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 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 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 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 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 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 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 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 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 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 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 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 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至情至性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 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 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 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 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 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 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 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 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 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 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 1979 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 3 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 38 年。他还曾写过《冯 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 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 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 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 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 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 疑,于是他 76 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 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至情至性 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 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 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 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 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 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 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 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 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 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后翠知音 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 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 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 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 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 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中 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 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 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 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 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 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 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 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 B.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 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 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 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 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 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 后辈知音 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 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 一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 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 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 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中 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 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 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 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 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 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 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 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 B.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 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