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动态响应,广域信息的提取、传输及处理周期需要在百毫秒级,以保证在 失稳或崩溃之前实施紧急控制措施。因此,必须清楚地知道实时数据传输各个环 能电网技术 节中存在的延时,并尽可能减少可避免的延时。通常而言,通信系统的延时T可 表示为 Ta=T+T+T 式中:T为发送延时,取决于数据量和发送波特率;T为传输延时,与传输距离 和速度有关,通常情况下电信号或者光信号传输速度为3.3~5μskm:T为网络 阻塞造成的排队延时,与排队方案有关,而且呈随机分布。 对于广域测量系统而言,电压、电流在传送到主站数据处理中心之前,先后 通过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同步采样、相量计算和数据封装、子站通信 模块、通信链路、主站通信前置机等环节,每一环节都会产生延时。传感器将实 际的工频电量幅值变换成采样模块能接收的信号量程,其工频相移小于1°,此 延时记为T,为微秒级。数据同步采样装置在GPS时钟标签下同步进行AD采 样,其延时很小,可忽略不计。相量计算中采用较多的算法是离散傅里叶变换, 实际应用改进的离散傅里叶变换使计算量大大降低,计算耗时记为x,,为微秒级: 数据封装是PMU数据包报文构造和通信协议栈调用的过程。数据包采用EEE C37.118协议数据格式,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PMU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包重组, 调用协议驱动模块并通过链路发送,这部分延时的大小决定于测量量的多少和 数据处理单元的效率,记为x,为微秒级:实时数据在广域网络中传输均会产 生分组延时,即一个数据分组从子站通信模块发送经过通信链路到达主站通信 前置机所需时间,记为t:。相邻节点及其之间的链路定义为一个中继段,在每 个中继段内,分组延时包括串行化延时、传播延时B和交换延时y。假定一个 PMU数据包从子站通信模块传输到主站通信前置机,经∫个节点和k条链路,则 t.=E(a+B+ 根据以上的分析,WAMS总延时公式为T=石+石2+T+T,与,直接相关 T,是延时抖动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反映延时的分布特征。同时还要考虑实时软件 运行所造成的延时和由于概率分布带来的延时抖动。其中传感器、采样及相量计 算中的延时属于固定延时,链路延时和子站与主站数据封装及协议栈调用延时为 可变延时。因此,减少延时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硬件处理速度,采用合适的网络拓 扑和有效的阻塞管理 4
第二章 同步光纤网(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SONET)和同步数字系列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技术为广域测量系统提供了通信方式。 SONET/SDH的数据通信速度达到每秒兆比特以上,通过使用专用通道,通道延 能 电 时大大减少。SONET采用自愈混合环网,与数字交换系统结合使用,可使网络 按预定方式重新组配,大大提高了通信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TCP协议(基于连接方式)和UDP协议(基于无连接方式)均可用来通过 网络传输实时信息和数据。由于基于连接方式的通信协议必须保证可靠地传递数 据,TCP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快速性。除非在没有其他数据竞争带宽的专用 信道中,数据传输基本不会出错外,在一般信道中,有时可能会出现传输错误。 由于TCP层位于互联网参考模型的高层,由其进行数据重传,将有可能造成长 时间延时。此时,后面的数据必然会被阻塞而无法传输,可能导致控制过程失败。 UDP协议不必考虑由于数据的重发或确认造成的额外延时,并且在干扰较小的 WAMS专用网络中采用UDP协议基本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如果在允许的 范围内数据丢失,可以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补偿。 (二)广域测量系统的结构 广域测量系统由PMU、主站(控制中心)及通信系统组成,如图2-4所示。 11 图24广域测量系统示意图 1.PMU PMU将电网各点的相量测量值送到控制中心的数据集中器,数据集中器将 25
各个厂站的测量值同步到统一的时间坐标下,得到电网的同步相量。 PMU一般包括卫星时钟同步电路、模拟信号输入、开关信号输入/输出、主 智能电 控CPU、存储设备及实时通信接口,如图2-5所示。 技 卡CU CPCI色线 时钟同步电路 32bit DSP 32bit DSP l6bi:A/D 1/0辑 前置处理 离变换 枝拟搭号编入 开关信号检入 开关信号输 图2-5相量测量装置示意图 PMU具有同步相量测量、时钟同步、运行参数监视、实时记录数据及暂态 过程监录等功能。 PMU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如图26所示。量测量集中于单个集控室 的厂站,使用集中式PMU与主站通信:量测点分布较为分散的厂站,采用分布 式PMU,使用数据集中器将各个PMU的数据集中打包后传送到主站。 调变中心 毫装白隆瑞网我 通信系统 2 通信系统三 子站 数据集中器 子射 E PM西PMN的P (a) (b) 图26集中式和分布式PM示意图 (a)集中式PMU:(b)分布式PMU 26
