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首都官乎院 教案 专业:体育教育 遝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2006年4月
教 案 专 业:体 育 教 育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2006 年 4 月
首都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课次:1 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_ 授课内容:绪论第一章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L 教学任务:了解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了解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掌握学习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了解国外体育课程产生与发展概况;了解近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需用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常规 师生问好、考勤等。 讲解:以幻灯片展示内 容纲要,讲解中展开相 讲把新内容 关内容;补充有关材 绪论 、体育课程论研究对象与性质 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课程问题,目的是揭示体育课程的基 本规律。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学习学校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堂笔记 (三)考核方法: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主要由平时考核和课程结业 考试成绩构成。平时考核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具 体实际进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程结业考试采用课程作 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 第一节国外体育课程产生与发展概况 国外体育课程的产生 (一)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到17世纪 作为骑士训练和民间活动的体育活动的教育化。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 相关链接:19世纪中叶 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开始确立,学校体育逐步走向课程化,19世的体育课星(介绍 纪中叶,国外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 世纪中叶,国外开设体 国外体育课程的发展 育课程的情况。) (一)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 由于社会及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外体育课程逐渐向科学化的方相关链接:“新体育” 向发展。 理论(介绍“新体育”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 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 体育课程从科学型体育课程到休闲型体育课程发展 思想。)
1 首都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课次:1 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 授课内容:绪论/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1) 教学任务:了解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了解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掌握学习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了解国外体育课程产生与发展概况;了解近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 教学重点: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需用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常规 师生问好、考勤等。 讲授新内容 绪论 一、体育课程论研究对象与性质 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课程问题,目的是揭示体育课程的基 本规律。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学习学校体育课程论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 (二)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堂笔记。 (三)考核方法: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主要由平时考核和课程结业 考试成绩构成。平时考核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具 体实际进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50%;课程结业考试采用课程作 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50%。 第一节 国外体育课程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体育课程的产生 (一)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到 17 世纪 作为骑士训练和民间活动的体育活动的教育化。 (二)18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 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开始确立,学校体育逐步走向课程化。19 世 纪中叶,国外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 二、国外体育课程的发展 (一)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前期 由于社会及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外体育课程逐渐向科学化的方 向发展。 (二)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体育课程从科学型体育课程到休闲型体育课程发展。 讲解:以幻灯片展示内 容纲要,讲解中展开相 关内容;补充有关材 料。 相关链接:19 世纪中叶 的体育课程(介绍 19 世纪中叶,国外开设体 育课程的情况。) 相关链接:“新体育” 理论(介绍“新体育” 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 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第二节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 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 (一)清朝末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与西学东渐 2、洋务学堂与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 3、清末新教育制度中的体操课 相关链接:《奏定学堂 (二)清朝末期体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章程》(介绍清末颁布 1、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具有了一席之地 《奏定学堂章程》的相 2、课程名称为体操课,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关背景。) 和一些运动游戏 3、课程体系及要素不够完善。 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的体育课程 (一)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壬子癸丑学制” 2、1922年“新学制” 讨论:军国民教育思想 (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 (时间约5分钟。在学 2、武术开始走进体育课程,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逐渐成为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 主要课程内容。 进行归纳与小结。) 3、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兵式体操经历了高潮到衰落的发展变化。 4、开始着手进行体育教材的建设 5、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课程理论开始对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影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有关体育课程的法令与法规 案例分析:国民党统治 2、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时期的体育教材(时间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约3分钟,进一步分析 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 国民党时期体育课程 2、编制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 的特点。) 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的影戏较大 4、体育课程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 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 小结评价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掌握的情况。 布置思考题 作业〔思考颸):、体育课程论的硏究对象和性质是什么?2、《奏定学堂章程》主要内容是 什么?它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3、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有什么特点? 课后小结
2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第二节 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 一、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 (一)清朝末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与西学东渐 2、洋务学堂与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 3、清末新教育制度中的体操课 (二)清朝末期体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1、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具有了一席之地。 2、课程名称为体操课,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 和一些运动游戏。 3、课程体系及要素不够完善。 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的体育课程 (一)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壬子癸丑学制” 2、1922 年“新学制” (二)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 2、武术开始走进体育课程,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逐渐成为 主要课程内容。 3、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兵式体操经历了高潮到衰落的发展变化。 4、开始着手进行体育教材的建设。 5、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课程理论开始对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影 响。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概况 1、有关体育课程的法令与法规 2、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 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 2、编制了比较系统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 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体育课程的影戏较大 4、体育课程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 小结/评价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布置思考题 相关链接:《奏定学堂 章程》(介绍清末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的相 关背景。) 讨论:军国民教育思想 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时间约 5 分钟。在学 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 进行归纳与小结。) 案例分析:国民党统治 时期的体育教材(时间 约 3 分钟,进一步分析 国民党时期体育课程 的特点。) 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 掌握的情况。 作业(思考题):1、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是什么?2、《奏定学堂章程》主要内容是 什么?它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3、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有什么特点? 课后小结:
