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粘附分子 一、基本要求 掌握:粘附分子及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熟悉:粘附分子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生物学活性 了解:主要粘附分子的结构、功能 二、基本概念 1.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 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 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称CD。 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4.C):泛指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结合,起粘 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三、问题与提示 1、粘附分子的共同特点 ·成对存在 ·糖蛋白 ·结合无特异性,无TcR、MiC样的多态性 ·主要介导细胞间粘附,也起信号传导作用 ·同时作用:一种细胞同时表达多种CAM 多种CAM共同参与同一类细胞间的粘附 2、粘附分子的主要种类 >选择素超家族 >整合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T、B细胞活化的条件:双信号、多种粘附分子对 (3)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白细胞通过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向炎 症部位渗出的分子基础
16 第七章 粘附分子 一、 基本要求 掌握:粘附分子及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熟悉:粘附分子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生物学活性 了解:主要粘附分子的结构、功能 二、基本概念 1. 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 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 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 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称 CD。 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 4. CAM): 泛指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结合,起粘 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三、问题与提示 1、粘附分子的共同特点 •成对存在 • 糖蛋白 • 结合无特异性,无 TcR、MHC 样的多态性 • 主要介导细胞间粘附,也起信号传导作用 • 同时作用:一种细胞同时表达多种 CAM 多种 CAM 共同参与同一类细胞间的粘附 2、粘附分子的主要种类 ➢ 选择素超家族 ➢ 整合素家族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T、B 细胞活化的条件:双信号、 多种粘附分子对 (3)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白细胞通过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向炎 症部位渗出的分子基础
第八章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 一、要点 1.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2.掌握K细胞的表面标志,活化杀伤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3。掌握巨噬细胞在抗感染作用 二.基本概念 1,特异性免疫亦称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 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 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2.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 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抗体)后被动获得的,具有特异的针对性, 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 3.M细胞是散布于肠道或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M细胞不表 达MC一Ⅱ类分子,胞质内溶酶体很少,病原体等抗原物质能以吞饮泡的形式被转运至胞质 内,可在未经降解情况下,穿过M细胞进入粘膜下结缔组织,被位于该处的巨噬细胞摄取, 将抗原携带至派氏集合淋巴结,引起免疫应答。 4.自然杀伤细胞(NK)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不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表面标志 为CD3-、CD56+、CD16+(FcrRIII)的内含大型嗜天青颗粒的淋巴细胞。NK细胞具有抗感染 的抗肿瘤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也可通过ADCC效应对上述靶细胞产生 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此外NK细胞还可通过释放IFN一Y、TF一a和GM一CSF等细胞因 子,对机体产生免疫作用。 5.NK细胞ADCC效应NK细胞表面可表达低亲和性1gGFc受体(CDI6、Fer RIII),当 1gG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FcrRIII结合, 而使NK细胞对上述IgG抗体结合的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此即抗体依赖性细胞 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目前已知除NK细胞外,某些吞噬细胞也可产生ADCC效应。 三、问答题与提示 (一)非特异生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 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 细胞组成粘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K细胞
