若寫成普 遍的形式,則是:(①凡M是P,(D凡S是M:因此凡S是P。這裹①及()是兩個前提,若 這兩個前提為真,則以上推出的結論(凡S是P)亦必然地真,因此這個三段論證是對確的。 由此主謂命題的邏輯思想,亞氏進一步發展他的形上學(metaphysics)的「實體一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思想,特别是第一實體(ousia,primary substance)與第二實體(secondary substance)的思想,暂時我們可以實存的個體(如蘇格拉底或這朵花)為第一實體(ousia),個體 之本質(essence,eidos)或共相(Idea)為第二實體(如人就是蘇格拉底的本質)。進一步說,在形 上學或存有論中,唯有(實存的)個體才是真正的主詞或真正的實體,例如我們可以說「蘇格 拉底是人」,蘇格拉底是主詞,人是謂詞來論謂蘇格拉底的:但我們不能說「人是蘇格拉底」, 以蘇格拉底為謂詞來論謂其他事物。對於亞里斯多德,第一實體或ousia才是唯一的真實個 體,他是這樣了解第一實體:「實體,在這個詞最真實、最根本、最確定的意義上,既不是 述說一個主體的謂項(predicate of a subject),也不在一個主體中出現(present in a subject)。」 [S]以上的「主體的謂项」亦即是邏輯上「主詞的謂詞」的意思,因此第一實體或ousia不能 是謂詞,它只能是主詞:至於「在主體中出現」就是「不可能離開論及的主體而存在」[6], 因此「在主體中出現」的束西就是依附的存在或「依附體」(accident)。這裹的意思是說,有 些束西沒有獨立的存在性(independent existence),它們若不是論述主體的謂項,那麼就是依
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亞氏年青時曾於柏拉圖的學院(Academy)親炙柏拉圖二十 年之久,直到柏氏去世為止,柏拉圖實對亞里斯多德有很大的影響,之後亞氏發展其思想, 逐漸形成批評柏氏學說的觀點,亞氏更有經典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氏在哲學及(生物)科學都有很大的貢獻,這裏主要介紹他在邏輯(logic)及形而上學 (metaphysics)兩方面的思想。亞氏是第一位以邏輯為一特殊科學,並發現推理的基本形式(特 別是三段論證 syllogism)的哲學家,Copleston 即說:「這是他的永恒成就之一,單以這一項 貢獻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4]這評價十分正確。亞氏在邏輯主要成就包括主謂命題 (statement in subject-predicate form)及關於此類命題的邏輯推理方法,特別是三段論證 (syllogism)。所謂「命題」就是可言真(true)或假(false)的句子,例如「蘇格拉底是人」,這 是真的命題;至於問句「我的書在那裏?」就不是命題了,它並沒有真假的意義可言。邏輯 只討論命題,因它有真假可言。亞氏認為命題基本是由主詞(subject)與謂詞(predicate)構成的, 主詞是命題所描述的事物或主題,謂詞則是論謂或描述主詞的詞語,例如命題「這朵花是白 的」,「這朵花」是主詞,「白」就是描述「這朵花」的謂詞。亞氏跟著提出四種較複雜的 主謂命題,它們都具有以下結構:量詞─主詞─繫詞─謂詞。這裏我們以符號 S 及 P 分別 表示主詞及謂詞;繫詞有兩種:「是」或「不是」;量詞亦有兩種:「所有」(all)或「有」 (some)。四種主謂命題是:(A) 所有 S 是 P (或 凡 S 是 P),例如「凡人是動物」;(E) 凡 S 不是 P,例如「凡貓不是狗」;(I) 有 S 是 P,例如「有花是白的」;(O) 有 S 不是 P,例如 「有花不是白的」。然後亞氏討論這類主謂命題的邏輯推理方法,所謂「邏輯推論」,即指 由前提推導出結論的對確(valid)的方法,在這種對確推論中,若前提為真,則結論亦必然地 真。關於推論,亞氏特別討論三段論證,這是由兩個(主謂命題為)前提推出(主謂式)結論的 方法,例如:(i)凡人皆會死,(ii)凡孔子的後代是人;因此凡孔子的後代皆會死。若寫成普 遍的形式,則是:(i)凡 M 是 P,(ii)凡 S 是 M;因此凡 S 是 P。這裏(i)及(ii)是兩個前提,若 這兩個前提為真,則以上推出的結論(凡 S 是 P)亦必然地真,因此這個三段論證是對確的。 由此主謂命題的邏輯思想,亞氏進一步發展他的形上學(metaphysics)的「實體─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思想,特別是第一實體(ousia, primary substance)與第二實體(secondary substance)的思想,暫時我們可以實存的個體(如蘇格拉底或這朵花)為第一實體(ousia),個體 之本質(essence, eidos)或共相(Idea)為第二實體(如人就是蘇格拉底的本質)。進一步說,在形 上學或存有論中,唯有(實存的)個體才是真正的主詞或真正的實體,例如我們可以說「蘇格 拉底是人」,蘇格拉底是主詞,人是謂詞來論謂蘇格拉底的;但我們不能說「人是蘇格拉底」, 以蘇格拉底為謂詞來論謂其他事物。對於亞里斯多德,第一實體或 ousia 才是唯一的真實個 體,他是這樣了解第一實體:「實體,在這個詞最真實、最根本、最確定的意義上,既不是 述說一個主體的謂項(predicate of a subject),也不在一個主體中出現(present in a subject)。」 [5]以上的「主體的謂項」亦即是邏輯上「主詞的謂詞」的意思,因此第一實體或 ousia 不能 是謂詞,它只能是主詞;至於「在主體中出現」就是「不可能離開論及的主體而存在」[6], 因此「在主體中出現」的東西就是依附的存在或「依附體」(accident)。這裏的意思是說,有 些東西沒有獨立的存在性(independent existence),它們若不是論述主體的謂項,那麼就是依
附體:ousia絕不是這樣的。换言之,這暗示ousia是獨立自存的東西,亦意味著獨立自存的 個體。能論述ousia的謂項則是第二實體、本質、共相或屬性,由此導出亞氏「實體一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的形上思想,例如「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是ousia,人就是蘇氏的 本質或屬性。 跟著我們討論亞氏關於宇宙生成變化的思想。Ousa既是獨立自存又是自我同一的實體 [7],它如何能夠變化?這就是為甚麼亞氏提出第二實體或形式因(formal cause)的「本質進路」 (eidetic approach)。第二實體就是ousia或事物的本質(essence,.eidos)或形式,例如「人性」 就是一個嬰兒的本質,但對於要兒來說,這個「人性」的本質或共相只是潛能的(potential) 而不是現實的(actual):無論如何,這個嬰兒擁有了這個内在的、固有的、潛能的「人性」 本質作為形式因或目的因、作為一個内在的(immanent)原則,向著實現這個目的發展,此即 内在的圓滿自我實現(immanent entelechy),這就是亞氏字宙生成變化的「本質進路」。[8] 最後,我們不能不討論亞氏的神學思想。在亞氏的哲學,「神」是作為宇宙萬物生成變 化的終極原因而出現。宇宙充滿和諧的秩序,因此有一位設計者,祂就是神。另外,宇宙萬 物都在生成變化,例如太陽之所以能動,是因為有東西在推動它。推動太陽之物(或是被其 他物所動,()或不被其他物所動。若是後者,那就是一個不被其他物所動的推動者:若是 前者,就有其他推動者推動它,這樣結論是:或陷於無窮逆退(infinite regress),或有一個「不 被動的首動者」(prime unmoved mover)的存在,亞氏認為前者不可能發生,因此只有承認 prime unmoved mover的存在,這就是神[9]。亞氏認為神是永恒不變、純粹實現的(pure act), 即不含任何潛能(potential)成份,而是圆滿實現(actual)[若神含有潛能成份,那度由潛能到實 現,則上帝將是變化的]。作為prime unmoved mover,祂引發變化而本身並不變化,礼不以 動力因的方式來推動世界,[否則,神必將受到世界的反作用(reaction)而產生變化:因此亞 氏的上帝是純精神、非物質的,因物質是會變化的,而是以目的因(final cause)的方式來推 動世界,亞氏的神為萬物欲求的對象(object of desire),萬物均被祂的美善所吸引[IO]。神是 純粹的思想,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11]。 跟著我們討論亞氏與柏拉圖在思想上的區別。柏拉圖在現實的生减世界之上,指出理型 界的存在,現實的生减世界變動不居,我們對此不能有任何知識,理想的理型世界才是真實 的客觀實在(objective real reality),我們能夠認識理型,理型世界亦是真善美的最高價值統會, 現實世界的萬物都分享了理型,但它們只是理型的摹本(copy)[12]。亞氏郤認為柏拉圖分離 了理型與現實世界13],理型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亞氏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亞氏說:「實 體與實體所代表之物(that of which it is the substance)分立獨存,似乎是不可能的:理型既是 事物的實體,又怎能獨自存在呢?」[14]柏拉圖把現實事物看為理型的墓本與影像,真實的 理型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亞氏反對而認為理型是事物的本質(essence,.eidos)或(第二)實體, 它内在(immanent)於事物之中,儘管它可能是潛能的(potential),例如嬰兒具有「人性」的本 質,但此本質郤是潛能的。因此亞氏與柏拉圖不同,他重視這個現實遷流的經驗世界,認為 具體事物是真實的(實體或ousia),因此他發展了科學知藏,這些都是他與柏拉圖的主要分別, 亞氏哲學這方面有其正面的意義
