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 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 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晢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 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 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 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 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 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 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 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 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 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 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 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 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 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 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 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 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 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 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 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北省唐山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 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 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 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 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 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 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 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 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 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 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 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 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 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 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 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 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 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 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 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 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 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 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 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 底气的来源。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 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 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 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 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 的资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 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 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 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 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 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 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 赴新疆一一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 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 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 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 底气的来源。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 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 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 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 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 的资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 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 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 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 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 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 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 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 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 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 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一一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 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 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 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 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 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 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 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 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 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 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 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 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5.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 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 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 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 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 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 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 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 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 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 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0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 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 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 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 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5.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 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 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规模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信息产业本身 称之为“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包括电子信息、电信运营、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 二是信息通信技术对其他产业融合渗透带来的产出增加与效率提升,称之为“数 字经济融合部分” 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贡献为6.2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9%。 数字经济融合部分规模为18.4万亿元占GDP比重23.2%,融合部分占数字经 济比重高达74.7%。 (节选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材料二 (注:左面纵坐标是数字经济规模,单位:亿美元,1美元=6.5元人民币) 材料三: 些专家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瓶颈特别是数字鸿沟问题也提出了担忧 首先,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面临跨境制度不协调困境。国与国之间的政策 法规、制度有差异,现有国际贸易体系缺乏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协同机制。 因此,中国需要抓紧研究制定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国际规则与标准; 同时,多边、双边、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亟需进行创新。 其次是人才培养需更新。一方面,尽管数字经济会提供新的岗位,但人工智能也 将替代部分职业。如何让没有数字技能的人员跟上数字经济时代,是政府、企业 和个人现在必须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中国 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所提出的,互联网人才不仅仅是企业人才,也是经济人才和社 会人才,人才培养已不拘泥于学校培养,需要产学研共同合作,需要全球共同合 作,使人类共享互联网资源并创造有效交流机制,这变成互联网人才培养和发展 中一个重大的紧迫问题。 数据问题,是数据经济发展绕不开的内容。“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不明晰,缺 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成熟的规章和制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商务部 原部长陈德铭强调,个人、企业、政府在数据的搜集、处理、使用和共享方面边 界模糊,“政府获取企业数据困难,企业之间数据交换也存在着障碍,造成数字 鸿沟,而数据的反垄断问题在全世界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节选自《瞭望》2017年50期) 材料四 当前,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培养人们对数字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英美两国己经开始 在中小学引入计算机科学及软件编程教育等课程,为培养具有数字技能的复合型 人才夯实基础。