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案绪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教学重点:理解语文教学论和课程论教学时数:2课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二)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1、课程论: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2、教学论: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三)课程自标:1、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其语文教学理论素养2、用以指导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其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四)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对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具备了做教师的专业基础,但是缺之从事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架通学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实现中文师范生向中学教师角色转换的中介。2、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中文师范生的立身之本师范生将面临着就业的难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3、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家,而且要成为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师实践的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也是语文教育。师范生经过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可以从中获得前人大量的实践经验,少走弯路;经过较严格的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训练,能获得必要的语文学术研究素养。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育的工具。二、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一1918)(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一1924)(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一1939)(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一1978(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一1989)(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一1997)(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思考与练习:1、谈谈你如何认识和看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案 绪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教学重点:理解语文教学论和课程论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二)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1、课程论: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 "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 2、教学论: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 (三)课程目标: 1、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其语文教学理论素养 2、用以指导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其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四)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对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具备了做教师的专业基础,但是缺乏从事语 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架通学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 的桥梁,是实现中文师范生向中学教师角色转换的中介。 2、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中文师范生的立身之本 师范生将面临着就业的难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 论。 3、学习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家,而且要成为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师实践的是语文教 育,研究的也是语文教育。师范生经过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可以从中获得前人 大量的实践经验,少走弯路;经过较严格的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训练,能获得必要的语文 学术研究素养。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育 的工具。 二、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 (1902一1918)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一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1924一1939)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1939一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1978一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 (1989一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1997年至今)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你如何认识和看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内容3、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是什么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教学目标:1、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3、了解语文学科目标的特征及确立依据4、熟悉课程标准对义务语文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语文课程及名称的演变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时期2、辛亥革命前后3、国文、国语时期4、建国后二、关于“语文含义的认识“语文"含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对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进程。1、语言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字2、文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学3、文章学家的理解:语言文章4、文化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化三、建国后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界定1、1963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2、1986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3、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4、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四、对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的认识和理解:1、工具性2、交际性3、文化性4、人文性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3、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教学目标: 1、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3、了解语文学科目标的特征及确立依据. 4、熟悉课程标准对义务语文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界定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课程及名称的演变 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时期 2、辛亥革命前后 3、国文、国语时期 4、建国后 二、关于"语文"含义的认识 "语文"含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对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进程。 1、语言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字 2、文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学 3、文章学家的理解:语言文章 4、文化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化 三、建国后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界定 1、1963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明确指出:"语 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 具。" 2、1986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4、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7、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对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的认识和理解: 1、工具性 2、交际性 3、文化性 4、人文性
5、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六、语文课程目标(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及作用1、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明确性和模糊性2、作用:(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二)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要求2、学生发展的需求3、语文学科的特点(三)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1、1963年大纲:“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地能力。"2、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地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青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3、1986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4、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大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地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6、2000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思考与练习:1、谈谈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过程2、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并你谈谈对新的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学科性质的看法。3、谈谈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5、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六、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及作用 1、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明确性和模糊性 2、作用:(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 (二)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 2、学生发展的需求 3、语文学科的特点 (三)历届《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 1、1963年大纲:"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地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地能力。" 2、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 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 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地过程中,要注意提高 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青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3、1986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 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 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 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4、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在小学语文教学 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 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 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 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大纲:"在小学语 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 际能力,发展学生地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 养学生地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 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 形成健全人格。" 6、2000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在初中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 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思考与练习: 1、谈谈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过程。 2、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并你谈谈对新的课程标准界定的语文学科性 质的看法。 3、谈谈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4、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2、了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3、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学重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教学时数:2课时一、职业道德(一)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二)发展教育的观念(三)动态执教的观念(四)广阔的教育视野(五)良好的教育道德(七优良的教育心理二、专业知识三、教学能力(一)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二)教学设计能力(三)教学实施能力(四)教学评价能力(五)班级或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四、教学研究能力思考和练习:你认为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你觉得应怎样给教学中的语文教师做角色定位?请说说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和没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认识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目的: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及基本理念2、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3、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一)20世纪上半叶的国文课程标准(二)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
4、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 2、了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3、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教学时数:2课时 一、职业道德 (一)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发展教育的观念 (三)动态执教的观念 (四)广阔的教育视野 (五)良好的教育道德 (七)优良的教育心理 二、专业知识 三、教学能力 (一)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二)教学设计能力 (三)教学实施能力 (四)教学评价能力 (五)班级或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教学研究能力 思考和练习: . 你认为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你打算 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 你觉得应怎样给教学中的语文教师做角色定位? . 请说说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和没有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有什么不同? . 你是怎样认识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及基本理念 2、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3、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国文课程标准 (二)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
(三)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标准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二)“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框架对比(三)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二)对初中、高中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3、改革语文学习方式4、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思考与练习:1、简述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2、“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在哪里?3、如何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章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语文教材(古代,近代,现代)2、了解语文教材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3、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结构体例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一、中国的语文教材(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材1、孔子与六艺:亲自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2、秦汉时期:《急就篇》《史播》3、魏晋南北朝:《昭明文选》和《干字文》4、宋元时期:“三""百"干"与朱熹的《四书集注》5.明清时期:《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中国近代的语文教材.1、《中学国文读本》2、《国文教科书》
(三)新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标准 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理解 (二)"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框架对比 (三)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对初中、高中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3、改革语文学习方式 4、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 思考与练习: 1、简述20世纪下半叶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沿革。 2、"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在哪里? 3、如何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语文教材(古代,近代,现代). 2、了解语文教材的概念 ,结构特征和功能. 3、了解人教版教材的结构体例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语文教材 (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1、孔子与六艺:亲自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 2、秦汉时期:《急就篇》《史籀》 3、魏晋南北朝:《昭明文选》和《千字文》 4、宋元时期:"三""百""千"与朱熹的《四书集注》 5.明清时期:《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中国近代的语文教材. 1、《中学国文读本》 2、《国文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