17 第八章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 一、要点 1.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2.掌握 NK 细胞的表面标志,活化杀伤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3.掌握巨噬细胞在抗感染作用 二.基本概念 1.特异性免疫 亦称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 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 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2.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 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抗体)后被动获得的,具有特异的针对性, 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 3.M 细胞 是散布于肠道或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M 细胞不表 达 MHC—Ⅱ类分子,胞质内溶酶体很少,病原体等抗原物质能以吞饮泡的形式被转运至胞质 内,可在未经降解情况下,穿过 M 细胞进入粘膜下结缔组织,被位于该处的巨噬细胞摄取, 将抗原携带至派氏集合淋巴结,引起免疫应答。 4.自然杀伤细胞(NK)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不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表面标志 为 CD3-、CD56+、CD16+(FcrRIII)的内含大型嗜天青颗粒的淋巴细胞。NK 细胞具有抗感染 的抗肿瘤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也可通过 ADCC 效应对上述靶细胞产生 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此外 NK 细胞还可通过释放 IFN—γ、TNF—α和 GM—CSF 等细胞因 子,对机体产生免疫作用。 5.NK 细胞 ADCC 效应 NK 细胞表面可表达低亲和性 lgGFc 受体(CD16、Fcr RIII),当 lgG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 Fc 段与 NK 细胞表面 FcrRIII 结合, 而使 NK 细胞对上述 IgG 抗体结合的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此即抗体依赖性细胞 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目前已知除 NK 细胞外,某些吞噬细胞也可产生 ADCC 效应。 三、 问答题与提示 (一)非特异生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 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 细胞组成 粘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T 细胞、B 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NK 细胞
第九章T淋巴细胞与特异性细胞免疫 一、要点 1.掌握T细胞重要的表面分子 2.掌握T细胞的主要亚群及其功能 二.概念要点与提示 (一)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TCR-CD3复合物 ①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TCR特异识别是由MHC分 子提呈的抗原肽,CD3是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②TCR是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属IgSF成员。根据TCR异二聚体的不同组成,可将 其分为TCRa B和TCRY8两种类型。 ③CD3由五种肽链组成,即Y6e飞和n,均能转导TCR的信号(胞浆区内均有ITAM)。 2.CD4和CD8分子 CD4和CD8分子属T细胞辅助受体(co-receptor),IgSF成员。分别与MHCⅡ类和MHC- I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这既加强了T细胞与APC或者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又参与了抗原 刺激TCR-CD3信号转导。此外,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有成熟及分化 3.协同(辅助)信号分子 ①最重要的是CD28与B7结合后由CD28转导为第二活化信号。 ②CTLA一4(CD152)由活化的T细胞表达,其结构与CD28分子高度同源,CD28和CTLA 一4的天然配体均为CD80(B7.1)和CD86(B7.2)。CTLA一4与CD80/CD86的亲和力显著高 于CD28,因其胞浆内区有ITIM,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 ③CD40L(CD154)属Ⅱ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其配 体为CD4O:功能:①作为协同信号参与对B细胞的应答,参与TD一Ag诱发的免疫应答;② 诱导记忆性B细胞形成:③参与B细胞的阴性和阳性选择。 ④LFA一1配体是ICM一1、2、3,主要功能是促进T细胞与靶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的相互 结合,从而增强细胞介导免疫效应。 ⑤LFA一2即CD2分子,又名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人类95%成熟T细胞、50%70% 胸腺细胞以及部分NK细胞表面可表达CD2分子。配体为LFA一3(CD58)、CD59和CD48。 CD2分子既能介导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又能介导效应阶段激活途径。 2.丝裂原受体
18 第九章 T 淋巴细胞与特异性细胞免疫 一、 要点 1.掌握 T 细胞重要的表面分子 2.掌握 T 细胞的主要亚群及其功能 二.概念要点与提示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TCR-CD3 复合物 ① TCR-CD3 复合物是 T 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TCR 特异识别是由 MHC 分 子提呈的抗原肽,CD3 是转导 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② TCR 是 T 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属 IgSF 成员。根据 TCR 异二聚体的不同组成,可将 其分为 TCRαβ和 TCRγδ两种类型。 ③ CD3 由五种肽链组成,即γδεζ和η,均能转导 TCR 的信号(胞浆区内均有 ITAM)。 2.CD4 和 CD8 分子 CD4 和 CD8 分子属 T 细胞辅助受体(co-receptor),IgSF 成员。分别与 MHCⅡ类和 MHC- Ⅰ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这既加强了 T 细胞与 APC 或者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又参与了抗原 刺激 TCR-CD3 信号转导。此外,参与 T 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成熟及分化。 3.协同(辅助)信号分子 ① 最重要的是 CD28 与 B7 结合后由 CD28 转导为第二活化信号。 ②CTLA—4(CD152)由活化的 T 细胞表达,其结构与 CD28 分子高度同源,CD28 和 CTLA —4 的天然配体均为 CD80(B7.1)和 CD86(B7.2)。CTLA—4 与 CD80/CD86 的亲和力显著高 于 CD28,因其胞浆内区有 ITIM,给予已活化 T 细胞抑制信号。 ③CD40L(CD154)属Ⅱ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活化的 CD4+T 细胞和 CD8+T 细胞,其配 体为 CD40;功能:①作为协同信号参与对 B 细胞的应答,参与 TD—Ag 诱发的免疫应答;② 诱导记忆性 B 细胞形成;③参与 B 细胞的阴性和阳性选择。 ④LFA—1 配体是 ICAM—1、2、3,主要功能是促进 T 细胞与靶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的相互 结合,从而增强细胞介导免疫效应。 ⑤LFA—2 即 CD2 分子,又名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人类 95%成熟 T 细胞、50%~70% 胸腺细胞以及部分 NK 细胞表面可表达 CD2 分子。配体为 LFA—3(CD58)、CD59 和 CD48。 CD2 分子既能介导 T 细胞旁路激活途径,又能介导效应阶段激活途径。 2.丝裂原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