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 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下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 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YR、FCμR结合,增强其吞噬能力,通常将抗体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当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M中细胞、单核细胞的 FCY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导致靶细胞溶解 ③IgE为亲细胞抗体,其Fc段在游离状态下即可与肥大细胞及嗜硷性粒细胞的FceR 结合,使之致敏,当相应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可立即与上述致敏细胞表面的1gE结合、交 联,诱发【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和粘膜 人类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地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可逆性结合,主动穿过胎盘进入胎 儿血循环。此外,SIgA可经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IgG穿过 胎盘及SIgA经初乳传递给婴儿是构成机体天然被动免疫的重要因素。 (5)参与免疫调节 抗体主要通过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参与体液免疫的正负调节。 熟悉以下要点: 1、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及其功能: (1)木瓜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木瓜蛋白酶(papain)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3个水解片段:两 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binding))简称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 (crystalizable fragment)简称Fc段。Fab段保留了特异结合抗原的功能,但是单价的结合。 Fc段保留了重链的抗原性和Ig相应功能区的生物活性。 (②)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胃蛋白酶(pepsir)可使Ig于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C端处晰开,形成一个具有与抗原双 价结合的F(ab'):片段和无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碎片(pFc')。 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6 IgM、IgG1、IgG2 和 IgG3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 IgA、IgG4 和 IgE 可通过替 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 IgG、IgM 的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 FcγR、FcμR 结合,增强其吞噬能力,通常将抗体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当 IgG 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其 Fc 段可与 NK 细胞、Mф细胞、单核细胞的 FcγR 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导致靶细胞溶解。 ③IgE 为亲细胞抗体,其 Fc 段在游离状态下即可与肥大细胞及嗜硷性粒细胞的 FcεR 结合,使之致敏,当相应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可立即与上述致敏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交 联,诱发 I 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和粘膜 人类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地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可逆性结合,主动穿过胎盘进入胎 儿血循环。此外,SIgA 可经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IgG 穿过 胎盘及 SIgA 经初乳传递给婴儿是构成机体天然被动免疫的重要因素。 (5)参与免疫调节 抗体主要通过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参与体液免疫的正负调节。 熟悉以下要点: 1、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及其功能: (1) 木瓜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木瓜蛋白酶(papain)使 Ig 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 N 端处切断,形成 3 个水解片段:两 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binding)简称 Fab 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 (crystalizable fragment)简称 Fc 段。Fab 段保留了特异结合抗原的功能,但是单价的结合。 Fc 段保留了重链的抗原性和 Ig 相应功能区的生物活性。 (2) 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胃蛋白酶(pepsin)可使 Ig 于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 C 端处断开,形成一个具有与抗原双 价结合的 F(ab′) 2 片段和无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碎片(pFc′)。 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IgG:(单体) (1)分4个亚类:IgG1、1gG2、IgG3、IgG4 (2)血清含量最高(75%),分子量最小 (3)出生后3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21天左右 (4)唯一通过胎盘的Ig (5)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6)抗感染抗体、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IgM:(五聚体或单体) 五聚体IgM: (1)分子量最大,存在于血流中,抗败血症 (2)合成最早、半衰期短,用于早期诊断、产前诊断 (3)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 (4)血型抗体主要为IgM (5)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单体IgM:SmIgM为B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IgA: 血清型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免疫作用弱 分泌型IgA:双体、三体及多体 (1)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 (2)局部免疫、激活补体(替代途径)、ADCC IgD: (1)血清含量低(1%) (2)为B细胞的分化受体 (3)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 IgE: (1)正常时含量极低(0.002%) (2)两类FC受体一高亲和力受体: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 低亲和力受体:与ADCC有关
7 IgG:(单体) (1)分 4 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 (2)血清含量最高(75%),分子量最小 (3)出生后 3 月开始合成,半衰期长 21 天左右 (4)唯一通过胎盘的 Ig (5)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6)抗感染抗体、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IgM:(五聚体或单体) 五聚体 IgM: (1)分子量最大,存在于血流中,抗败血症 (2)合成最早、半衰期短,用于早期诊断、产前诊断 (3)具有强大的调理、激活补体及杀菌作用 (4)血型抗体主要为 IgM (5)参与自身免疫、超敏反应 单体 IgM:SmIgM 为 B 细胞最早出现的重要表面标志 IgA: 血清型 IgA: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免疫作用弱 分泌型 IgA:双体、三体及多体 (1)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外分泌液中 (2)局部免疫、激活补体(替代途径)、ADCC IgD: (1)血清含量低(1%) (2)为 B 细胞的分化受体 (3)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 IgE: (1)正常时含量极低(0.002%) (2)两类 Fc 受体—高亲和力受体:与 I 型超敏反应有关 低亲和力受体:与 ADCC 有关
第四章补体系统 一、重点与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 二、基本概念及要点: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1、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具有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攻膜复合物(MAC):是指在补体活化过程的终末阶段由C5b、C6、C7、C8、C9形成 的镶嵌于细胞膜并形成孔道样结构的C5b6789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3、过敏毒素:补体裂解产生的小片段C3a、C4a和C5a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 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 肌收缩、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举握以下要点: 1.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1)识别阶段: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位于F℃段上的补体结 合点,C1q便与之结合。继而激活C1r、C1s。 (2)活化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一 步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 (3)膜攻击阶段:在C5转化酶的作用下,C5被裂解成C5a和C5b。继而作用于后续的其 他补体成分,形成C5b6789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最终导致细胞 膜受损,细胞裂解。 2.补体活化替代途径的激活过程: 在经典途径中产生的或自发产生C3b可与B因子结合,血清中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 Ba和Bb。小片段Ba进入液相,而具有酯酶活性的大片段Bb与C3b结合,形成C3bB,此 即为替代途径中的C3转化酶。C3bBb易于衰变,但当与P因子结合后便稳定。C3bBb可裂解 C3生成C3a和C3b,后者沉积在颗粒表面并与C3bBb结合形成C3bnBb,即C5转化酶,裂解 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 3.三类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IgG1-3或IgM与抗原BL与病原体结合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 8