第二章 2.主站 主站接收、存储、转发、处理各子站的同步相量数据,根据各子站的相量数 据得到各子站相对于参考站的功角差。在此基础上,主站进行系统状态的动态监 智能 测,在系统出现异常扰动时能及时报警,并启动各子站的录波:另外,监测系统 可以通过实时通信接口与EMS交换信息。 网基 主站包括3层结构:下层的数据通信主要功能是与PMU通信以及实时接收 相量数据;中间层是实时数据库,主要功能是储存和管理量测数据;上层为动态 信息应用层,提供量测数据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主站是多个计算机构成的全分布式体系结构,由数据集中器、监测系统服务 器、分析工作站、W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组成。系统软件采用基于客户 服务器模式的设计方案,系统各部分通过高速以太网连在一起。为提高系统的可 靠性,采用双网冗余热备份的方式,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都可以连接到以太网。 当主网出现故障时,在固定时间内,系统可以自动或手动切换到备网运行。对关 键节点(如监测系统服务器),可以采用双机冗余热备份的工作方式。 3.通信系统 目前,广域测量系统是按照分层分区原则进行信息传递的,包括厂站层、区 域监测主站、全网监测主站,通信的方向为PMU将数据传送给区域监测主站, 区域监测主站将数据传送给全网监测主站,如图2-7所示。 全网监测主站 站A 主站B 区城电树A 区域电网 站AI F结A2 人子站Bl 子站B2 图2-7广域测量系统信息通信的结构
(三)广域测量系统标准 l995年,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智能电网 Engineers,IEEE)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委员会主持制定了IEEE1344-1995IEEE Standard for Synchrophasors for Power Systems(《电力系统同步相量标准》),该标 准规定了相量测量单元通信的统一数据格式。2001年,正EE成立了同步相量标 准工作组,在EEE1344-1995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EEEC37.118标准,目前该 标准已列入美国智能电网系列标准。 2003年,中国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颁布了《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技 术规范(试行)》,该规范规定了PMU传输规约。随着运行经验的积累,该规约 得到了不断完善。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技 术规范》。 WAMS标准规定了实时通信的数据格式及通信流程,实时通信方式主要包括 数据帧、配置帧、头帧和命令帧4种数据单元格式。所有帧以2个字节的帧同步 字开始,其后紧随2个字节的帧字节数和4个字节的世纪秒。这8个字节的顿头 提供了帧类型和时间同步信息,帧同步字的第4~6位定义了帧类型,所有帧以 CRC16校验字结束,且帧的传输都没有分界符。 实时通信基于TCP通信协议,使用Client/Server模式建立实时数据管道及管 理管道。数据管道是子站和主站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的连接,传输方向是单向的, 为子站到主站。管理管道是子站和主站之间的管理命令及配置信息传输的连接, 传输方向是双向的。 (四)广域测量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近年来,广域测量技术在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各国快速发展起来,广 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状态实时监测、稳定分析等多个领域。 WAMS为智能电网提供了动态信息平台,将推动智能电网运行规划、控制技 术的发展。它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状态量,对电力系统动态扰动进行辨识, 提前预测系统的问题,并为电力系统运行、规划、检修操作、控制等服务,如图 2-8所示。 1.大电网稳定性可视化 我国互联电网覆盖了广大的地理范围,传统技术无法直接观测整个大电网, 而WAMS带来了电力系统稳定状态可视化的革命性变化:它将广域电力系统的 量测量集中在统一时间坐标系,进行三维可视化(电力系统的地理分布x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