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马世年 《新序》是西汉后期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其读者对象 是西汉的高层执政者。全书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宽惠养民,尚贤授能;臣 下能忠于国事,善于谋划。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 而且是为执政者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此书的文本价值应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作为呈献给执政者的 “谏书”,《新序》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史书;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 序》不能像一般的史书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 有趣,执政者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 刘向对历史资料所做的甄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新序》基本是先秦资料 的分类编次,其中的一些文字更为原始,包含着更多的历史信息。如《新序·杂 事第三》中的“燕惠王遗乐毅书”一篇,《史记·乐毅列传》作“燕王喜与乐间 书”,与《新序》不同,马骕《绎史》、梁玉绳《史记志疑》均以《新序》为是, 亦可见其史料价值。即使是汉初的材料,《新序》也有一些是他书所无或记载不 足的。如《新序·节士》“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一章,是现存苏武 材料中最早的一篇,且较之于《汉书·苏武传》为详。 对于《新序》文献来源问题,前人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的说法其实是 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文献数量十分浩繁,文献类型多种多样,很难确 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某书某篇。再者,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 “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自然会有不同 的叙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与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载,呈现 的是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新序》的文学性,取决于独特的撰述目的与特定的读者对象。全书汇集了许多 “公共素材”中的精彩故事,再经过刘向的精心撰构,“弃取删定”,有着很高 的文学价值。《新序》风格非常独特,全书几乎都是客观事件的陈述,除了一些 为数不多的评论之外,文本中很少有撰述者的声音。然而,读者又时时会感受到 撰述者的存在,这便是“谏书”的话语方式。徐复观说:“诸子百家表达思想 有一种方式,可以说是属于《春秋》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 表达出来。”《新序》显然属于此 不过,《新序》受先秦子书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个直接的例证就是《韩 非子》的《说林》与《储说》六篇。“说”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特殊文体,本身便 具有故事性。《说林》与《储说》将其汇集起来,分门别类予以编排,使其成为 寓言故事的汇编,其编排形式便直接启发着《新序》与《说苑》的体例结构。进 步说,编撰形式也与《新序》的话语方式以及“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 补遗阙”的劝谏功用是一致的
河北省唐山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马世年 《新序》是西汉后期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其读者对象 是西汉的高层执政者。全书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宽惠养民,尚贤授能;臣 下能忠于国事,善于谋划。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 而且是为执政者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此书的文本价值应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作为呈献给执政者的 “谏书”,《新序》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史书;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 序》不能像一般的史书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 有趣,执政者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 刘向对历史资料所做的甄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新序》基本是先秦资料 的分类编次,其中的一些文字更为原始,包含着更多的历史信息。如《新序·杂 事第三》中的“燕惠王遗乐毅书”一篇,《史记·乐毅列传》作“燕王喜与乐间 书”,与《新序》不同,马骕《绎史》、梁玉绳《史记志疑》均以《新序》为是, 亦可见其史料价值。即使是汉初的材料,《新序》也有一些是他书所无或记载不 足的。如《新序·节士》“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一章,是现存苏武 材料中最早的一篇,且较之于《汉书·苏武传》为详。 对于《新序》文献来源问题,前人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的说法其实是 不准确的。刘向“校理群书”,文献数量十分浩繁,文献类型多种多样,很难确 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某书某篇。再者,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 “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自然会有不同 的叙述。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与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载,呈现 的是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新序》的文学性,取决于独特的撰述目的与特定的读者对象。全书汇集了许多 “公共素材”中的精彩故事,再经过刘向的精心撰构,“弃取删定”,有着很高 的文学价值。《新序》风格非常独特,全书几乎都是客观事件的陈述,除了一些 为数不多的评论之外,文本中很少有撰述者的声音。然而,读者又时时会感受到 撰述者的存在,这便是“谏书”的话语方式。徐复观说:“诸子百家表达思想, 有一种方式,可以说是属于《春秋》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 表达出来。”《新序》显然属于此。 不过,《新序》受先秦子书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个直接的例证就是《韩 非子》的《说林》与《储说》六篇。“说”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特殊文体,本身便 具有故事性。《说林》与《储说》将其汇集起来,分门别类予以编排,使其成为 寓言故事的汇编,其编排形式便直接启发着《新序》与《说苑》的体例结构。进 一步说,编撰形式也与《新序》的话语方式以及“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 补遗阙”的劝谏功用是一致的
(摘编自2017年01月1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序》是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它的目的是向君主陈 述值得效法或值得警戒之事 B.《新序》既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性著作,又是一部有着明确的读者对象、内容 赋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读物。 C.《新序》具有很强的史学价值,书中的一些文字保存了更为原始的先秦历史 信息,也弥补了汉初史料的不足 D.《新序》的一些记载更能令学者信服,连史学家马骕、梁玉绳都认同《杂事》 中关于“乐毅与燕王”的记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确指出《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某书某篇是很难的,前人简单将《新序》 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的说法有失准确。 B.《新序》撰述的历史故事,几乎都是客观事件的陈述,很少撰述者的评论, 但是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撰述者的情感态度。 C.无论是在编排形式、话语形式方面还是在劝谏功用方面,《说林》与《储说》 都为刘向编撰《新序》提供了直接启发。 D.《新序》的说话方式不仅与先秦诸子百家表达思想的方式有着历史关系,也 与春秋时期孔子编撰的《春秋》遥相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为更好地实现劝谏的目的,刘向非常注意特定阅读对象的愉悦感受,精心拣 选了短小精炼、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B.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是一种“公共素材”,存在样式本来就有多种,刘 向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记载了历史 C.《新序》中的历史故事,虽然与其他文献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已经过刘向的 精心虚构加工,呈现出了独特的形态。 D.《新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除了表现在故事的精彩,还表现在叙述方式 的委婉含蓄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 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 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 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 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髙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 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 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 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 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 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 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摘编自 2017 年 01 月 14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序》是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它的目的是向君主陈 述值得效法或值得警戒之事。 B.《新序》既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性著作,又是一部有着明确的读者对象、内容 赋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读物。 C.《新序》具有很强的史学价值,书中的一些文字保存了更为原始的先秦历史 信息,也弥补了汉初史料的不足。 D.《新序》的一些记载更能令学者信服,连史学家马骕、梁玉绳都认同《杂事》 中关于“乐毅与燕王”的记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确指出《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某书某篇是很难的,前人简单将《新序》 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的说法有失准确。 B.《新序》撰述的历史故事,几乎都是客观事件的陈述,很少撰述者的评论, 但是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撰述者的情感态度。 C.无论是在编排形式、话语形式方面还是在劝谏功用方面,《说林》与《储说》 都为刘向编撰《新序》提供了直接启发。 D.《新序》的说话方式不仅与先秦诸子百家表达思想的方式有着历史关系,也 与春秋时期孔子编撰的《春秋》遥相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好地实现劝谏的目的,刘向非常注意特定阅读对象的愉悦感受,精心拣 选了短小精炼、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B.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是一种“公共素材”,存在样式本来就有多种,刘 向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记载了历史。 C.《新序》中的历史故事,虽然与其他文献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已经过刘向的 精心虚构加工,呈现出了独特的形态。 D.《新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除了表现在故事的精彩,还表现在叙述方式 的委婉含蓄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 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 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 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 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 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 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 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 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 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 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 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 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 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 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 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 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 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 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 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 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 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 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 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 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 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 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 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 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 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 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 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 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 时有出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 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 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 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 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 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 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 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 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 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 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 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 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 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 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 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 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 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 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 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 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 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 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 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 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 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 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 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 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 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 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 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 时有出现。1953 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 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 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 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 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 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 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第四章》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 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 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 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 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 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 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 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延安学习期间,孙犁住的虽然简陋,但是远离了冀中战火,客观上为他创作 出《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和环境。 E.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 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6.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 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 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 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 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 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 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 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 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 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 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第四章》)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 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 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 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 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 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 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 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延安学习期间,孙犁住的虽然简陋,但是远离了冀中战火,客观上为他创作 出《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和环境。 E.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 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6.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 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 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 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 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 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 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 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 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 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 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 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 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 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 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 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 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髙的网格,再没 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 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 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 大自然和谐交谈。 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 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 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 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 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 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 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 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 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 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 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 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 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 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 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 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 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 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 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 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 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 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 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 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 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 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 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 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 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 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 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 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 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 201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 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 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 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 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 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 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 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 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