首都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课次: 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_ 授课内容:第一章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2) 教学任务:掌握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了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教学难点: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需用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常规 抽查提问:国民党统治 师生问好、考勤等。 时期的体育课程有什 么特点?(记录学生回 答问题的情况,作为平 讲把新内容 时考查成绩之一。) 第二节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 讲解:以幻灯片展示内 (一)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特点 容纲要,讲解中展开相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关内容;补充有关材 (1)初步确立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体育课程理论料 和实践的基本模式。 (2)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体育课程教材体系。 (3)强调体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与卫生相结合。 (4)强调体育课程要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为生产劳动和 国防建设服务。 (5)强调课程管理的计划性和统一性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1965年) (1)课程目标上以增强体质为主。 (2)课程内容上,确立了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以运动项目为主 要框架的体育教材内容体系。 (3)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4)取得了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刻教训。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案例分析:文革时期的 (1)体育课更名为军体课 体育课(时间约3分钟。 (2)内容上以军事活动或劳动手段 进一步分析文革对体 3)课程实施突出政治,随意性很大 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3 首都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论 课次:2 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 授课内容: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2) 教学任务:掌握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了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教学难点: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需用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常规 师生问好、考勤等。 讲授新内容 第二节 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轨迹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课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特点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 年) (1)初步确立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体育课程理论 和实践的基本模式。 (2)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体育课程教材体系。 (3)强调体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与卫生相结合。 (4)强调体育课程要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为生产劳动和 国防建设服务。 (5)强调课程管理的计划性和统一性。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1965 年) (1)课程目标上以增强体质为主。 (2)课程内容上,确立了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以运动项目为主 要框架的体育教材内容体系。 (3)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4)取得了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刻教训。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 (1)体育课更名为军体课 (2)内容上以军事活动或劳动手段 (3)课程实施突出政治,随意性很大。 抽查提问:国民党统治 时期的体育课程有什 么特点?(记录学生回 答问题的情况,作为平 时考查成绩之一。) 讲解:以幻灯片展示内 容纲要,讲解中展开相 关内容;补充有关材 料。 案例分析:文革时期的 体育课(时间约3分钟。 进一步分析文革对体 育课程建设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4、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1977-1985年) 此阶段体育课程建设总体上处于全面恢复阶段。 5、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1)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2)课程理念及指导思想逐步与国际接轨 相关链接:第八次基础 (3)课程内容及教材体系的改革 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我 (二)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 1、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程改革的有关背景。) 2、完善了课程管理和法规体系 3、体育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频繁,成果日益丰富 五、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理念与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突出增进健康的 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和通过体育培养人格等。 (二)课程设置 注重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重视将体育课程改造成为有明 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体育 与健康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 (三)课程目标 注重体能的增强以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等。 分组讨论:比较1929 (四)课程内容 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 呈现多样性、选择性和指导性:强调健康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行标准小学体育》和 学:重视户外运动和休闲活动的内容:强调内容与社会生活经验和201年颁布《体育体 学生的经验的结合等 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五)课程评价 (约20分钟。讨论结 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性评价相结束后各小组推举一名 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教 师对发言情况进行小 小结评价 结和评价。) 布置作业与思考题 作业要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体育 课程与其他国家体育课程特点进行比较:提交作业的时间期限为1 作业〔思考题):1、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体育课程有何特点?2、新中国体育课 程的主要经验是什么?3、当前体育课程的发展有何趋势?作业:体育课程的国际比较。 课后小结:
4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与形式 4、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1977-1985 年) 此阶段体育课程建设总体上处于全面恢复阶段。 5、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1985 年至今) (1)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2)课程理念及指导思想逐步与国际接轨 (3)课程内容及教材体系的改革 (二)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1、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2、完善了课程管理和法规体系 3、体育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频繁,成果日益丰富 五、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理念与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突出增进健康的 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和通过体育培养人格等。 (二)课程设置 注重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重视将体育课程改造成为有明 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体育 与健康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 (三)课程目标 注重体能的增强以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等。 (四)课程内容 呈现多样性、选择性和指导性;强调健康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 学;重视户外运动和休闲活动的内容;强调内容与社会生活经验和 学生的经验的结合等。 (五)课程评价 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性评价相结 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小结/评价 布置作业与思考题 作业要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体育 课程与其他国家体育课程特点进行比较;提交作业的时间期限为 1 周。 相关链接:第八次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我 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有关背景。) 分组讨论:比较 1929 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 行标准 小学体育》和 2001 年颁布《体育 体 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约 20 分钟。讨论结 束后各小组推举一名 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教 师对发言情况进行小 结和评价。) 作业(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体育课程有何特点?2、新中国体育课 程的主要经验是什么?3、当前体育课程的发展有何趋势?作业:体育课程的国际比较。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