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国债与国债原理 孟凡蓉 西安交通大学 2006年10月20日
第八讲 国债与国债原理 孟凡蓉 西安交通大学 2006年10月20日
学习内容 第一节:概述 国债及其产生和发展 国债的功能 国债的负担和限度 国债的种类 第二节: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国债的发行 国债的还本利息 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利息 第三节: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及其功 国债发行市场 国债流通市场
学习内容 ▪ 第一节:概述 ▪ 国债及其产生和发展 ▪ 国债的功能 ▪ 国债的负担和限度 ▪ 国债的种类 ▪ 第二节: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 国债的发行 ▪ 国债的还本利息 ▪ 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利息 ▪ 第三节:国债市场 ▪ 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 国债发行市场 ▪ 国债流通市场
国债的概念 ■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的一种债务收入 一、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 的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 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 名义发行债务,故人们常将公债与国债等同 起来。 公债是政府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债 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除特定时期的某 些强制性公债外,公众在是否认购、认购多 等方面,拥有完全自主的权利。 三、公债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要形式。 四、公债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 调控手段
国债的概念 ▪ 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的一种债务收入 ▪ 一、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 的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 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 名义发行债务,故人们常将公债与国债等同 起来。 ▪ 二、公债是政府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债 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除特定时期的某 些强制性公债外,公众在是否认购、认购多 少等方面,拥有完全自主的权利。 ▪ 三、公债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要形式。 ▪ 四、公债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 调控手段
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国债的产生离不开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 是以社会上有较为充裕的闲置资金为基础的,国 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奴 隶社会: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古罗马 ■第一张国债券,出现于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地中海沿岸国家:12世纪末,佛罗伦萨 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2004年突破8万亿元 大关 ■如今,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 几乎所有国家,无不将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的 重要形式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
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 国债的产生离不开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 是以社会上有较为充裕的闲置资金为基础的,国 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奴 隶社会: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古罗马 ▪ 第一张国债券,出现于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地中海沿岸国家:12世纪末,佛罗伦萨, 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2004年突破8万亿元 大关 ▪ 如今,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 几乎所有国家,无不将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的 重要形式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
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 ■始于1898年清朝政府发行的昭信股票,用来偿还甲 午战争赔款。 抗战前后国民党政府共发行48种内债,高达15亿元, 同时外债60-70亿元,为历史最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债发行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当时是为了保证正在进行 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3.02亿 二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1954-1958年。3544亿 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完善国债制度,科学 地确定国债规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强 化了国债的作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可分为四个阶 段:1、(1981-1986)40-60亿。2、(1987-1993)62 17亿。3、(1994-1997)突破1000亿元。4、(1998年 以来)1998-2002年均突破4000亿元,2003年以后积极财 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递减
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 ▪ 始于1898年清朝政府发行的昭信股票,用来偿还甲 午战争赔款。 ▪ 抗战前后国民党政府共发行48种内债,高达15亿元, 同时外债60-70亿元,为历史最高。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债发行分为三个阶段: ▪ 一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当时是为了保证正在进行 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3.02亿 ▪ 二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1954-1958年。35.44亿 ▪ 三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积极完善国债制度,科学 地确定国债规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强 化了国债的作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可分为四个阶 段:1、(1981-1986)40-60亿。2、(1987-1993)62- 117亿。3、(1994-1997)突破1000亿元。4、(1998年 以来)1998-2002年均突破4000亿元,2003年以后积极财 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