附體;ousia 絕不是這樣的。換言之,這暗示 ousia 是獨立自存的東西,亦意味著獨立自存的 個體。能論述 ousia 的謂項則是第二實體、本質、共相或屬性,由此導出亞氏「實體─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的形上思想,例如「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是 ousia,人就是蘇氏的 本質或屬性。 跟著我們討論亞氏關於宇宙生成變化的思想。Ousia 既是獨立自存又是自我同一的實體 [7],它如何能夠變化?這就是為甚麼亞氏提出第二實體或形式因(formal cause)的「本質進路」 (eidetic approach)。第二實體就是 ousia 或事物的本質(essence, eidos)或形式,例如「人性」 就是一個嬰兒的本質,但對於嬰兒來說,這個「人性」的本質或共相只是潛能的(potential) 而不是現實的(actual);無論如何,這個嬰兒擁有了這個內在的、固有的、潛能的「人性」 本質作為形式因或目的因、作為一個內在的(immanent)原則,向著實現這個目的發展,此即 內在的圓滿自我實現(immanent entelechy),這就是亞氏宇宙生成變化的「本質進路」。[8] 最後,我們不能不討論亞氏的神學思想。在亞氏的哲學,「神」是作為宇宙萬物生成變 化的終極原因而出現。宇宙充滿和諧的秩序,因此有一位設計者,祂就是神。另外,宇宙萬 物都在生成變化,例如太陽之所以能動,是因為有東西在推動它。推動太陽之物(i)或是被其 他物所動,(ii)或不被其他物所動。若是後者,那就是一個不被其他物所動的推動者;若是 前者,就有其他推動者推動它,這樣結論是:或陷於無窮逆退(infinite regress),或有一個「不 被動的首動者」(prime unmoved mover)的存在,亞氏認為前者不可能發生,因此只有承認 prime unmoved mover 的存在,這就是神[9]。亞氏認為神是永恒不變、純粹實現的(pure act), 即不含任何潛能(potential)成份,而是圓滿實現(actual)[若神含有潛能成份,那麼由潛能到實 現,則上帝將是變化的]。作為 prime unmoved mover,祂引發變化而本身並不變化,祂不以 動力因的方式來推動世界,[否則,神必將受到世界的反作用(reaction)而產生變化;因此亞 氏的上帝是純精神、非物質的,因物質是會變化的],而是以目的因(final cause)的方式來推 動世界,亞氏的神為萬物欲求的對象(object of desire),萬物均被祂的美善所吸引[10]。神是 純粹的思想,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11]。 跟著我們討論亞氏與柏拉圖在思想上的區別。柏拉圖在現實的生滅世界之上,指出理型 界的存在,現實的生滅世界變動不居,我們對此不能有任何知識,理想的理型世界才是真實 的客觀實在(objective real reality),我們能夠認識理型,理型世界亦是真善美的最高價值統會, 現實世界的萬物都分享了理型,但它們只是理型的摹本(copy) [12]。亞氏郤認為柏拉圖分離 了理型與現實世界[13],理型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亞氏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亞氏說:「實 體與實體所代表之物(that of which it is the substance)分立獨存,似乎是不可能的;理型既是 事物的實體,又怎能獨自存在呢?」[14]柏拉圖把現實事物看為理型的摹本與影像,真實的 理型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亞氏反對而認為理型是事物的本質(essence, eidos)或(第二)實體, 它內在(immanent)於事物之中,儘管它可能是潛能的(potential),例如嬰兒具有「人性」的本 質,但此本質郤是潛能的。因此亞氏與柏拉圖不同,他重視這個現實遷流的經驗世界,認為 具體事物是真實的(實體或 ousia),因此他發展了科學知識,這些都是他與柏拉圖的主要分別, 亞氏哲學這方面有其正面的意義
歷來正確地批評亞氏的可首推懷德海(A.N.Whitehead1861-1947)。懷氏認為哲學一向以 來都受到亞氏的主謂命題邏輯思想的影響,特別是這在形上學「實體與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思想的發展上的影響。由此亞氏認為具體的個別事物是真實的第一實體 或ousia,它們具有獨立的存在性(independent existence),無須依賴任何其他束西而能獨立自 存。懷氏對亞氏的實體與屬性思想猛烈批評,認為現實事物雖是真實存在,但郤不是獨立的 存在,懷氏的批評是正確的。懷氏認為現實事物並無獨立的存在性,而是依眾多的其他事物 為因緣而生起的,實在(Reality)就是歷程(process)。亞氏認為實體不能在(另一)主體中出現, 懷氏表示反對,與此相反,懷氏的機體哲學(organistic philosophy)正是要解釋現實事物「在 另一事物中出現或存在(present)」這個觀念[15]。懷氏以攝受(prehension)或感受(feeling)來說 現實事物,現實事物是一感受主體或攝受統一體[1617],每一現實事物都能感受其他事物 的感受,以至將其感受成為自己的感受,將它納入自己的感受結構之中:從這個意義看,其 他的現實事物出現或存在於(present)此現實事物之中。 Bacon培根 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也是 贵族出身。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 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3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培根只在剑桥住了3年。当 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 宗教教条的正确。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在书中他响亮地提 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 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 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 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 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 的传世之作是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 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 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 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 郁