8 第四章 补体系统 一、重点与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补体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补体活化的 MBL 途径;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 二、基本概念及要点: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1、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具有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攻膜复合物(MAC):是指在补体活化过程的终末阶段由 C5b、C6、C7、C8、C9 形成 的镶嵌于细胞膜并形成孔道样结构的 C5b6789 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3、 过敏毒素:补体裂解产生的小片段 C3a、C4a 和 C5a 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 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 肌收缩、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掌握以下要点: 1.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1)识别阶段: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位于 Fc 段上的补体结 合点,Clq 便与之结合。继而激活 Clr、C1s。 (2)活化阶段:活化的 C1s 依次酶解 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 C3 转化酶,后者进一 步裂解 C3,形成 C5 转化酶。 (3)膜攻击阶段:在 C5 转化酶的作用下,C5 被裂解成 C5a 和 C5b。继而作用于后续的其 他补体成分,形成 C5b6789 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最终导致细胞 膜受损,细胞裂解。 2.补体活化替代途径的激活过程: 在经典途径中产生的或自发产生 C3b 可与 B 因子结合,血清中 D 因子裂解 B 因子产生 Ba 和 Bb。小片段 Ba 进入液相,而具有酯酶活性的大片段 Bb 与 C3b 结合 ,形成 C3bBb,此 即为替代途径中的 C3 转化酶。C3bBb 易于衰变,但当与 P 因子结合后便稳定。C3bBb 可裂解 C3 生成 C3a 和 C3b,后者沉积在颗粒表面并与 C3bBb 结合形成 C3bnBb,即 C5 转化酶,裂解 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 3.三类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经典途径 MBL 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 IgG1-3 或 IgM 与抗原 MBL 与病原体结合 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凝聚的IgA、IgG4 参与补体成分C1、C4、C2、C3、 C4、C2、C3、C5-9 C3、B因子、D因子、 和激活顺序 C5-9 P因子、C5-9 所需离子 Ca”、Mg Ca”、Mg Mg2” C3转化酶 C4b2b C4b2bC 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晚期发挥作用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 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补体的调理作用是通过免疫复合物中的补体裂解片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 应的补体受体的结合实现的。调理作用主要由C3b、iC3b和C3b裂解片段(C3d,C3dg)介导。 C4也能调理病原体,但是由于数量远少于C3b,所起作用不大。 (3)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补体裂解产生的小片段C3a、C4a和C5a通过与受体相互作用 产生局部炎症反应,诱导类似过敏性休克的反应,其中以C5a的作用最强。所以它们又称为 过敏毒素(anaphylotoxins.)。主要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此外,C5a还 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中抗体分子上的C3b通过与红细胞上的C1和 CR3结合,被红细胞带至肝脏而被清除。补体还能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并使已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解离 (5)免疫调节作用 9
9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凝聚的 IgA、IgG4 参与补体成分 C1、C4、C2、C3、 C4、C2、C3、C5-9 C3、B 因子、D 因子、 和激活顺序 C5-9 P 因子、C5-9 所需离子 Ca2+、Mg2+ Ca2+、Mg2+ Mg2+ C3 转化酶 C4b2b C4b2bC C3bBb C5 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晚期发挥作用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 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补体的调理作用是通过免疫复合物中的补体裂解片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 应的补体受体的结合实现的。调理作用主要由 C3b、iC3b 和 C3b 裂解片段(C3d,C3dg)介导。 C4b 也能调理病原体,但是由于数量远少于 C3b,所起作用不大。 (3)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补体裂解产生的小片段 C3a、C4a 和 C5a 通过与受体相互作用 产生局部炎症反应,诱导类似过敏性休克的反应,其中以 C5a 的作用最强。所以它们又称为 过敏毒素(anaphylotoxins)。主要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此外,C5a 还 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中抗体分子上的 C3b 通过与红细胞上的 CR1 和 CR3 结合,被红细胞带至肝脏而被清除。补体还能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并使已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解离。 (5) 免疫调节作用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基本要求 举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熟悉: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基本概念 1.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 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2。干扰素(Is):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 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3.白细胞介素(ILs):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在T、B细胞的 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4.集落刺激因子(CSs):指能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也称造血 生长因子。 5。肿瘤坏死因子(TNFs):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三、问题与提示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1)均为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 (2)大多数是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等刺激活化后产生,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 用。 (3)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4)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网络性 (6)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2、细胞因子的分类: (1)干扰素(IFNs)》 (2)白细胞介素(ILs) (3)集落刺激因子(CSFs) (4)肿瘤坏死因子(TNFs)
10 第五章 细胞因子 一.基本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熟悉: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基本概念 1. 细胞因子 : 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 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2. 干扰素(IFNs):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 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3. 白细胞介素(ILs):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在 T、B 细胞的 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4. 集落刺激因子(CSFs):指能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也称造血 生长因子。 5. 肿瘤坏死因子(TNFs):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三、问题与提示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1)均为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 (2)大多数是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等刺激活化后产生,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 用。 (3)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4)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5)具有高效性、多效性、网络性 (6)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2、细胞因子的分类: (1)干扰素(IFNs) (2)白细胞介素(ILs) (3)集落刺激因子(CSFs) (4)肿瘤坏死因子(TN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