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图1-2 2.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包含了在前面基本假设下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的各项条件。给定一国的资 源总数,该国的生产只能发生在这条曲线上(如图1-2(a)中的A点)或处于曲线内部(如 C点)。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以内的点所反映的不是资源未充分利用,就是生产无效率;对于 边界线以外的点,仅就现有资源和技术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 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 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以牺牲另一产品的生产为代价。这里,我们引入机会机本(或社会 成本)这一概念,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需 放弃的其产品的生产数量 在图1-2(a)中,假设现在该国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A点,它可以通过将 生产要素从Y部门转向Ⅹ部门来增加Ⅹ的生产,这样一来,生产点就会改变,比如生产点 转移到B点,那么这时增加X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以Y的生产的减少量来衡量的,即机会 成本为-△Y/△X①。如果X的生产仅增加一个微少的量,那么机会成本就可以用通过A点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即-a/dx 图1-2(a)所描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向外凸的,因此,当生产点由A向B方向 移动时,对应的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对机会成本递增原因的一种解释是两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注意,是 指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两个部门所使用的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图1-2的(b)部分描述是另外一种形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它对应于机会成本不变 这一情形,由于生产边界线上处处切线斜率相同,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有 一种情况可以导致这种结果,即如果X和Y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 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外一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 6
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O O Y (a) • C Y X B A X (b) 图 1—2 2. 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包含了在前面基本假设下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的各项条件。给定一国的资 源总数,该国的生产只能发生在这条曲线上(如图 1—2(a)中的 A 点)或处于曲线内部(如 C 点)。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以内的点所反映的不是资源未充分利用,就是生产无效率;对于 边界线以外的点,仅就现有资源和技术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 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 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以牺牲另一产品的生产为代价。这里,我们引入机会机本(或社会 成本)这一概念,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需 放弃的其产品的生产数量。 在图 1—2(a)中,假设现在该国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A 点,它可以通过将 生产要素从 Y 部门转向 X 部门来增加 X 的生产,这样一来,生产点就会改变,比如生产点 转移到 B 点,那么这时增加 X 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以 Y 的生产的减少量来衡量的,即机会 成本为 − ∆Y / ∆X ①。如果 X 的生产仅增加一个微少的量,那么机会成本就可以用通过 A 点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即 − dy / dx 。 图 1—2(a)所描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向外凸的,因此,当生产点由 A 向 B 方向 移动时,对应的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 X 的生产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对机会成本递增原因的一种解释是两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注意,是 指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两个部门所使用的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图 1—2 的(b)部分描述是另外一种形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它对应于机会成本不变 这一情形,由于生产边界线上处处切线斜率相同,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有 一种情况可以导致这种结果,即如果 X 和 Y 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 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外一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 6
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即△Y/AX保持不变,所以机会成本是 固定不变的,这时对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 在本书以下的内容里(“新贸易理论”部分除外),我们将始终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社会 要么机会递增,要么机会成本不变,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能是上述两种形状态之 3.商品市场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竞选择哪一点, 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现在假设Ⅹ和Y的价格分别为P和P。根据假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的,因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如果用Y来衡量ⅹ的价格和成本的 话,则相对价格PP就是用Y衡量的X的价格,X的机会成本则是以Y衡量的X的边际 成本,因此,当两者相等,即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 也就确定了 若改用图示说明,则在图1-3中,当相对价格线p(p=P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时, 切点E就是生产均衡点,在这一点X和Y供给分别为X和Ye另外,无论Ⅹ和Y的名义 价格是多少,Ⅹ和Y的供给仅取绝于相对价格水平,与名义价格无关!如果X的相对价格 上升,如图中p1线所示,则生产均衡点由E转移到E,X的供给增加,Y的供给则下降 X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需求方面,个体无差异曲线是描述单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福利的重要概念。但在国际 贸易中,我们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福利,即判断国际贸易对一国福利而言究竟是一件好事,还 是一件坏事。因此,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需要一种能衡量整个社会需求与福利的分析工 ①由于△Y/△X是负数,所以将其变换为正数(前面加负号)表示机会成本