英国、德国政府与制造业展开合作,通过提供工具和培训计划帮 助深处数字鸿沟的企业提升数字能力。微软、谷歌、亚马逊等跨国公司纷纷推出 数字领域各种方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数字产品应用及操作培训服务。由此可见, 作为互联网大国,我们更应加大对全民数字技能的培养力度,通过教育培训、人 才培养、技术扶持、行业推广等多种手段,构建和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化技 能培养体系 《节选自《国外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一: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 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 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规模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信息产业本身, 称之为“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包括电子信息、电信运营、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 二是信息通信技术对其他产业融合渗透带来的产出增加与效率提升,称之为“数 字经济融合部分”。 2016 年,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贡献为 6.2 万亿元,占同期 GDP 的比重为 6.9%。 数字经济融合部分规模为 18.4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23.2%,融合部分占数字经 济比重高达 74.7%。 (节选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材料二: (注:左面纵坐标是数字经济规模,单位:亿美元,1 美元=6.5 元人民币) 材料三: 一些专家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瓶颈特别是数字鸿沟问题也提出了担忧。 首先,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面临跨境制度不协调困境。国与国之间的政策、 法规、制度有差异,现有国际贸易体系缺乏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协同机制。 因此,中国需要抓紧研究制定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国际规则与标准; 同时,多边、双边、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亟需进行创新。 其次是人才培养需更新。一方面,尽管数字经济会提供新的岗位,但人工智能也 将替代部分职业。如何让没有数字技能的人员跟上数字经济时代,是政府、企业 和个人现在必须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中国 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所提出的,互联网人才不仅仅是企业人才,也是经济人才和社 会人才,人才培养已不拘泥于学校培养,需要产学研共同合作,需要全球共同合 作,使人类共享互联网资源并创造有效交流机制,这变成互联网人才培养和发展 中一个重大的紧迫问题。 数据问题,是数据经济发展绕不开的内容。“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不明晰,缺 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成熟的规章和制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商务部 原部长陈德铭强调,个人、企业、政府在数据的搜集、处理、使用和共享方面边 界模糊,“政府获取企业数据困难,企业之间数据交换也存在着障碍,造成数字 鸿沟,而数据的反垄断问题在全世界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节选自《瞭望》2017 年 50 期) 材料四: 当前,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培养人们对数字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英美两国已经开始 在中小学引入计算机科学及软件编程教育等课程,为培养具有数字技能的复合型 人才夯实基础。英国、德国政府与制造业展开合作,通过提供工具和培训计划帮 助深处数字鸿沟的企业提升数字能力。微软、谷歌、亚马逊等跨国公司纷纷推出 数字领域各种方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数字产品应用及操作培训服务。由此可见, 作为互联网大国,我们更应加大对全民数字技能的培养力度,通过教育培训、人 才培养、技术扶持、行业推广等多种手段,构建和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化技 能培养体系。 《节选自《国外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阐释了数字经济的概念以及数字经济规模所包含的两部分,并介绍了 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所取得的成绩 B.材料二的图表表明,近20年来我国数字经规模和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快速 增长,特别是2008年后增长更为迅猛 C.材料三从数字经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数据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当前数字经济 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但并没有对每一方面的问题都提出解决措施。 D.材料四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培养人们数字技能方面的做法,并 就此谈了对我国培养数字人才的一些启示。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活动,就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其他产业来提 升相关产业的效率、优化其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B.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大部分来自融合部分,这部分占GDP的23.2%, 而基础部分占6.9%,二者之和与材料二图表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C.2015——2016年数字经济规模迅猛增长,但占GDP比重变化不大,这说明 2015—-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不快。 D.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指出数字人才培养不仅仅在学校,而且要产学研相结 合,这一观点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不谋而合 E.在数据问题上,陈德铭认为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不明晰,政府与企业、企 业与企业间数据交换存在障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如何破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登进士甲科,补扬州 观察推官,擢知乾州。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迁 尚书祠部员外郎,按行潞州。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 伏,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徙知扬州。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 民亦惮其清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 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奏言:“岁有丰凶, 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今豪商大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冀其翔 踊,以图厚利,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 利者。”拜吏部侍郎、枢密使。契丹与元吴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 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 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 人多不悦。时范仲淹、富弼欲更理天下事,与用事者不合,仲淹、弼既出宣抚, 言者附会,益攻二人之短。衍独左右之,指为朋比。以太子少师致仕。衍清介不 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 绨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善为诗, 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 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戒其子努力忠孝,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自作 遗疏,语不及私 (节选自《宋史·杜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阐释了数字经济的概念以及数字经济规模所包含的两部分,并介绍了 2016 年我国数字经济所取得的成绩。 B.材料二的图表表明,近 20 年来我国数字经规模和占 GDP 的比重每年都在快速 增长,特别是 2008 年后增长更为迅猛。 C.材料三从数字经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数据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当前数字经济 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但并没有对每一方面的问题都提出解决措施。 D.材料四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培养人们数字技能方面的做法,并 就此谈了对我国培养数字人才的一些启示。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活动,就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其他产业来提 升相关产业的效率、优化其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B.2016 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大部分来自融合部分,这部分占 GDP 的 23.2%, 而基础部分占 6.9%,二者之和与材料二图表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C.2015——2016 年数字经济规模迅猛增长,但占 GDP 比重变化不大,这说明 2015——2016 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不快。 D.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指出数字人才培养不仅仅在学校,而且要产学研相结 合,这一观点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不谋而合。 E.在数据问题上,陈德铭认为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不明晰,政府与企业、企 业与企业间数据交换存在障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如何破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登进士甲科,补扬州 观察推官,擢知乾州。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迁 尚书祠部员外郎,按行潞州。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 伏,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徙知扬州。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 民亦惮其清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 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奏言:“岁有丰凶, 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今豪商大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冀其翔 踊,以图厚利,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 利者。”拜吏部侍郎、枢密使。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 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 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 人多不悦。时范仲淹、富弼欲更理天下事,与用事者不合,仲淹、弼既出宣抚, 言者附会,益攻二人之短。衍独左右之,指为朋比。以太子少师致仕。衍清介不 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 绨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善为诗, 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 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戒其子努力忠孝,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自作 遗疏,语不及私。 (节选自《宋史·杜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