歷來正確地批評亞氏的可首推懷德海(A. N. Whitehead 1861-1947)。懷氏認為哲學一向以 來都受到 亞氏 的主謂 命題邏 輯思想 的影 響,特 別是這 在形上 學「 實體與 屬性」 (substance-attribute)思想的發展上的影響。由此亞氏認為具體的個別事物是真實的第一實體 或 ousia,它們具有獨立的存在性(independent existence),無須依賴任何其他東西而能獨立自 存。懷氏對亞氏的實體與屬性思想猛烈批評,認為現實事物雖是真實存在,但郤不是獨立的 存在,懷氏的批評是正確的。懷氏認為現實事物並無獨立的存在性,而是依眾多的其他事物 為因緣而生起的,實在(Reality)就是歷程(process)。亞氏認為實體不能在(另一)主體中出現, 懷氏表示反對,與此相反,懷氏的機體哲學(organistic philosophy)正是要解釋現實事物「在 另一事物中出現或存在(present)」這個觀念[15]。懷氏以攝受(prehension)或感受(feeling)來說 現實事物,現實事物是一感受主體或攝受統一體[16][17],每一現實事物都能感受其他事物 的感受,以至將其感受成為自己的感受,將它納入自己的感受結構之中;從這個意義看,其 他的現實事物出現或存在於(present)此現實事物之中。 Bacon 培根 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也是 贵族出身。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 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3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培根只在剑桥住了3年。当 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 宗教教条的正确。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在书中他响亮地提 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 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 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 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 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 的传世之作是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 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 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 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 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确有一种很大的差异, 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做女王掌玺大臣的父 亲去世后,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 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 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1626年4月培根离开了人世。 Leibniz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 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 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 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 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 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 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 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 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 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 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 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 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 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 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 帕斯卡等人的著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 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 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 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确有一种很大的差异, 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做女王掌玺大臣的父 亲去世后,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 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 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1626年4月培根离开了人世。 Leibniz 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 17、18 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 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 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 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 6 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 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 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 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 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 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 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 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 哲学硕士学位。 20 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 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 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 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 1671 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 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 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 帕斯卡等人的著作。1673 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 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 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 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 兼图书馆馆长。1700 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 年 11 月 14 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 70 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 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 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 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以前,微分 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 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 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 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 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 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 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 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1684年10 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 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 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 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 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 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 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 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 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 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 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 引入dⅸ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 分学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 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 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 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 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 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 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17 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 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 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 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 1673~1676 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以前,微分 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 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 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 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 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 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 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 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 1684 年 10 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 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 1687 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 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 G、W 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 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 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 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 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 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 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 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 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 引入 dx 表示 x 的微分,∫表示积分,dnx 表示 n 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 分学的发展。1713 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 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 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 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 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 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 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