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即-∆Y/∆X 保持不变,所以机会成本是 固定不变的,这时对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 在本书以下的内容里(“新贸易理论”部分除外),我们将始终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社会 要么机会递增,要么机会成本不变,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能是上述两种形状态之一。 3. 商品市场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 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现在假设 X 和 Y 的价格分别为 Px 和 Py。根据假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的,因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如果用 Y 来衡量 X 的价格和成本的 话,则相对价格 Px/Py就是用 Y 衡量的 X 的价格,X 的机会成本则是以 Y 衡量的 X 的边际 成本,因此,当两者相等,即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 也就确定了。 若改用图示说明,则在图 1—3 中,当相对价格线 p0(p0=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时, 切点 E 就是生产均衡点,在这一点 X 和 Y 供给分别为 Xe和 Ye。另外,无论 X 和 Y 的名义 价格是多少,X 和 Y 的供给仅取绝于相对价格水平,与名义价格无关!如果 X 的相对价格 上升,如图中 p1 线所示,则生产均衡点由 E 转移到 E' ,X 的供给增加,Y 的供给则下降。 E′ p1 p0 Ye Y E O X X e 图 1—3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需求方面,个体无差异曲线是描述单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福利的重要概念。但在国际 贸易中,我们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福利,即判断国际贸易对一国福利而言究竟是一件好事,还 是一件坏事。因此,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需要一种能衡量整个社会需求与福利的分析工 7 ① 由于∆Y/∆X 是负数,所以将其变换为正数(前面加负号)表示机会成本
具 种很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 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但会遇到很多技术上 的难题。因为如果不对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加以限定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一条有意 义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之间的偏好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对各种可能的消费组合, 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加以排序,但由所有个体构成的集体或社会则可能无法有一个统 的偏好排序。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假设一个只有三个人的社会,现有三种不同的商品组合,分别记为A、B、C,表1 给出了甲、乙、丙三人关于这些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由高到低)。为简单起见,不妨假设 三人通过投票,以多数票来决定集体偏好排序。 表1—1个人偏好排序 偏好排序 甲 B C A B 首先,对A与B进行排序,甲和丙都赞成A优于B,只有丙反对,于是两票对一票, 集体决定A优于B:同样可以断定B组合优C组合(甲、乙赞成,丙反对),C优于A(乙、 丙赞成,甲反对)。这样一来便遇到难题,三人无法从总体上对所有商品组合给出一个完备 的排序。 为了避免上述难题,必须对个人的偏好有所限定,才能得到一条能反映集体偏好的社 会无差异曲线。为此,我们假设所有个体的偏好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集体的偏好与单个 个体的偏好保持一致。由于每个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都是相同的,那么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形状与性质与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应一致,如图1-4所示。 Uo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有两种用途:(1)社会无差曲线可以用来
具。 一种很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 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但会遇到很多技术上 的难题。因为如果不对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加以限定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一条有意 义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之间的偏好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对各种可能的消费组合, 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加以排序,但由所有个体构成的集体或社会则可能无法有一个统 一的偏好排序。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假设一个只有三个人的社会,现有三种不同的商品组合,分别记为 A、B、C,表 1—1 给出了甲、乙、丙三人关于这些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由高到低)。为简单起见,不妨假设 三人通过投票,以多数票来决定集体偏好排序。 表 1—1 个人偏好排序 偏好排序 甲 乙 丙 1 A B C 2 B C A 3 C A B 首先,对 A 与 B 进行排序,甲和丙都赞成 A 优于 B,只有丙反对,于是两票对一票, 集体决定 A 优于 B;同样可以断定 B 组合优 C 组合(甲、乙赞成,丙反对),C 优于 A(乙、 丙赞成,甲反对)。这样一来便遇到难题,三人无法从总体上对所有商品组合给出一个完备 的排序。 为了避免上述难题,必须对个人的偏好有所限定,才能得到一条能反映集体偏好的社 会无差异曲线。为此,我们假设所有个体的偏好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集体的偏好与单个 个体的偏好保持一致。由于每个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都是相同的,那么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形状与性质与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应一致,如图 1—4 所示。 U0 B O Y B X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有两种用途:(1)社会无差曲线可以用来 图 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