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文中引用了“枫桥夜泊”一诗,其作用一可以衬托出文章浓厚的诗意色彩, 二可以交代张继之所以“不朽”的原因,点明文章的主题。 E.张继之所以成为不朽,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对于文学而言,我们 只需要记住失意的张继,以及他的那场不朽的失眠 2)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 好处。(6分)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 他那场不朽的失眠。”请你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失意人生”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奇女子一一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 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 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 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 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 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 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 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 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 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 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 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 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髙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 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 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 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 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 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 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 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 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査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 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 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D.文中引用了“枫桥夜泊”一诗,其作用一可以衬托出文章浓厚的诗意色彩, 二可以交代张继之所以“不朽”的原因,点明文章的主题。 E.张继之所以成为不朽,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对于文学而言,我们 只需要记住失意的张继,以及他的那场不朽的失眠。 (2)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 好处。(6 分)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 他那场不朽的失眠。”请你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失意人生”的看法。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 年~1955 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 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 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 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 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 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 20 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 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 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 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 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 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 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 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 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 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 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 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 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 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 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 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 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 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 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 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 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 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 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 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 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 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 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 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 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 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 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 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 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 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文中多处提到她在建筑、学问、诗人、作 家等方面的成就。这也是作者佩服欣赏林的主要原因。 B.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突出 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C.“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意思是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只是像花 样美丽,成长后的她才真正的能够像树一样的坚强面对生活。 D.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林徽因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作者着力表现 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专家给林徽因检査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 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没有阴暗、卑微、鄙俗 的生命境界。 (2)文章题为“传奇女子一一林徽因”,请您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传奇之处? (6分) (3)根据选文第五段,说说描写张爱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 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该如 何对待人生?(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 让他免试入学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C.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注心血扶育我,我对父母的感激真是罄竹难书。 D.犯罪团伙遭到严重打击后,仍然伺机企图死灰复燃,与政府作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 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 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 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 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 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 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 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 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 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 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 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 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 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 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文中多处提到她在建筑、学问、诗人、作 家等方面的成就。这也是作者佩服欣赏林的主要原因。 B.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突出 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C.“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意思是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只是像花一 样美丽,成长后的她才真正的能够像树一样的坚强面对生活。 D.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林徽因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作者着力表现 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专家给林徽因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又活了 10 年。支撑她的 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没有阴暗、卑微、鄙俗 的生命境界。 (2)文章题为“传奇女子——林徽因”,请您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传奇之处? (6 分) (3)根据选文第五段,说说描写张爱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 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 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该如 何对待人生?(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 让他免试入学。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C.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注心血扶育我,我对父母的感激真是罄竹难书。 D.犯罪团伙遭到严重打击后,仍然伺机企图死灰复燃,与政府作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中央采取一系列反腐措施,使一些昔日道貌岸然的贪官无所遁形,一个 多月以来,已经有300多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B.学校的食堂自引进新的管理机制以来,浪费粮食的现象得到了普遍的遏制, 学生的节约意识明显提高了。 C.如果治疗及时,脑积水治疗效果会很好,一旦延误治疗,错失了最佳治疗时 机,不仅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会导致孩子脑瘫。 D.美德伦理学的方法论原则之所以受到现当代学人的质疑,一个基本的原因是 担心和不满其方法论所隐藏的“道德谱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造成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_,_, 。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 样的尴尬局面。 ①汉语就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至尊地位 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 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 洞明人生世界 A.⑤②①④③⑥B.③⑥②④⑤①C.⑤②③⑥①④D.③⑥①④⑤② 16.根据下面一段材料,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五个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6 个字。(5分)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 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 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 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 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 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 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髙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 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 获得提升。 答:诵读国学经典有益于,,,,。 17.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 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五个备选人物中,任 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 示例大致相同。(6分) 备选人物:沈从文鲁迅贝多芬徐志摩巴金 示例:苏东坡一一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这是一道心理测试题:假如你一个人外出旅游,在一个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明显 装有钞票的手提包。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个看上去很不牢固的树根,这 个树根可以帮助你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但你可能因此摔断脖子,你是选择靠近 还是离开?结果显示:有3/5的人选择离开,1/5的人选择靠近,1/5的人不知 所措
A.经过中央采取一系列反腐措施,使一些昔日道貌岸然的贪官无所遁形,一个 多月以来,已经有 300 多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B.学校的食堂自引进新的管理机制以来,浪费粮食的现象得到了普遍的遏制, 学生的节约意识明显提高了。 C.如果治疗及时,脑积水治疗效果会很好,一旦延误治疗,错失了最佳治疗时 机,不仅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会导致孩子脑瘫。 D.美德伦理学的方法论原则之所以受到现当代学人的质疑,一个基本的原因是 担心和不满其方法论所隐藏的“道德谱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造成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 , , , 。 。 。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 样的尴尬局面。 ①汉语就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 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至尊地位 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 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 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 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 洞明人生世界 A.⑤②①④③⑥ B.③⑥②④⑤① C.⑤②③⑥①④ D.③⑥①④⑤② 16.根据下面一段材料,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五个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 6 个字。(5 分)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 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 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 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 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 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 在 6 岁-10 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 1 年阅读 500 册到 1000 册书的奇 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 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 获得提升。 答:诵读国学经典有益于 , , , , 。 17.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 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五个备选人物中,任 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 示例大致相同。(6 分) 备选人物: 沈从文 鲁迅 贝多芬 徐志摩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① ② 六、写作(60 分) 1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这是一道心理测试题:假如你一个人外出旅游,在一个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明显 装有钞票的手提包。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个看上去很不牢固的树根,这 个树根可以帮助你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但你可能因此摔断脖子,你是选择靠近 还是离开?结果显示:有 3/5 的人选择离开,1/5 的人选择靠近,1/5 的人不知 所措