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言5 这本书于1937年开始构思,1939年7月中旬 送交出版社,1939年9月3日战争爆发之际阅读校 样。如若根摇战事匆匆做些零星半点的文字修改, 必当丁事无补。所以,我愿全然保留书稿原貌。成 稿之时,世界已是战云笼罩,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希望并未尽失。因此,书中“战争”“战前” 或是“战后”等字眼,其所指均为1914年至1918 第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气焰上升的时候,将战争灾难全然归罪于 少数人的野心和傲慢,不求进一步探查战争的根 版 源,这实在是容易的事情,但却也十分危险。即便 是战火纷飞的时候,探究战争的深层原因和重要缘 序言 由,而不是仅仅考量战争的个人原因和直接缘由, 仿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 仅20年父两个月,和平即告破裂,欧洲诸国从而 卷入第二次重大的战争。如若和平重返世界,其 时,应当认真思考和平破裂的教训。如若结束战争 的安兼摧毁的仅仅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统治者, ·而没有消除滋生国家社会主义现象的条件,那么, 这样的安排必然无以持续,1919年结束战争安排 的悲剧就会重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相隔20年。 对于研究世界未来的和平缔造者而言,历史上没有 任何一个时期比这20年的危机更能够使他们受益。 下一次和平会议,如若不至重蹈上一次和平会议之 覆辙,就要关注较之划定边界更为深刻的问题。基 于这一信念,我因此愿将此书献给未来和平的缔 造者幻 我从已经出版的著述中得到帮助、汲取灵感, 这类著述不胜枚举。但我尤其得益于两部著作,一 是卡尔·曼海姆博士(飞arl Mannheim)的《意识形 态与鸟托邦》,二是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博士的《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这
6 20年危机 两部论著虽然不是国际关系的专著,但却羯示了一些根本的政治问题。 直到我的书稿几近完成之时,才拿到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先生 的著作《经济人的终结》。书中包含了一些精彩的推测,对当今世界历 史的危机所做的分析也是发人深省、富有启发意义的。过去20年里, 出版了许多历史性和记叙性的优秀著作,涉及国际关系的各个侧面。其 中一些著作对我颜有启发,已在本书的注释里记录在案。这些注释代替 了参考书目。不过,就我所知,这些著作中没有一部旨在分析现代国际 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要更为深切地感谢诸多个人,尤其要感谢三位朋友,他们抽出时 间,通读书稿。对于我的观点,他们或是赞成或是反对,但提出的意见 都富有启发意义。本书能有现在的价值,他们的建议贡献甚大。这三位 朋友是:伦教经济和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查尔斯·曼宁(Charles Manning);牛津大学万圣学院研究员、最近刚刚担任威尔士大学学院 (阿伯瑞斯特沃斯)国际政治学讲师的丹尼斯·劳思(Dennis Routh);第 三位朋友因有官方职务,故不便在此提及姓名。过去三年里,我是皇家 国际事务研究所民族主义问题研究小组成员,小组的研究成果即将发 表。'小组的研究麻络,与我在本书中的分析思路,有时相通,有时交 叉。研究小组中的同事们以及参与该研究项目的人员,在我们长时间的 讨论切磋之中,也自然而然地为本书做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在撰写本 书的过程中,他们,还有其他许多人,都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是无意地给 子我帮助和鼓励。在此,道表诚挚的谢意。 爱德华·哈利特·卡尔 1939年9月30日 注释: 1 Nationalism:A Study by a Group of Members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mational Affei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二版序言7 《20年危机》第二版需要付印,这使作者面 临一个困难的决定。该书讨论国际政治,于1939 年夏结稿:即便当时尽量避免做出预测性论断,也 摊免格上时代的印记,无论是内容、措辞、还是时 态,尤其是在“战争”、“战后”等词语的使用上 面,概莫能外。对于当今的读者,须尽心刻意,才 能将其与1914~1918年发生的那场大战联系起来。 第二版 但是,当我试图修订原书时,却清楚地发现,该书 各章各节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后来发生的事件 的影响,如若逐段重写,那么,我所完成的必然不 是这本书的第二版,而是另外一部全新的书稿了。 序言 这祥一来,实可谓强用旧瓶装新酒,既不得体,也 无禅益。《20年危机》仍然是一部研究两次世界大 战之阀这一时期的著作,撰稿之时,这一时期已近 ,终结。所以,只能依照这种实际情况评说这部论 著。因此,我所做的是:改写那些产生歧义或是晦 涩难懂的词句,因为对于如今的读者而言,当年成 书时的情势已经相当遥远;修正一些可能使人产生 误解的句子;删除两三段落,因为这些段落涉及当 年的一些争论,时过境迁,这些争论或是不复存 在,或是已从另外的角度得到了新的解读。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丝毫未曾改变原书的内 容,也不曾仅仅因为书中有些观点当今已经不能完 全被人们接受就子以修正,因此,请允许我在此提 出两个感悟到的主要问题。我以为,自第一版问世 之后,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新的 认识。 首先,《20年危机》旨在反击1919~1939年间 英语国家国际政治思想中明显且危险的错误,即, 几乎完全无视权力因素。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几乎 所有的思想中都存在这种错误。现在,这种错误已 经基本上得到了纠正,虽然在讨论未来安排的一些
820年危机 问题时还会时而出现。《20年危机》中的一些章节所提出的论点更多地 强调了一个侧面,这在1939年是必要的,但时至今日,已是没有必要 或是不合时宜了。 其次,该书的主体部分过于匆忙、过于自信地将现在的民族国家视 为国际社会的惟一单位,无论国大国小,均是知此。当然,该书最后一 章对未来国际玫治经济单位的规模提出了一些反思,后来的事态发展也 加强了这种反思。现在,所有客观的酬究人员似乎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结 论:独立的小国已被淘汰或是即将被淘汰,成员国众多的国际组织是不 可能有效运转的。我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民族主义及其之后》的小 书,其中阐述了我对这一间题的观点。至此,我就可以问心无愧地采取 惟一切实可行的方法,使《20年危机》的第二版基本保持1939年结荷 出版时的原本面貌。 爱德华·哈利特·卡尔 1945年11月15日
月录9 第一部分 国际改治学 第一章 学科的起源 /3 政治学的月的与分析 /4 乌托邦主义的作用 16 目 现实主义的影响 /9 第二查 乌托邦与现实 /12 录 自由意志与客观决定论 /12 理论与实践 /13 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员 /14 左派和右派 /18 轮理与政治 /19 第二部分 国际危机 第三章 乌托邦主义产生的 背景 /24 乌托邦主义的基础 /24 被移植的边沁埋性主义 /27 理性主义与国际联盟 /29 舆论的神话/31 乌托邦主义遭受的报应 /35 分析的难题 /37 第四章利益的和谐 /42 乌托邦主义的合成理念/42 自由放任主义的天堂/44 政治领域的达尔文主义/46 国际利益和谐论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